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资本在“城市管理学” 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

2021-10-15 16:34张志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志泽

摘    要: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深化并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内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教学推向新阶段,是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实践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现实载体。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历程有机结合起来,嵌入并融合到课程内容中,达到传播、宣传、育人、教化的目标。“城市管理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学科,探讨了城市政府管理如何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现实载体和实践空间。

关键词:“城市管理学”;社会教育资本;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21-03

伴随新文科建设倡议的提出,教育教学“金课”、课程思政等彰显教育教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诉求再一次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上。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和宗旨,正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各种更加丰富生动的形态呈现出来,并不断深化和充实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坚定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逐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实践中更应把育才、育人同德育结合起来,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丰富、充实并实践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正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也为今天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积聚了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本、资源。

一、两“新”实践中“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的原则

“城市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内容体系中的城市管理历史脉络、城市化、城市治理制度、城市治理工具、城市治理主体等,都能够有效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目标,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城市管理学科中的统领性和方向性。将现代城市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深入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场参与、法治规范、科技支撑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扩大彰显党的领导制度的群众基础和现实优越性。

(一)注重和突出“价值塑造优先”原则

“价值塑造优先”原则就是在课程思政设计和开展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先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课程全过程。“城市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中相关知识的传授和传播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自觉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和体现[1]。在城市管理历史脉络、城市化发展、城市治理制度优越性、城市治理主体等内容环节中,应当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根本优越性,积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嵌入红色基因传承意识,筑牢当代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能力培养凸显“允公”“允能”家国情怀

坚持正确价值塑造基础上的知识传授传播,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核心素质竞争力上,社会主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公共管理必然应该忠实遵守“允公”“允

能”“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更是大力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治理理念。“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作为国家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也必然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理念,其课程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厘定、专业核心能力素质框定也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好这一发展理念。作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城市管理学,应当且必然要回应现实发展中的“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为谁做、效果如何等实践逻辑问题。坚持在正确价值塑造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化进程、城市管理实践工具、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等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治理,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三)知识传授务实求真原则

知识传授务实求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办学性质方向上的本質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知识传播、教化育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发展好党的领导,坚持发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发展好知识传授、文化传播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服务好。教师在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区域国别比较中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正当性,自觉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国家制度、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及治理理念等在“城市管理学”课程讲授过程中阐释好、宣传好、传承好、弘扬好,为学生实际素养能力培养树立合理精神内核,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二、两“新”实践中的“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

理念契入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新文科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更好地诠释新时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把两个“新”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性质方向的专业学科话语体系,共同助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促进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目标的实现。

(一)新时代“城市管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城市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无论是从理论知识体系建构,还是实践技能综合素养培养,都与国情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优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容深度融合。该课程旨在使学生在知识理论体系构建层面了解我国城市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走向,城市管理中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公民各自的角色功能,城市管理中的他国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城市管理的启示等。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并掌握城市管理实践中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的角色功能,掌握城市如何治理、谁来治理、治理得怎么样等实践技能,此过程必须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新文科价值导向下“城市管理学”与思想政治

教育的契合

新文科建设倡议的提出进一步凝练和提升了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原则和方向,对课程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坚持完善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体来说,在《城市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章节,结合城市化内容有针对性地通过城市管理历史与现实发展水平的比较,以及纵向历史视角和横向区域国家视角的比较突出和宣传中国城市管理及城市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城市及城市化领域表现出来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实惠等,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科学规划部署、深入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城市管理的制度体系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全面阐述中国政党制度、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架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强化政治价值引领,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城市管理治理工具层面,让学生了解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等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城市管理的民主法治治理进程,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渐形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城市管理实践中。

三、统筹社会教育资本、资源开展好“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

新时代开展好课程思政,必须充分盘活利用好各类社会教育资本、资源,依托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方法,利用好大数据、云智慧等信息网络平台,着力打造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1.“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

主,将思政理念、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活嵌入“城市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实际有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宣传教育。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落实到课程内容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观察分析问题的主要逻辑架构,统领立德樹人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价值观引领等维度,充分吸纳和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充分利用好现代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发挥好全媒体时代课程思政主阵地建设功能,建设好新时代意识形态主阵地。大数据网络信息时代,海量多元化信息数据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利益诉求、多态权利主张,这是目前针对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背景。课程思政建设当然也离不开这一时代背景,只有充分尊重、深入研究大数据网络信息特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进行思政理念、知识、价值观念融入。在发挥好传统课堂讲授基础上,积极尝试采用更多元的教学方式、更多样的教学平台,利用推广好诸如翻转课堂、大学慕课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2]。努力做好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拓展课程广度和深度[3]。发挥好全媒体多元、全域、形象、渲染力强等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介资源,借助全媒体平台灵活、形象地讲好中国故事,守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传承好红色基因文化,真正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成为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论,宣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引导学生无论在课堂内外都将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内化为青年一代自觉的行动。

3.充分发挥好课程作业与团队讨论教学手段的思想

启蒙作用,突出价值观引导、行为规范引领、良好人格塑造。在“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内容知识体系编排中应当充分兼顾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行为规范引领、良好人格塑造,丰满课程思政建设的羽翼。充分发挥好课程作业设计与团队讨论在发现问题、识别问题、界定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作用,可以通过推荐有针对性的视频资源、专题记录、重大工程基础设施标志性意义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中国国情、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管理的中国特色,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当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政治优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项事业的统领性作用。

4.充分发挥好兴趣小组、项目课程小组等非正式学生组织在“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拓展和深化课程思政场域空间。有针对性地推荐专题书目,鼓励学生丰富阅读视角,深刻自己的思想,增强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引导学生针对城市管理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中的特定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下的分析和思考,为学生自觉主动融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预留课前、课后作业,推荐优秀视频资源、传记记录、档案文献等,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涵化。

两“新”实践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提出了新要求,为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利用好社会教育资本、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中有机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调动并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和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感,强化学生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及其专业必然是姓“社”的,“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也必然姓“社”。这就决定了“城市管理学”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网络信息发达的全媒体社会中意识形态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成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统领正当其时,学生只有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伟大征程中才能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的统一。“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传承和发扬好红色基因文化,塑造和谐城市治理生态体系,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9.

[2]毛齐明,王莉娟,代薇.高校翻转课堂的实践反思与超越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77.

[3]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54.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