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导引

2021-10-14 02:46姜志超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观点文本材料

姜志超

第一部分 学写内容总结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总结是对工作、事件、材料等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概括取得的成绩,寻找存在的问题,形成针对分析对象的经验和教训,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的一种实用文体。

本单元的内容总结,专指对文学类文本材料的总结。这类总结与工作总结略有不同,不太关注成绩、教训等内容,而是在反复研究文本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总结的要求,对文本内容、风格、艺术特点等要素进行系统的归纳,提出自己的判断,探讨文本创作的规律和得失。

(二)写作要求

文学类文本材料总结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文本,实事求是。

总结材料撰写,要依托文本的实际,实事求是,从文本出发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严禁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不顾文本的真实情况肆意发挥。同时,在总结撰写时,要肯定优点,也不能回避缺点,要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深入分析,力争切中肯綮。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总结是对文本材料核心信息的归纳和分析,在撰写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贪多求全,主次不分;要条分缕析,有详有略,让重点内容得以凸显。同时,在总结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要简明、准确地将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扼要、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寻找共性,关注个性。

总结要关注语言材料的共性特征,发掘语言材料之于这一范畴内其他材料的共性内涵,分析并凝固材料的共性价值,但同时,撰写总结也要关注文本材料的个性特征,关注材料之于这一类文本的不同之处,要有独到的发现和独特的体会,发现它的个性之美。另外,撰写总结的语言也要有自己的个性,避免总结变得千篇一律。

(三)示例引路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等等。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与诗作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

这是一则关于李白诗歌想象特征的总结,选文概括出了“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意象壮美,气魄宏大”“衔接离奇,异乎寻常”三个特征,从想象的发端(关联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想象的落实(由意象承载的壮观表达)、想象的衔接三个维度对李白诗歌的想象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推敲,立足诗歌,理据充分,条理清晰,概括出李白诗歌想象的共性特点,同时,也观照到李白个人风格的个性表达,三个特点间详略得当,层层推进,十分具有典型性。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二)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在反复诵读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风格并对其风格进行总结概括;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均为先秦诸子散文,展示了那一段辉煌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一任务并不简单,对其流派风格的总结需要有对诸子散文、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要注意领会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洞察,认真思考其思想学说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其妙处。

(二)学生例文

文质彬彬,君子之美

周一帆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实验中学高一(1)班

在诸子中,我最喜欢老、庄的文章。其语言时而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富有哲理;时而瑰丽梦幻,壮丽神奇,充满想象。文风灵活多变,耐人寻味。《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此看来,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充满思想深度的老、庄之文是名副其实的文中君子。

作为君子,老、庄之文首先“质美”,文辞之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读来饶有情致。《老子》第十一章中稱“无之以为用”,可如果真全是以“无”为用,当车轮和房屋整体都趋于无时,你觉得这一堆虚无该如何实现其原有功效?而当车轮和房屋完全被填充得满满当当,无限趋于“有”时,它们原本的功能又怎样去实现?在“无”和“有”之间,老子用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陶土、门窗来展现深邃的思考,引导我们去关注这一朴素的生活辩证法,展现出文章“君子”深度,非常有意思。

思考的深度要准确予以传达,表达的力度便不可或缺,老、庄之文的“文美”首先体现在其雄浑的说理能力上,俯拾即是的排比结构、化抽象为形象的类比比喻,让文章的语言表达颇具美感。另外,不同于孔、孟的正襟危坐,墨子的苦口婆心,老、庄的文章颇像是亲朋间幽默的打趣,将深刻的事理寄托在一个个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里,美在纯真,美在自然。一颗巨大的葫芦,庄子用一个寓言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一场普通的家常闲话,便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淋漓尽致。在这里,面对惠子,庄子没有采用常见的排比句式,少了一份咄咄逼人的气势,却多了一种朴素而不加修饰的亲切,自然而灵动。

老、庄之学体系完整,相互承接,以生活现象说理寓大于小,文质兼美,富有说服力。当你徜徉其中时,往往如同走进大观园一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你不断深入的同时,思想更加深刻,言论更加缜密,日积月累,便越发接近真正的智者,越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诸子百家的思想各有所长,都流传至今,并在当下的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瑰宝。这里,我投下自己的一票,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请大家指正,也希望能听听同学们对诸子的看法,以期大家共同进步。

【点评】   这则总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立足单元的文本,对老、庄之文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首先引用《论语》的句子,以“君子”界定老、庄之文,再从“质”“文”两个方面分别阐述老、庄文章的风格特点,抓住了单元选文的主要特征,条理清晰,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同时,作者还注意用老、庄之文与其他流派进行简单的比较,突出其个性特征,进一步强化对老、庄文章风格的认知。另外,作者也注意到任务中的“交流”要求,行文体现了一定的现场感和沟通感。

