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法探讨

2021-10-14 01:10陈珊娜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四年级趣味教学数学教学

陈珊娜

摘  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足,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应在教学中直观呈现有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的学习更加有趣,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知识的趣味。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趣味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尚未成熟,虽然他们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却缺乏有效的探索手段。因此,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推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构建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升问题解答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老师互动。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对教师的问题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热情。与此同时,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在形成,通过自己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在提问的同时就是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数学知识时,老师就要掌握有趣的问题设计,在课堂的学习中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老师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让学生初步进行知识的学习,如老师引出的问题;4和24.5和25.9和81,在这几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让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再如,老师可以将36这个数字比喻成一个大的金子,在数字题库中需要将里面的数字进行装箱处理,其中题库中的数字有1,3,5,7,9,10,16,18,20,23,30,36,问题是;利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合理地将数字装到36的箱子中?由此可见通过有趣的问题设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会解决问题。

二、运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数学知识点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的知识内容比较的抽象,教师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多进行直观地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会得到充足地拓展,进而学习数学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其中、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当合理地运用、避免学生注意力涣散、要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好地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的运动轨迹展示,在学生观察的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理解的也就更加地清晰、牢固地掌握知识内容,同时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讲课方式设计上,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奶奶买了3斤4两的鸡蛋,每斤的价钱是3元5角,奶奶付了12元,应该找回多少元?学生便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单价×数量=总价;付出的钱-花的钱=找回的钱,最终得出答案是1角钱。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然后提示学生可以把3元5角分成3元+5角,先算3.4×3=10.2元,再算3.4×0.5=1.7元,最后算出总价是11.9元,付出12元,所以是找1角钱。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乘法分配律。教师灵活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贴近生活的案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学习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是无需争议的事实,但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同样是事实。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吃透教师讲授的内容,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識框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用思维导图去改变这一现状,让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路与思维方法,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框架的构建。例如,教师在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内容时,为学生设计思维导图:教师在最左侧写下“四边形”,由此向右延伸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两条线,并根据这两种图形的四边关系去引申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四边形吗?”生答:“由四条边组成的图形为四边形。”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两种四边形,他们的四条边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便能够根据观察的结果回答教师的问题“平行四边的两组对边都是平行的,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准确地认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低段为入门阶段,小学高段为提升阶段,而小学中段则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职能,教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低段教学内容的回顾以及与高段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现实生活、提升思维能力、完善课堂体系四方面入手,并以此为达成高效教学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贺国雄.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7):78-79.

[2]郭军.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探讨[J].学园,2020,13(34):44-45.

猜你喜欢
四年级趣味教学数学教学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趣味拉丁之斗牛舞教学实践研究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让作文教学更快乐
巧为径,乐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