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的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2021-10-14 16:13林少林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

林少林

摘要:作为全世界隔代抚养率最高的国家,中国的祖辈对第三代的抚养做出了重大贡献。隔代抚养缓解了一个家庭在生活上的压力,也减轻了父母在子女年幼时期的心理压力。但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局限性,隔代抚养家庭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文章就隔代抚养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隔代抚养家庭减少教育中常见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隔代抚养;家庭教育;溺爱;忽视;自我负责

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壮年一代在努力奋斗,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抚养孩子的任务落在了祖辈身上。据《新闻周刊》披露,2014年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隔代抚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近一半的孩子由祖辈照顾抚养。农村隔代抚养主要由孩子的祖辈尤其是爷爷奶奶单独抚养居多,而城市更多的是由父母和祖辈共同抚养[1]。

一、隔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隔代抚养中,祖辈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和陪伴孩子,孩子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也给祖辈带来了生活上的乐趣。但老年监护人普遍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的现象,对养育孩子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养”就是满足孩子生理上和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他们总想给予孩子更多的东西,容易过度满足孩子的需求,表现为溺爱;“育”就等同于供孩子上学,而且往往只关心成绩,无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期待和需求,无法给到有质量的陪伴和支持,表现为忽视。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之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根据中科院刚刚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全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中重度抑郁为7.4%[2]。

1.生活上的包办和物质上的过分满足容易养出眼高手低的人。祖辈往往比孩子的父母更疼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替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当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祖辈也不知道如何拒绝。一方面是心疼孩子,见不得孩子“受苦”;另一方面也是缺乏耐心,希望快速替孩子把事情做完或解决麻烦。这种包办和替代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以及探索世界的机会,最终使孩子丧失了自我负责的能力。它不仅使得孩子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还极易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更可怕的是喂养了孩子虚假的强大自我,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把成人给他的物质满足和替他处理麻烦的能力等同于自己的能力。带着这样的矛盾步入社会,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成为人们所说的巨婴、愤青。

2.精神需求和情感支持上的缺失容易使孩子与现实世界脱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并且提出,一般情况下,低层次需求满足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求。老年人往往性格内敛,不擅表达爱,而且强调权威,不太懂得尊重孩子。很多老年人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常会抱怨:我已经给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他为什么还不满足呢?老年人不明白,他们满足孩子的仅仅是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

3.不良的沟通方式将孩子拒之门外。当孩子碰上问题时,老年人的要求一般是服从,处理方式基本上是讲道理,总以为思想意识提高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也导致了一旦孩子的表现不符合他们的预期,老年人更容易上纲上线,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作业不认真就是不爱学习,撒谎就是道德有问题等等。老年人常常只按自己的标准讲对错,不符合标准和期待的时候就进行说教,孩子不服气的时候,老年人往往表现出失望、愤怒等情绪,对孩子的反抗也只会采取打压、诉苦或者讨好、退让等无效的方式,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共情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走出困境。

二、隔代抚养的家庭教育建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家庭教育尤其需要遵循这个理念。孩子是一颗种子,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创造一个爱和支持的环境,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出自我负责的孩子,而不是用外在压力管教出所谓听话的孩子。

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尊重而不放纵”。“尊重的需求”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成长性需求的基础,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不控制、不包办、不剥夺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力和探索世界的机会。不放纵就是不溺爱,在大的原则问题上给予引导、在孩子能力缺失、自我放弃时给予协助。用一句话来说明,家庭教育就是要提供这么一个环境: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受伤了可以回家,有困难能得到支持。

1.每个人都愿意自我负责,但每个人也只愿意为自我选择的部分负责。所以,不要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不包办、不控制,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探索、去试错并自我纠错。孩子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懂得了如何做判断,在真实的互动中慢慢获得了各种能力,也渐渐拥有了自我负责的心态。

不包办、不控制就是要求老年人管好自己。我们可以利用老年人服从权威和趋利避害的特点来加以引导。比如,通过学校、社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等机构来举办活动,对家长们灌输培养自我负责孩子的理念、分享生命故事,让家长明白控制和包办的危害。对于老年人而言,学校的老师、社区等机构的专家们是无可置疑的权威,他们有义务服从。

2.情绪表达模式对于培养健全人格是很关键的。那些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的孩子,基本上是被情绪控制而丧失了客观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失去了基本的认知和善良。那些落后于身邊同伴的孩子,通常家里都有情绪不稳定的家长,这些不良情绪以及情绪表达方式传递给了孩子,然后孩子把自己的很多时间、精力耗在了处理这些情绪上,与家长或讨好、或对抗,而无法专心于自我发展。所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身教大于言传。

在这点上,老年人其实比年轻父母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更加疼爱孙辈,一般也舍不得打孩子,老年人其实是更宽容的。只是由于生活经历的原因,他们更容易有意无意地使用苛责的语言。只要让老年人克制自己苛责的语言和给孩子贴标签的习惯,让他们知道自己孙辈会比自己厉害,克制自己说教的欲望,老年人比孩子的父母更能营造一个包容、友爱的家庭环境。

3.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给予支持。孩子作业拖拉、沉溺手机、胆小、爱发脾气等等都只是症状,就像一棵树,如果叶片枯黄花朵稀少,我们知道要去找土壤、水、肥、虫害等原因而不是摘了黄叶了事。家长如果只想通过讲道理或责罚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消除症状,只会越用力孩子离你越远。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理解为:他碰上困难了。比如身体不好、精神欠佳、作业太难、友谊出现问题、自信心受打击等等等等。理解了孩子的困惑,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调整好状态,孩子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一点对于老年人來说比较难,不过大部分年轻的父母做得也并不好。因此也不必苛求,更无需因为做不到而自责,因为一旦自责就会有焦虑等情绪,而这反倒成了阻碍。所以,在这点上,能给多少就多少,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但我们能做的,是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问题,都不要下意识地去说教、去指责,而是先问一问孩子:碰上什么问题啦?内心有什么感觉或情绪啊?需要我们为你提供什么支持吗?然后认真倾听。至于孩子表达之后,能不能理解,或者给予多少支持,有一点是一点吧。最重要的是,假如家长能够真心地用以上三个问题去尝试理解和支持孩子,那么孩子肯定能感受到你是跟他站在一起的。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感到困惑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你的说教而选择逃避,不会因为遭受指责而选择对抗,不会由于被处罚、贬损而认为自己差劲,他就能够有动力来自己面对,有勇气去克服困难,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在需要协助的时候也才敢于向家长寻找帮助。家就是孩子的依靠。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我们无法给家长一个《育儿宝典》,老年人在认知、思想意识层面的落后也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因势利导,化劣势为优势,让老年人明白一些常见教育行为和自身不良习惯的危害,并通过权威的引导和孙辈监督,来改掉包办、控制的欲望,克制说教的冲动,改掉使用苛责语言和上纲上线贴标签的行为,养成凡事问问孩子需求和感受的习惯,就可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林志忠.美国隔代教育家庭现况及支持方案之分析[J]. 中国家庭教育,2002(459 ).

[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