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2021-10-15 16:34王圣宏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师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形态

王圣宏

摘    要:高校必须讲政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通过开展思政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以及党的方针路线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大局为重的事业心,努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党委重视是前提,培养师资力量是重点,改善教育方式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形态;立德树人;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45-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因此,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

工作的需要

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性、独立性和阶级性,它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 32-33

(一)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统一人民群众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力量、有效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极端重要。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东欧剧变和近些年来出现的各类“颜色革命”,就是因为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问题,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混乱,导致国家政权更迭,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是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极端重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如,“东突”势力是危害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正是“东突”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在作祟,严重影响着国家统一,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极端重要。中国梦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连接国家、集体与个人,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些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所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必须与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结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四是意识形态工作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端重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新形势下,必须注意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引领人、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的特殊功能,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工作热情。

(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一是高校有其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大学虽然历经近代启蒙运动的洗礼,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布道者”的角色。《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报告书中指出,普通教育应该给予学生能在一个自由社会里正确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可见,西方国家的大学并非是价值中立的、无政治性的。世界各国都把大学看作是价值观的主阵地,都把传播、培养、塑造符合本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作为大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中国特色是高校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的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一个大学的特色与它所处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大学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这是我们与西方大学的最本质区别,也是中国大学的最大特色。

三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十分紧密,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關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因此,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高质量

人才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发挥思政工作引领作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历史进入新的世纪、新的时代,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神圣使命、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都是重大和根本性的问题,关系到文明国家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事关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是时代呼唤高校思政工作的引领作用。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给青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信仰迷失,失去了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这就需要高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和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持不懈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中国梦激励青春梦,使广大师生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是“树人”必先“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结果。王阳明认为,大学之道,就是教人“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所以,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责就是“立德”,没有了“立德”,大学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当前,在国家倡导“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在立德树人上“做文章”,做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有用人才。

(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作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 328

一是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当代学生能否接过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接力棒,能否在新征程伟大斗争中披荆斩棘,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扬帆远行指明方向的人生灯塔。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独特优势,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育时代新人贡献力量。面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树立责任意识,主动出击,敢于担当,迎接挑战。

二是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目前,我国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关键战略机遇期,时代呼唤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开拓的优秀人才。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青年学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使之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三是注重青年学生的能力培养,着眼人才的全面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五点希望。青年学生做到这五点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高校应通过思政课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管理和沟通能力等。

三、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因此,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和提高。

(一)学校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不能抓出成效,关键在党委。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成员,他们对思政工作的重视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一是建立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制。坚持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制,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思政”格局。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其他班子成员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结合业务工作抓好思政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与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通过制度落实“大思政”要求。

二是努力做好“高、实、严”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站位要“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上下功夫,樹立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第二,内容要“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就是所谓的“虚功实做”。第三,要求要“严”,严格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注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严格纪律,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是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研究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精神实质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性和崇尚正义的价值性的统一。在课堂上,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讲清讲透,让学生予以理解和认同,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同时,教师要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致思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思考社会问题,探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

(三)培养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党管人才、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的思政工作队伍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仅包括党政宣传部门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还包括全体教职工。

一是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打造一批德才兼备、能够引领社会风尚的思想家、哲学家。

二是要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评论员等队伍建设。加强系统培训力度、严格实施聘用考核制度、完善奖励机制,形成人才合力,使其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是要加强对理工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命。理工科教师自学生时代起就少受人文思想的感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普遍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所以,高校应加强对理工科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理工科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使之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可以使理工科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传道”工作,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到全覆盖、无死角。

四是培养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教好书首先要读好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习惯,不断充实、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

五是建立对教师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又能激发教学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評价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和班子考核内容,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人负总责、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四)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教授和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势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推动各高校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拓宽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路径,从而让学生愿意学,进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落实到真用上。

一是改变课堂授课方式。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第一课堂”。为了提高学生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各高校应不断推进传统授课模式向体验式教学转变,压缩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宣讲式、灌输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时间,构建导学融合的生动课堂。

二是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学习社团。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发挥社团的引领作用,让青年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通过组织学生精心创作符合时代主题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歌曲、舞蹈、话剧等文化精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三是发挥新媒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应将学校文化与网络阵地进行统一,整合成校园新媒体联盟,广泛利用官方微平台的“网言网语”唱响主旋律,更有效地传播党的声音,助力思想政治工作,开辟“第三课堂”,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定期推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主动传播和评论思考,筑牢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空间。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一是打造和谐温馨的、有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家园,校园文化蕴含着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都对学生的“三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建一个和谐、文明、优美的育人环境,已成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是营造师生互动、充满正能量的生态育人环境。高水平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有利于教师与学生顺利开展教学和学习的互动;完备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能够保障各种制度得到有效执行,规范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教学互动行为;学校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可以引领教师养成行为示范、严谨求实的良好教风,以及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学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受到教育、影响和熏陶,进而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营造出一个便于师生沟通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满正能量的生态育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集智育和德育于一体的课程,要辩证看待学术性和政治性的关系,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加强对学术性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在学术性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价值追求。离开学术性谈政治性是空洞的,离开政治性谈学术性是危险的。只有思想上的完整性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片面性。因此,高校必须“两手抓”,一手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另一手重视“用学术讲政治”,努力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必要条件并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师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形态
怎样提高幼儿英语教学效果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高中国际部教育何处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