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21-10-14 16:13于洋苗恒源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农村

于洋 苗恒源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重要指示,要高度关注“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尤其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方面,明确指出“生态宜居”是关键,并努力实现“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布局的重要基础,并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中,也是充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性要求。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性,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建设。

一、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境与分析

(一)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仍很严重

我国经历过长时期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模式,以高能耗、高消费来追求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这种以高能耗、高消费方式换取来的物质文明世界,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呈现出不可逆的表现。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传统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也逐步在向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予以过度,整体农产品产出量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破坏却成为发展过程中无法调解的矛盾,由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平衡化带来诸多危机。其一,农业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酸性成分增加,使得土地自我修复功能逐步丧失;其二,土地灌溉无具体合理化安排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以及水源污染的情况的发生;其三,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虽然为乡村整形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白色垃圾的大量出现使得农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发展力度无法与之相匹配,“脏乱差”的农村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其四,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发展获取了更多的机会,但从发展平衡化的过程来看,农村发展为了获得更多“反哺”投资,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将原为城市污染的单位和企业也带到了农村,使得生态环保意识本就相对薄弱的农村面对更多生态危机的影响,造成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生态环境退化状况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的退化是生态系统受到认为破坏而造成的一种影响较为持久的结果。生态环境自身相对脆弱且易敏感,一旦受到人为行动的破坏,所形成的恶劣后果是无法有效逆转的。现实中,土壤沙化、淡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等状况的出现,都是生态环境退化最为直观的表现。现阶段,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大肆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乡村越发注重经济效益的收获而忽略乡村生态环境自身所具有的承受力,餐饮、垂钓、采摘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生态环境退化的状况愈演愈烈。

(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现阶段,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助推力,但受到农村文化水平基础较为缺失的现实状况影响,很多村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仍旧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小农思想成为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与乡村振兴经济可持续发展认知的重大阻碍。很多农村家庭为了获取到更为丰富的种植、旅游收益,打破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改变土地使用的形式,甚至于在政府出面要求进行整改时,还提出“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思想理论,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无法形成有效落实。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性对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会形成思想上严重阻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与路径抉择

(一)构建良好的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乡村振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并不必然产生矛盾。以乡村振兴为战略目标的农村发展需要找到更加适合的发展方式、全面分析农村发展所具有的实际条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首要因素予以充分考量,必然能够将二者的相互关系处理的更加融洽,从而验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的必然性。规避部分乡村在发展自我经济实力的过程中忽略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思想与行为,不能一味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破坏生态环境,无论是乡村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以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扶贫产业的不断振兴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经完成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中华大地上摆脱了绝对贫困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但作为相对贫困的解决是党和国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以生态发展助力乡村扶贫产业的不断振兴,仍旧是乡村经济发展重要方向与策略。积极促进扶贫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相协调,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科技生产力,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做好乡村扶贫产业振兴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人的思想意识要走到社会发展的前面,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与规律,形成社会发展决策与指向的有效指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要充分吸收原先无节制发展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汲取乡村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客观规律,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村村民自身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强化国家对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为广大村民构建起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理念,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增强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具有的意识。

三、結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且宏远的意义。因此,需要以国家政策的加持、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生态环保意识、媒体做好生态保护的宣传等方式方法为基础,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逐步提升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让乡村振兴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化、更加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8(17)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农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