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研究的启示

2021-10-18 18:04丁洁黄亚玲韩二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

丁洁 黄亚玲 韩二涛

摘    要:通过“Web of Science”“Elsevier Journal”“Scopus”3个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选取近15年(2006—2020年)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26篇论文,采用质性分析法对选取的论文从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理论视角3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认为:近15年,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倍受一些外国学者的关注,相关主题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并且研究方法以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为主,数据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研究主题包括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依赖、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残疾人与女性的体育参与;主要以资源依赖理论、组织能力概念模型、组织之间的关系理论展开分析。经过对样本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启示:1)中国学者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应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2)重点研究中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问题。3)对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时运用的理论应适用于中国国情。

关键词: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组织能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资源依赖

中图分类号:G 812.1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this study, literatur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three databases of Web of Science, Elsevier Journal and Scopus, and 26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capacity of community sports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recent 15 years (2006—2020) were selected. Qualitative text analysis was used to review and analyze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theme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t is found that in recent 15 years, the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 capacit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ome Western scholars.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on relevant topic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mainly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and analysis methods exhibiting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themes include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of 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disabled people and women. The analysi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apacity and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is obtained as follows. 1)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on 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 2) Research focus should be put on the capacity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3)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in the study of 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hinese context.

Keywords: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capacity improvement; organization capacity; cultiv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social organizations; resources dependence

近年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如何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如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等问题[1-5]。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石[6-10],一些学者对此已经形成了共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11-13],也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主体[14-15]。体育运动也被认为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16]。其中,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是其公共体育服务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组织能力是指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调动其资源的能力[17]7。在有关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中,组织能力一直是一些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18]。当前,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已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外国学者对此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由此,本研究基于近15年(2006—2020年)一些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相关主题的论文,以“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文本分析的方法,使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形成分析框架,从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理论视角3个维度分析某些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研究中关切的主要问题及问题解决的途径,以期对中国学者研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有所启发。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通过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 Journal”“Scpous”3个网络数据库中的外文期刊论文进行检索,主要在标题、关键词、摘要中检索“community sport club”“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community sport”“organization capacity”等词,各个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期刊论文数量见表1。

1.2  文献有效性评估

为了准确地筛选文献以确保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19],對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有效性评估。检索范围仅限于2006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同行评议的英文科技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对标题、摘要和全文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筛选,筛选标准为论文必须是探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例如:体育俱乐部、志愿者体育组织等)的能力提升方面的某一要素或多个要素(例如:人、资金、规划与发展或多维度等),不限人群、运动项目、运动等级(例如:某社区青少年棒球联盟、残疾人体育俱乐部等)。与以学校体育社团、各国的单项体育协会、非营利性和志愿性的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比,研究对象不相同的论文被剔除。此外,图书评论、会议摘要、图书中的部分章节也被剔除。

1.3  文献筛选

利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筛选检索到的625篇文献。首先,排除重复文献94篇。其次,通过阅读标题与摘要,筛选出43篇文献。对筛选出的43篇文献全文进行阅读,排除相关度低的17篇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标准与要求的26篇文献(如图1所示),全部输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根据质性研究文本分析的要求,笔者通过编码和类别创建来分析数据。

2   文献分析框架

基于检索到的论文构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近些年,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以及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数量明显增长,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居多,而且以上3个国家的学者建立了长期的跨国合作关系,形成了研究团队,不断地扩展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方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方面的样本论文中,一些外国学者主要关切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要素和能力提升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结构要素中,Sharpe等认为,人力、物质及社会资本是社区体育组织完成其任务的关键要素[20]。Misener等界定了组织能力的概念,并构建了多维度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框架,该框架体现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为实现其目标可使用的资源的丰富性[21]。Millar等认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是一个战略转变的过程,其通过对不同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过程的分析,提出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条件[22]。Filo等认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3类主要资源提供者分别是:志愿者、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成员、政府及其合作组织,而且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成员、志愿者、政府及其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受资源提供方式的影响[23]。

鉴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在社会体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样本论文进行梳理与比较发现,一些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的研究脉络较清晰、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一方面分析了这些样本论文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方面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分析了这些样本论文中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方面关切的核心问题。基于此,从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理论视角3个方面分析样本论文,并由此形成本研究的“三元”分析框架(见图2)。

3   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析的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为主,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少。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法、量表(问卷)和文献计量法为主,并将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以质性文本分析与统计学的回归分析为主(见表2)。经过对样本论文进行分析,统计并绘出了近15年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方法的“图谱”,呈现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研究中的研究方法使用的趋向。

