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失地农民子女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2021-10-15 06:23覃秀敏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化子女

覃秀敏

城镇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荔波县景区的开发,荔波县景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当越来越多的农民相继告别了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开始了城市生活之后‚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客观地位‚他们的择业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方面随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改变对失地农民的子女这些尚未成年的在校学生来说则是全方位的。农村征地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教育中的一个新问题‚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研究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应调整更是刻不容缓。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理应全面承担起孩子教育与管理的责任‚更是失地农民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养主体。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加上其它各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和社会化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教育的效率偏低。

1.在学校教育资源上‚失地农民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在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所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对失地农民子女来说‚因为学区划分和经济条件等原因‚选择受教育的学校无论是在教育管理、办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投入、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市区优质学校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造成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另外‚很多城市学生有选择参加各种辅导班或者聘请家庭辅导教师的条件‚而与之相对的失地农民的子女‚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和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的不足‚能得到这种课外辅导的机会非常少‚不仅缺乏辅导教材、参考书等‚电脑、复读机等现代教学辅导工具更是不能奢望的。这些现实状况会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相比较‚失地农民子女获取的教育资源较为匮乏‚造成了实际上受教育的差异。

2.在课堂教学上‚学校教育不当阻碍失地农民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儿童)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和技能的机构。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对失地农民子女融入城市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实际教育情况却并非如此。首先‚在教育的理念上‚学校教育对作为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子女总是有意或无意地歧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固有的保守性决定了它主要是会维护当局及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学校里也出现“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现实中也确实存在部分学校、部分老师忽略失地农民子女的现象‚这些影响对失地农民子女个体的社会化是十分有害的。其次‚在教育内容选择上‚没有遵照“实用性”和“时效性”这两个重要标准进行严格选择‚学校的教材保留了许多早已过时和空洞无物的内容‚而大量适合失地农民子女学习的内容‚如社交知识、生活實用技术、职业技术的知识‚却没有及时进入学校教学内容。再次‚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仍采用传统的模式‚没有加大对效率和效益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他们在有限时间内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影响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上‚交往不佳的状况导致了失地农民子女的心理失衡。

失地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般只能将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局限在与自己有着相同背景的同伴之间‚基本上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脱离。一方面‚他们缺乏同城市学生平等的交往‚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子女群体中去。很难在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归属意识。正因为失地农民子女很难建立起超越乡缘的社会交往网络‚其结果必然是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卑、自闭的性格。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失地农民子女学生实施了一种差异性的交往。很多教师并不认为失地农民子女有需要他们特殊对待和教育的一面‚少了平等与尊重‚少了耐心和爱心‚更多的是冷漠和不信任。很多的失地农民子女由于明显感觉到了这种“差异性”‚而丧失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其实学生具有天然的“求成性”、“向师性”‚喜欢吸引教师的目光‚期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那些原本就因为家庭环境、生存方式的变迁而身处不利境地的失地农民子女‚更希望通过学业的提高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鼓励和喜爱。

4.培养失地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

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失地农民子女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培养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能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对自己树立信心‚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只有充分发挥了失地农民子女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5.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对失地农民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纽带、家庭为基础‚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样才更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子女以及城市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在失地农民家长教育素养普遍偏低和监管不利的情况下‚学校完全可以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可采取讲座等形式‚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传授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引导家长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而且也要重视彼此的情感交流。从而提高监护能力‚为失地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不遗余力地创造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锐‚董鹏鹏.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问题:现状、成因、对策[J].社会纵横‚207‚(1):50-53.

[2]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J].教育科学研究‚202‚(1):52-53.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社会化子女
Tomb-sweeping Day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教育子女陋习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