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下的“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策略

2021-10-14 00:52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陈晓燕
青年心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示例汉字词语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陈晓燕

通过对目前高中学生词语书写、运用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学生书写中错别字问题普遍,口语交际和写作词汇匮乏,误用词语情况频繁,加之信息网络时代大背景下对语言书写运用的冲击,学生规范、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汉语自身价值及美感的认同,现状堪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言积累、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发现、探究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思维品质,提升语言素养,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这提示我们对高中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高中学段认知特点,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在知识的动态生成中实施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动态生成中获取知识和方法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出来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 。它关注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立足学生现实,然后通过诊断探究—整合内化—运用提升的步骤,实现学习行为中由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渐进过程。

依照上面的思考,我在“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中设计如下。

(一)整理错字,诊断错音

[教学设计示例]

1.首先要求学生整理开学以来在默写、写作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错别字,并做错因诊断。设计表一如下。

表一

通过学生自己整理、诊断,立足实际,针对性强,也易于激发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2.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三四个汉字做“说文解字”溯源探究。

[学生成果示例](见表二)

表二 说文解字之“羁”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汉字溯源的过程也是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汉字的过程。首先,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形成历史能够形象地理解语义,如“羁”字为会意字,从网(),从革(皮革),从马,合起来表示用皮革制成的网络来把马络住,所以本义为马笼头。其次,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汉字构字特征及词义演变特点,如上图中“羁”的引申义①~④与本义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通过组词和例句,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运用。例句中的很多语句源于名篇名文,文字承载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溯源探究的过程也是实现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

(二) 合作探究,归纳错因

学生完成学案后,教师根据错别字的不同错因即“形近致错”、“音近致错”“形音相近致错”“意义相近致错”“不规范书写”,结合个体学生兴趣,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进行专项内容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内容设计为四部分,针对不同的分组,问题可以指向不同的研究方向。

如“形近致错”探究小组:

1.选择较为典型的形近致错的两组字进行对比探究,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直观明了。

2.梳理汇总开学以来在课外阅读和课文中出现的该类型的字。

3.通过对“形近致错”问题的研究,你发现了汉字字形有哪些特点?

4.对于字形相近的词语,你有哪些好的积累方法?

小组同学结合个人学案讨论,形成小组意见,最后完成报告学案。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对各小组学生研究成果进行点评补充。

合作探究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个过程也是将学生散点式的知识梳理成系统性知识的过程。各学习小组通过集中研讨,将一些共性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并展开探究,最后归纳梳理词语的相关概念性知识及方法性知识。

(三) 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设置真实语境,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正确书写—学会推断—学会辨析—学会运用。

其中 ,“正确书写”设计旨在巩固基础,可以将学生常见易错字再归纳梳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准确书写,修正问题;“学会推断”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汉字特点在特定语境中推断,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语境,让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推断正确的书写形式。

“学会辨析”部分设计示例如下。

1.央视2017年2月开播的《朗读者》节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强调老舍的“舍”应该读作shè,在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影响。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请说明其原因。

2.“双十一”期间马云倾力打造了一部宣传影片《功守道》,其主题曲《风清扬》中“风起青萍之末,千里烟波,飞驰连夜的烽火,清秋时分浊酒一壶”将“青苹之末”的“苹”误成了“萍”。 请你对此做出解释。

“学会运用”设计示例如下。

3.电影《真实的谎言》最后哈利千辛万苦救回自己的女儿说。他说:“It's over!”

请将英文翻译成成语,使它的含义具有抚慰女儿的父爱和历尽艰难的释然。

4.《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是习近平主席2019年11月10日访问希腊时署名发表的文章。请在横线处补充汉字使词语含义符合语境。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______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古希腊哲学和文学泰斗辈出的黄金时代,恰恰也是中国“百家争鸣”的思想迸发期。曾两次访问中国的希腊文学巨匠卡赞扎基斯有一句名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的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古希腊“智者学派”萌发的人本主义思想同中国儒家坚持的“以民为本”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第欧根尼同中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倡导类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______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给遥远的中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丝之国”。16世纪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传入中国,成为中西科学交流的先导。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塑造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曾经激发中国革命志士仁人的昂扬斗志。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早就传入了中国。

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______的。新中国成立后,是希腊船东率先冲破封锁,为中国送来宝贵物资和设备。当希腊面对经济和债务问题时,中国全心全意帮助希腊朋友渡过难关。2011年2月利比亚战火纷飞时,克里特岛的朋友们克服冬歇期的困难,重开酒店接待自利比亚撤离的数千名中国公民。希腊中国友好协会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为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工作到老”,中国翻译家罗念生一家三代致力于希腊文学、戏剧的翻译和研究,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会辨析”和“学会运用”这两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现当代文化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言,并能运用所学剖析和评价现今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其中,第1、2题选材于生活,分别从音和形的角度指导学生学会辨析;第3题重在运用,在中英文的对照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魅力,第4题紧扣时代,以习主席《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文章为例,让学生感受汉语词语表意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探究汉字背后的规律,掌握学科思维方法

