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2021-10-14 01:08赵茵梦
速读·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赵茵梦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国家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海内外学界引发巨大反响。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核心理论,是解开中华民族构成奥秘的钥匙”。《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书的篇章结构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费先生以史为据在,从理论高度诠释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指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几十个民族中又有很多民族各自包含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都在中华民族的一体格局之中”。

这本经典著作的贡献和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学术研究和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运用和把握经典。

一、“民族”一词在中国的源流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当中。”但是,中国古代民族概念的出现较西方而言则更为深刻,南朝道士顾欢在《夏夷论》提到:“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剪落之徙,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同时这是中国民族一词的最早出现。但是民族一词的频繁开始出现和使用却在19世纪之末。“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东方民族,无可以侧入于世界史中之价值,此在日本犹可言,若吾中国中国则安能忍也;1926年蔡元培著《说民族学》一文发表后,民族和民族学这两个词才开始使用;孙中山先生也阐释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能力。”从此,“民族”一词在中国不胫而走,民族凝聚力也在瞬间得到了升华。

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化过程

(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以前社会状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地区,但并不等于已是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国家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意思是说许多民族,至少是两个以上的民族在一个国家政权的统治之下”,因此我国在秦汉之前只能算作是个多民族地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应当先以本位国家的形成为前提,进而才能实现众多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甚至多元一体化。先秦时期,夏、商、周虽然已初具国家规模,而非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它们只能算作是以夏族为主体的、天子共主的邦国制度。先秦时期,夏族或华夏成为了人数最多,经济和文化水平最高的民族,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秦王朝时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初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国家相互征战不已。最终秦朝统一六国,用兵四方各族,废分封,行县制,实行大一统之改革,逐步缩小了地区与民族间的差异,实现了初步的民族间的政治融合。汉朝时期,汉承秦制,不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通过收取东越之地和秦河南地,西降匈奴,功灭南岳等措施大扩汉朝疆域,建立了强大的汉帝国,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的范围大有增加,几乎包括了现有的民族和地区,少部分除外。汉朝的灭亡,并不代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消失。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虽分裂混战相持300年之久,但通过战争和兼并实现了多民族间的更好融合。随之民族特征开始稳定化,也出现了一些强大的民族国家,如匈奴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统一了北方;鲜卑、氐、羌等族建立的北魏和北齐等国主宰了我国淮河、秦岭以北。随着隋、唐、宋、辽时期的民族大变化,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族称和族体。如北方和西北的铁勒、突厥、回纥、鞑靼等族;东北方的契丹、高丽、女真等族。元、明、清的大一统局面共640多年。“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版图包括了我国所有地区,民族成分包括了我国所有民族”。明清时期,我国各族人民一起反对外来侵扰,群策群力,共建国家。这段时期内,其中蒙古族、满族和回族等贡献最大。

综上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单单是武力征服的表现,而是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发展、国家多一体化的实现。在整个进程中汉族起了主导作用,其他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之功所能实现。

三、多元一体格局中民族关系的瞻望

如今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关系将会如何发展?

首先在政治上,要继续坚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自治。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样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其次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先进帮后进”的办事原则,不仅利于保持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也更加促进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最后,在民族文化方面,对于面临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要及时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特殊的民族格局与民族关系。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体意识一直起着凝聚与维持多元结构的作用。时至今日,将这种一体意识进一步升华和明确为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存续极有必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长期存在的内部张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

[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文集(第十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81-419页.

[3]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4]郭伟,谢越.浅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化过程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5]袁旭阳.浅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析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当代价值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分析
深化“五个认同”教育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