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尾“了”的非独立性对日语ノダ的借鉴意义

2021-10-14 05:36蔡一升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3期
关键词:独立性语义日语

蔡一升

摘要:本文以中文的动词词尾“了”同日语ノダ的平行性为前提展开了分析。“动词+了+光杆宾语”的非独立性问题历来就有被重视同时提出了多项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总结动词词尾“了”的非独立性原因的基础上,对句子的完整性条件进行了概括。同时将动词词尾“了”的非独立性与日语的ノダ的非独立性做了对比分析,发现日语的ノダ虽然具备将动词名词化的作用但是仅仅单纯的名词化无法进入句子层级的语义解释,本文参照了动词词尾的“了”语义完整条件,对ノダ的语义完整性也进行了分析,从同义强调,包含于先行状况的部分,以及否定这三个方面对ノダ的语义用法进行了概括。从完句条件的角度对ノダ做了全新的剖析。

关键词:ノダ;非独立性;完句条件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012-03

0 引言

中文的“了”分为用于词尾的“了”和用于句尾的“了”,关于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完成说,即词尾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二是刘勋宁(1988)提出的实现说。同时词尾的“了”还有一特殊性质,也就是所谓的非独立性,例如张三唱了歌这一句子,中文母语者会自然的觉得这一句子不完整,必须要在后项添加其他成分,句子的完成度才会提高。这一类句子可以抽象为“活动动词+了+光杆宾语”,对于这一句型的非独立性历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解释,那么这些解释和主张对于日语ノダ的理解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1 词尾“了”的非独立性的解决方案

“活动动词+了+光杆宾语”虽然主谓宾齐全但却无法独立成句如例1,只有像例2那样充当其他句子的附属成分,或者像例3那样添加其他的小成分。

例(1):??他吃了饭。

例(2)他吃了饭去找你。

例(3)他吃了一碗饭。

关于词尾的“了”为何在“活动动词+了+光杆宾语”这一句型中无法自足,简单的来讲是由于信息量的不足导致的。人们说话是为了传达信息,新信息的有无和大小决定了这个句子能否自足。当“动+宾”表示经常性的动作的时候,听话人知道的可能性就大,听话者会自动将其归类为次要信息,去等待主要信息的出现。而当“动+宾”表达的是非经常性或者抽象的事情时,说话人知道的可能性小,信息量就大,句子就可以独立成句[1]。所以比如例4这样的句子接受度就会比较高。

例(4):他喝了毒药。

胡建华(2005)[2]则引用形式句法的概念去对完句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他认为名词NP必须投射成DP才能生成句子从而得到解读。比如英语中的book,如果只是单纯的book,听话人是很难去定义这个book到底时指称什么的,有可能是一本书,也有可能是书的统称。同样的动词也是如此,如果是一个单纯的动词没有时态和体态的约束,即VP没有投射成IP,它同样无法得到解读。比如法语中的未完成过去时,它就因为不具备体态特征从而无法得到约束因此至只能借助复合过去时等独立时态来进行时间的定位。概括地说句子之所以不自足,是因为句子中含有没有收约束的自由变量(free variable)。

另一方面林若望(2003)[3]则认为例1那样的句子不完整,与活动动词表达的结果状态是否凸显有关。比如吃饭这一活动动词,我们并不知道这饭到底是吃完了还是吃了一半抑或是吃了多少,缺乏词汇性的结果状态,只有活动成为事实这一普遍的结果状态,这样的结果状态较难成为语境上的结果状态,所以和词尾的“了”不融合。但是再加上修饰语或其他名词并列时,其结果状态会比较凸显,接受度自然也会增高。所以像例3那样增加了一碗这一量词之后结果状态会变的凸显,句子也变得能够自足。

Tang@Lee(2000)则从时态和焦点的角度,对完句条件进行了解读,提出了一个一般定位原则。

A时间定位:一个事件必须参照说话时间或参照性事件来定位。

B焦点定位:一个成分或一个事件必須参照一套参照性成分或参照性事件来定位。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活动动词+了+宾语”仅仅表达了这一动作的存在,其实并不指称这一动作的体态,当然也没法确定动作所带来的结果状态。所以没办法进行解读。只能通过其他成分或其他参照性事件来对它的变量进行约束才能得到安定的解释。

