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韵律操想到……

2021-10-14 01:10张道明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矿泉水瓶脚印育人

张道明

前不久,笔者到一所学校观摩学习。大课间学生表演韵律操的场面十分壮观,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全校近2000名学生,每人右手握着一个矿泉水瓶,随着节奏感强的音乐舞动,动作整齐划一,瓶子发出的沙沙声与学生的口号声,响彻校园,颇有气势,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

笔者仔细观察发现,学生手里的矿泉水瓶装着大米,少的有五六十克,多的有百十来克。我们知道大米存放一段時间会霉变。事实上,有的学生矿泉水瓶里的大米已经或红或绿,显然已经霉变了。笔者随意问了几个学生:“矿泉水瓶里的大米换过几次了?”学生回答:“少的两次,多的四次。”笔者再问:“倒出来的大米还可以煮饭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能吃,只能倒掉。”全校近2000名学生,倘若每个学生倒掉50克大米,加起来就是200斤。换一次浪费200斤大米,两次就是400斤大米,还真是不敢细算……

常言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把物品用在体现其本身价值的地方,才是物尽其用,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大米的价值是食用,让人填饱肚子,只有让大米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腹中食,才是物尽其用,否则就有糟蹋粮食、不懂爱惜之嫌。

笔者不禁想问:“为什么要在矿泉水瓶里装大米呢?”据学校介绍,装大米是为了让矿泉水瓶晃动起来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试想,不要矿泉水瓶子也可以创编韵律操。再退一步想,让瓶子发出声音,可以装其他东西,比如沙粒等,甚至可以把矿泉水瓶换成其他轻巧之物,照样可以开发出精彩的韵律操,让学生舒展筋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起到调节学习气氛、丰富校园生活的作用。

为了开发一套韵律操,不惜用上数百斤大米。让学生把韵律操跳得好看了,身体确实锻炼了,也受到参观者点赞,甚至成为学校的特色。但是,谁敢保证在学校和学生“获得”的同时,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中种下一枚糟蹋粮食的恶果呢?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校园活动过于注重形式,刻意追求动作上的整齐划一,场面气势上的宏大壮观,营造一种特别的视听效果,而忽视了活动本身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推行了一学期,却无人对用大米作为道具的行为提出质疑,暴露了当下教育的浮躁与功利,缺乏对校园活动细节的育人价值来一番刨根问底和琢磨推敲,忘掉了学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立德树人。

笔者不禁想起,某校为了规范学生路队放学,从教学楼到校门的地面上,画出两行“脚印”,要求1~6年级学生必须踩在“脚印”上,否则就要扣分,并纳入班级日常考核。事实上,学生年龄大小不同,走一步的距离就不一样。或许“脚印”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合适,而对于高年级,或者部分特别高的学生而言,就不适合,如果非要走在“脚印”上就会别扭、不协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脚印”对学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禁锢。当然教给学生规矩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如此古板僵化,不顾学生实际,搞“一刀切”。只要把“脚印”改成两条虚线即可,既可以让各个年级学生走得自在,又规范了路队放学。

教育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毋庸置疑,“装大米”“走脚印”两种现象把活动当作了目的,关注的是活动本身,而忘记了“人”,把学生看作实现活动目的的手段,实在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教育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挖空心思在内容、形式上博眼球,而要基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教育者眼里要有“人”,心里要有学生,设计校园活动不能只注重表面文章,刻意追求内容的精彩与形式的好看,而要考量每个环节是否具有育人价值,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和负面效应,别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猜你喜欢
矿泉水瓶脚印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趣味插秧
用矿泉水瓶制造喷泉
矿泉水瓶制作小飞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奇怪的脚印
用矿泉水瓶改进内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