4   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研究的主题

近15年来,一些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均以其能力提升作为研究的着重点,以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管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下从3个主题来呈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1  资源依赖

近15年,在国外,资源依赖理论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的研究中有所运用与延伸。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依靠获取外部资源在竞争中运转[24]20,因此,资源依赖一直是外国学者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研究中的主要关切点。国外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依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对政府资源的依赖。一种是依赖于政府补贴。Ereesch认为[25],政府资金补贴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主要资源而非经济收入,并且在总预算中的重要性有限;大、中型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更依赖政府的公共资源,依赖政府援助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政府资金补贴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影响有限。另一种是以向政府申请资助形成对外部专家顾问的依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向政府申请资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制定规范而细致的战略发展规划,但是,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多是由志愿者运营,专业知识与技术匮乏,常常寻求外部专家顾问的帮助并逐渐形成依赖,但是邀请专家顾问支出的资金数额与获得政府资助的资金数额基本相等,实则间接增大了资源依赖程度[26]。

2)对合作伙伴的资源依赖。赞助费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会费收入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学者认为,一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保持与合作伙伴、赞助商的良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27-28]。在国外的一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存在资源提供者与资源依赖者之间权责依赖的情况,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者可以通过加强组织网络建设与完善沟通渠道,来提高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调动资源的能力。

3)资源稀缺。德国的一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具有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社会网络资源及基础设施资源4种不同类型的资源,但人力资源与基础设施资源在这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稀缺[26]。有研究者认为[27-29],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情况,并且运营与建设所需资源要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外部获取,因此,资源依赖程度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30]。

4.2  组织能力

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和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一直是社区社会组织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1)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组织能力是指一个组织完成其任务过程中调集与部署所需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17]7。依据霍尔等提出的组织能力概念,较早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发展规划、社会资本等不同组织能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或者某几个要素展开相关讨论与分析,并将人力资源视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9]。不同于针对单一要素或多个要素的早期研究,Doherty等[16]构建了多维度的组织能力要素框架,并归纳出每个维度影响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例如,其认为人力资源维度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力资本、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者的数量、志愿者的长期性。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指的是主要由志愿者运营的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提供一系列体育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因此,其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志愿者;物质资源维度的关键要素包括: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运营所需的资金、经济收入、其他收入;运营管理维度的关键要素包括:沟通渠道、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维度的关键要素包括:战略规划、创新能力、执行力;社会资本维度的关键要素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政府等。

2)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的重要步骤(如图3所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组织能力提升的条件、组织能力评估、组织能力提升替代策略、组织能力提升效果、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计划与目标。向社区居民提供的体育服务质量的全面评估、适当的组织能力提升策略和组织能力提升替代策略是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其中:组织能力提升替代策略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理念和运营机制的一致性是最鲜明的组织能力提升评价指标;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成员的意愿和承诺,以及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现有组织能力与组织能力提升替代策略都会极大地影响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的效果,现有的组织能力是改善组织能力提升效果的最有效的因素[22]。

3)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的技术革新。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是其实现技术革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具有充足的經济来源、会员持续增长、体育设施数量充足以及与驻地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体育信息服务网站或使用手机应用软件提供体育服务等。除了技术革新,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例如:改造现有体育设施等进行增量服务创新、承接社区体育赛事等进行体育活动创新[31-32]。

4.3  残疾人体育与女性的体育参与

关于研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的样本论文中,研究对象还包括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对女性体育参与的影响等。

1)关注残疾人体育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与残疾人体育治理问题。有外国学者发现,为残疾人提供体育服务的体育社会组织并不是专门的残疾人体育组织,而且这些为残疾人提供体育服务的大型的综合性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在发展规划及与社区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方面的能力也较强,并且这些大型的综合性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扩大能够促进为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体育服务的组织能力的提升[33-34]。

2)国外大部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鼓励女性运动员与女性管理者加入,而且一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关于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有益的认知优化策略能促进其组织能力的提升[35]。

5   研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理论视角

5.1  组织能力概念模型

Hall等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概念模型(见图4)[17]7。该概念模型是专门用于评价非营利性志愿组织的组织能力而构建的,该模型包括组织的外部资源、内部组织能力及提供的服务。该模型中的组织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不同的组织能力要素,例如:人力资源能力、财政创收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发展规划能力、与不同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5个维度。人力资源能力是组织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特指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及其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财政能力是指一个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经济收入、财务支出、固定资产和负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包括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调整内部结构与日常运营、能提供相关服务。发展规划能力指的是能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和计划。由此可见,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一方面受其外部资源的影响,例如赞助商、资源获取渠道等;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也决定了一个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是否能提供体育服务。其中:组织能力的每一个构成维度都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的体育需求评估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和组织能力提升的前提。