2 ノダ的非独立性问题

日语中的作为一情态助词,和だろう等词一样用于表达说话者对某一事件的内心态度。但是它的用法却并不单一,它既可以表示原因,也可以表示意志,甚至可以表达发现。所以很难分清ノ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ノダ的本质这一问题,主流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现时相关性(関連付け説)、即能标注对共同基础进行协调的需要[4],另一种则认为它表达的是现时状况后隐藏的事情。这两种论点都能很好地解释ノダ的部分用法但对却仍未能高度概括其本质。本文从ノダ的非独立性入手,探讨下动词词尾“了”的完句成分研究对其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来浅谈下ノダ的非独立性,比如下面的这一句子。

例(5):お願いがあるんです。(我有一请求。)

这个句子如果后项不添加其他成分,听话者会觉得这句话还没结束,认为这是为后续事件的叙述所做的一个共同认知的铺垫。避免直接提出请求带来的唐突和直接。这一用法在日语中也被称之为前置用法(前置き)。同时日语母语者也认为如果一直用在句尾添加ノダ会给听话人一种话一直没说完的感觉,后续才有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所以ノダ的非独立性并不是指这个句子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存在,而是在语义表达方面它具备了变量。比如例6:

例(6):行くのだ。

这句话就有多种解释,一种是表达要求和命令,要求别人去,另一种是向听话者传达自己也要去的这一新的情报。使其语义表达多样化的原因就在于句末的ノダ。如果这句话只是简单的行く,那么它就仅仅只有一种解释,表达说话人接下来要做的事。通过在句末添加ノダ使其的语义解释变得多样,更需要依赖其他语言化或非语言化的成分来获得唯一且安定的解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日语中的ノダ会给句子的语义解读添加变量,这种语义解读的非独立性就需要通過其他的成分来进行约束限制最后才能得出没有歧义的安定解释。ノダ之所以既可以理解为原因,又可以理解为命令,甚至可以解释为发现,这些多重语义解释都是因为它的非独立性,究竟是表达原因还是表达命令都是由打消它语义的非独立性所关联的其他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换言之都是基于语用论的一个解释,而不是ノダ本身就表达原因,或者命令。

3 从完句条件的视角对ノダ的新结构

上一章节我们分析了ノダ之所有会有这么多重的意思,是因为它可以为一个句子添加语义变量,使其更需要依赖其他成分才能得出正确安定的意思解读。那么为什么ノダ能够使前面的动词的语义解释变得非独立呢。本文认为这是因为ノダ的名词化功能导致的。比如下面的例7和例8:

例(7):話すのは簡単だ。(说起来是很简单的。)

例(8):食べるのを見た。(我看到你吃了。)

由于动词无法做宾语和主语,日语里就通过在动词后面添加ノダ使前面的动词名词化让动词可以充当其他成分。名词化后的动作就不能再表达一个动词的具象化,它就完全作为名词而存在,具备了名词的属性,即它只能表达这一个名词的特征,而无法表达具象化,个体化和其他动词具有相继时间关系的一个具体动作了。正如章节二中提到了单单是名词本身是无法进入到句子的语义解读环节中,必须要将NP转化为DP才可以,即必须给他以约束才能得到唯一的安定解释,才可以上升到句子的语义解读层级。那么如何给动词化的名词添加限制让它的解释变得安定和唯一呢,其实在上文中我们也都已经提到就是给它添加其他成分去确定这个动词化的名词他所要表达的明确含义。比如例6我们如果做如下修改,句子的语义解释就会安定且唯一。

例(9):学校に行ってください。行くのだ。(给我去学校。你得去。)

例9由于在前面添加了,表达命令和要求句子后,听话者就能够从前面的话中得到信息,将原本属于旧信息的去又一次仿若新信息一样提起,去强调去的这一行为特征[5],由此听话者得到了这边带ノダ的去,其实是对前项命令的一个强调和再三重申,也是属于命令。如果将例6修改为例9,我们则又可以得到不一样的解释。