新课标中提道:“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走向深入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更长效。探究能让学生从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走向方法性知识、规律性知识;便于他们将深度加工后的信息变成知识的组块,更好地建立起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一)从汉字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语理”

[学生成果示例1]“形似致错”研究小组研究了汉字的字形问题。

汉字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体现了中国人“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即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并有所依托,“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许慎关于形声字的定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喻也,喻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汉字源于对自然界万物的逼真描摹,这些汉字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语言符号的审美追求和创造,是我国文化的审美表征,每一个汉字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学生成果示例2]“音近致错”研究小组研究了汉字的字音特点。

经过归纳梳理,学生验证了汉字的理论规律,如上面“学生成果示例1”中所提到的汉字的表意性质、“学生成果示例2”中所提到的汉语的韵律特点。这种总结规律性知识,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汉字知识,加深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知,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文化自觉。

(二)在推演归纳中发展逻辑,提升思维品质

经过精细复杂或较深层次的认识、分析后的知识,才容易得到贮存,具有稳固性,而这个分析的过程离不开逻辑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让学生自主构建语言运用图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自主走向语言学习的成长。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阐释性探究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对知识进行了推演、归纳,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东西。具体逻辑方法如下。

1.推演法。根据汉字本身特点,学生推演出相应的积累方法,如下面的示例。

[学生成果示例]形辨法。

形辨法即以形辨形,即注形旁,分清笔画,联想记忆。

(1)汉字中绝大多数为形声字,可以抓住形旁,通过辨形组词法来辨别字形。

(2)有一些字的形体十分相像,有的只是一笔之差,要辨别偏旁,分清笔画。

(3)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主要用来记忆形似字和形声字,就是由一个形声字联想到与它形似的多个字,把这些字放到一起通过形旁推意,根据声旁断音。

直接从汉字的特点出发,推导其积累方法,通过推演,学生从概念性知识走向方法性知识,增强了思维的逻辑性。

2.归纳法。以下是学生根据“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所做的知识树。

错误类型汉字特点 积累方法

形近致错——形:观物取象——形辨法:抓住形旁分清笔画

联想记忆

音近致错——音:因义定音——音辨法:关注声旁读准字音

(音韵美) 义音关系(多音字)

补充:特殊用语 语体色彩

义近致错——义:义从形出——义辨法:关注语境了解字源

语素成词 结构推断

不规范书写——音形义三位一体——说文解字端正态度

这个知识树的特点是以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为主架,并从字形的“观物取象”、字音的“因义定音”、字义的“义从形出”“音形义一体”的特点推演出形辨法、音辨法、义辨法、说文解字等积累方法。学生将各部分知识组块,运用了溯源、归纳、推演等思维方法,使汉字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维特根斯坦说:“归纳过程在于发现可以使之和我们的经验相协调的最简单的定律。” 经过推演归纳的知识往往更具有理论性和指导性,即通过“理论—实践—理论”,让学生运用逻辑去理解知识背后的规律。这个过程,会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主观经验,从而最终达到自己的知识构建与形成。这种运用逻辑推演归纳的方法,适用于高中语文的很多必备知识,如文言文一词多义(基本义与其他义项的关联)、成语的使用(成语中蕴含的古代文化)等。推演归纳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知识准确且规律化,实现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定位学生价值认同,在传承理解中增强文化自觉

新课标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语言的学习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价值认同功能。汉字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载体,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是祖国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依托。语文学科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教师的思想站位和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在“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的每个环节设计中,我们要渗透汉字作为华夏文明的文化特质,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和体验中实现汉字文化价值认同,培养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下面以比较典型的一个活动设计为例。

请推荐“最中国”的汉字,并阐明理由。

所谓最中国汉字,指向最具有中国文化意味的汉字。学生的举荐各具特色,下面以一位推荐“德”字的学生作品为例加以阐释。

[学生成果示例]我推荐“最中国”的汉字——“德”。

学生借助“德”的构字特点,归纳“德”字的本义,即“正面的价值取向”,并从汉字的演变角度,讲解了“德”的内涵,提出“‘德’字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文化教育,也是道德教育”,见解深刻,学生在后面所写的自己在研究汉字的过程中的收获体会令人欣喜。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能促使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正是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真实体现。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理念之一,核心素养指向下的“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时要聚焦思想,要从人文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汉语文化,充分体现其立德树人功能上的价值。教学设计安排从语言实践活动形式设计到学习内容安排上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领学生从“语感”走向“语理”,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提升。而语文的教学更要立足实际,关注现实真问题,通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解决真难题。

笔者在本部分任务群的教学实践后发现,从课堂学生反映到后面持续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切实转变,学生重视汉字书写的意识逐渐增强,能追根溯源查阅字典,探究词源,在习作中能使用规范用语,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示例汉字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白描画禽鸟(九)
找词语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一枚词语一门静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