第二部分   论述观点的确立

[一  任务解说]

论述文中的观点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要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看法或要表示的态度,是论述文的灵魂。论述文中论据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都要在观点的统摄之下。因此,观点的确立是论述文章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文章后续的全部走向。

所谓观点的确立,是要根据命题和材料意图,结合“要我写什么”和“我要写什么”两个问题,全面分析,深入思考,提取材料要旨,并进行整合提升,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只有抓住材料的核心,才可以贴近作者的本意,获得最佳效果。如何让观点的确立更加科学严谨,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材料,紧扣题意

观点首先要正确,观点的确立不能脱离材料。命题写作,命题给定的材料是我们确定观点的基础,我们要仔细研读材料,深入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中心,把握材料指明的基本写作方向,为确立观点提供思路,否则,便有“离题”的风险。分析材料,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要具体明确,小切口、深挖掘,力争抓住材料的重点,点出材料的核心。

(二)多元拓展,辩证思考

观点同时要严谨。确立观点时,要综合整段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主要内容,抓住事物的本质,思考角度要多元,要从多个维度拓展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选准一个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炼出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更加辩证的观点。只有从大处着眼,才能高瞻远瞩,体现时代精神;只有从小处着手,才能以小见大,言之有理;只有观点更加科学严谨,论述才能严密,才能以理服人。

(三)新颖深刻,针对性强

观点还需要新颖深刻、有针对性,切忌肤浅。文章的观点便是文章的“神”,“神”的层次决定了文章的深度和高度,所以,确立观点时,要避免流于俗套,拾人牙慧,要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或习焉不察的现象中,开掘新的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写作时,也不能不顾材料和个人积累的实际,盲目求新,一定要立足基本要求,体现独特性。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四)

(二)写作点拨

这一任务要求学生在深入研究本单元的一些名言警句的基础上针对其思想内容,从新的角度对这些语句进行思考和辨析。面对这些已经有着明确表意指向的经典语句,要在其基础上翻出新意且还能自圆其说,体现思考的深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在写作时,要弄懂文本的原意并对其反复推敲,寻找思维的落脚点,从这个切口进入,在全面衡量语句内涵的基础上打开思考的空间,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经验,最终确定自己的观点。

(三)例文展示

何以致千里

周一帆

老子有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生短暂,长路漫漫,我们以有限的一生追求梦中遥不可及的千里终点,但仅凭跬步的足下之积,真的可以到达吗?诚然,始于足下是一种勇于开始、立足当下的态度,但致千里的目标,仅凭这样一种态度,的确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千里之行在等待有梦想、有追求的强行者。

强行者有志。孔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没有远大的抱负,没有明确的理想,难免在人生众多的十字路口迷失自我,而无法触及心中的浩渺星海。一个人的抱负决定了他的眼界,而他的眼界决定了他的广度。致千里的广度,需要无数个足下的积累,而这每一步的迈出,可能都要面临各种困难,其中的每一份艰辛,都不是一个“始”字可以概括的,它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志气。想要致千里、成大业,就一定要将千里之行先“内化于心”,要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与抱负,才能将每一步“外化于行”。

强行者明理。古往今来,想成就大业的人多如牛毛,但“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追根究底,单有抱负终究是一腔孤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目标有了理性的认识才能遇歧不惑、遇难不忧、遇险不惧,才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强行者净心。追梦的路上难免遇到他人的讥笑毁谤,声色的鼓动诱惑,有人顺应潮流,淈其泥而扬其波;有人退居山林,隐居避是非。但真正的逐梦者尽管年与时驰,仍不失其赤子之心,可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片澄明的月色映照了他的脸庞,也映照了他的内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盲目的迈步终不过是粉饰高楼,经不住风吹雨打,有了坚定的意志,每一份努力堆砌起的大厦才能历久弥坚。走完漫漫长路需要迈步,但虚浮的迈步到不了终点,如今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必须坚定,承载着梦的重量。

【点评】   这篇习作,作者针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名言警句,展开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千里的遥程,仅靠足下的积累是完全不够,足下的跬步还需要有“强行者”的姿态,没有“强”的意愿,“始”也不可能实现,“千里”更是遥不可及。确定观点之后,作者从有志、明理、净心三个层面展开深入论证,展示了“强行”之于“足下”和“千里”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全文角度新颖,观点确立得当,思路清晰,论证针对性强,展示了作者优秀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四)拓展訓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关于亲子教育和亲子关系的讨论不绝于耳,不少网友调侃:“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哐当就削!”今天,对于家有学生的家庭,从母慈子孝到鸡飞狗跳的距离很可能只是一句乘法口诀;今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作为学生的你,对此又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站在父母或孩子的立场,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观点文本材料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