例(10):(自分のでかけを見た友達に)ちょっと学校に行くのだ(对看到我出门的朋友说:我得稍微去下学校。)

例10虽然没有把我出门这件事给语言化,但是这是听话者和说话者所共享的一个场景,属于已知内容,ノダ的解释必须要与现时的场景相关才能得出唯一且安定的解释,不管这一场景是否通过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说话者通过行く这一动词后面添加ノダ,给与听话者将行く这一动词所表达的语义特征,于当下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同时参照東郷雄二(2014)[6]关于未完成过去时表达原因的语用论解释,出门作为大的先行状况E包含了于其相关的小状况e1,e2等等,比如出发前的准备,正在打开门等相关场景。而要去学校作为出门的原因也包含于出门这一大的先行场景之内。听话者通过ノダ这一语法信息的提示,将出发上学作为说话者现在出门的部分信息理解,基于语用论的解释,得出去学校是出门的原因这一安定且唯一的解释。ノダ除了以上这两种与添加成分的对应情况之外还有否定。比如例(11)这个句子。

例(11):バスで行くのではなくて、自転車で行くのだ。(不坐电车去,而是骑自行车去。)

例11通过在前面添加对坐电车去这一情况的否定,再引出是骑自行车这一事实。说话者其实是给了听话说多样的信息,通过对多样的信息的再把确认,比如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坐电车,有坐地铁,也有可能坐飞机,说话者通过否定掉其他的可能性,再用ノダ提示唯一的可能性,从而让听话者了解到,自己不是通过其他交通方式去的,就只是用骑自行车这一种方式去的。让听话者得到唯一且安定的语义解释。

4 ノダ所包含的逻辑关系

通过以上具体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后文的语境对ノダ的语义解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ノダ也会随着前后文的改变衍生出其他的情态含义,比如表达要求,命令,原因,强调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完句条件这一标准给ノダ一个全新的有体系的规则定义则是这一小节的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添加ノダ可以将动词名词化,提供这一名词所表达的语义特征,而这一语义特征跟上下文到底有怎么样的逻辑关系,恰恰就反映了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态度。而语义特征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名词所承载的信息和情报,我们可以把ノダ名词化的语义特征转化为传达的情报信息,来总结概括它与上下文的情报间的逻辑关系。

情报信息和情报信息间到底有几种逻辑关系呢。其实情报间的关系,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一致,其次是相反,对等换言之就是相同内容的再表达,从而产生了强调的表达效果。同样的像例子11就是通过列举相反的信息,从而产生了纠正对方理解,更新对方信息的表达效果。最后就是信息间的包含与被包含。例如例子10,就是要去学校的这一信息,包含于出门这一大背景条件下,通过这一被包含的部分信息的提醒,听话者以ノダ为线索从而将ノダ所表达的信息理解为眼见的现在状况的原因,由此产生了ノダ表示原因的用法。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日语的ノダ也具备名词化的功能,但就单单的名词化是无法得到安定且唯一的语义解释的,只能像动词词尾的了一样通过上下文添加其他成分,才能让ノダ的解释环境稳定听话者才能通过上下文的分析得到安定唯一的解释。ノダ所表达的语义特征也可以说传达的情报,与上下文传递的情报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ノダ的含义。如果两者情报是一致的,就会带有命令,强调的表达效果,如果两者的信息是对立的,则表达了对听话者所持信息的纠正。如果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则往往被解释为原因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孔令达.1994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J].中国语文,1994(6):434-440.

[2]胡建华.石定栩2005完句条件与指称特征的允准[J].语言科学,2005(5):42-49.

[3]林若望.2003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J].中国语文, 2017(1):3-21.

[4]何文彬.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近藤安月子,姫野伴子.日本語の文法の論点43[M].东京:研究社,2012.

[6]東郷雄二.2014半過去を支える解釈領域―視野狭窄の半過去を中心に[J].フランス語学研究,2014(48): 37-55.

(责编:王锦)

猜你喜欢
独立性语义日语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独立品格培养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做最好的自己
看漫画,学日语
关于事件独立性的两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