5.2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假设:社会组织无法创造其运营所需的全部资源,因此,社会组织需要与其所在国家及行政区的外部资源进行联动,获得所需资源,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自主性及其所拥有的权利会随着对外部资源依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24]20。该理论提出,一个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运营所需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可获得资源的可替代程度对一个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资源依赖程度具有决定性,一个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具有多种资源调用渠道比仅有一种资源获取渠道更有利于其自身建设与发展。

5.3  组织之间的关系理论

体育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构成的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IOR)是近几年倍受外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36]。本研究中分析的论文主要运用资源依赖理论解释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是基于不同组织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后的战略性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不同组织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与建立合作[36]。Misener等认为,与营利性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是非营利性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在实现公共服务目标时获取所需资源及其他相关利益的一种方式[27];同时,还在对不同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合作的关键要素及流程与合作结果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后提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影响与赞助商的合作关系与赞助时长[28]。

6   启示

一些外国学者对国外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的研究较早、论文数量可观,已经从资源依赖、能力提升、服务人群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其中不乏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些已经被中国学者参考。其中一些外国学者在研究框架构建过程中所选取的一些研究视角和结构要素,能为中国学者研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拓宽理论视野,也能为中国学者研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提供研究方法的借鉴,但是,将一些外国学者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研究的经验直接套用在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中显然是不适宜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样本文献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对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得出以下启示。

6.1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可以从某些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借鉴研究经验。在近15年,一些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中,多数采用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扎根理论等质化研究方法。例如:Hoeber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过程模型[31]。除了质性研究方法以外,也有少数外国学者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现状进行了分析。例如:Wicker等使用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调查数据对德国的一些体育俱乐部资源稀缺、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能力、体育俱乐部资源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36-38]。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研究时使用的研究方法还存在不足。通过中国知网以“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为主题在CSSCI的体育类期刊中进行检索,在2016—2020年,一些中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逻辑分析法和观察法为主[39-41]。今后,中国学者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时,应多样化地综合运用研究方法,既可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也可运用问卷调查法等,还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过程、效果、影响因素等方面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6.2  重点研究中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提升问题

6.2.1  加强对中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研究和中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实践创新研究

中国的社区社会组织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40多年的发展,但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42]。2017年发布的《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43]中提出,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促进能力提升。在学术研究层面,一些中国学者对中国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创新理念,例如:赵罗英等提出“政府购买、项目带动、合同治理、多方参与、资源整合”的组织力培育机制[44]。

随着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的提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任務[45]。目前,中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的研究略显滞后。中国学者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总结经验。例如:上海市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实现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化运作[46]。2)政策建议。例如:针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困境提出了“行政吸纳”的政策建议[47]。3)对不同人群的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例如,有学者对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①来自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外部的物质资源和政策的推动;②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和治理模式创新机制;③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48]。

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分布广、种类多[49],无论是从完善基层体育治理体系而言,还是从社区体育服务而言,社区体育社会组织都是体育服务的主体之一,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要经过能力提升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在样本论文中,一些外国学者较为关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如何获得赞助费、资金等资源来提升组织能力。而中国学者研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提升则更关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联动,特别是现阶段,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仍以政策引导与政府培育为主,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分类培育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6.2.2  加强促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相关组织形成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

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相关单位合作是其获得所需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中国学者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运营机制等方面,对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相关企业、学校、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如何建立合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应加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相关企业、学校、职业体育俱乐部等进行资源共享的机制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有中国学者提出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的“五社联动”模式,形成“政社”协同、资源共享的新发展格局[50]。“五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机制的建立,促进形成“五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治理新格局[50]。还有中国学者提出,中国政府对草根体育组织的治理将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与草根体育组织“互补式合作”转变的理论假设[51]。实际上,有些中国学者在社区体育研究中早已提出了资源共享的问题。例如:张洪潭提出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实现人力资源、场地设施等资源共享[52]。但是,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其他单位建立合作对其能力提升的影响还没有学者研究,目前,仅有唐建军等运用社会学的组织互动理论对中国的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条件进行了研究[53]。因此,要加强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之间如何建立合作的研究。

6.3  对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进行研究时运用的理论应适于中国国情

一些外国学者关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多是基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关系展开的[54]。但是,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发轫及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社区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其作用逐渐凸显。对于中国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研究应在中国国情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对中国的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社区体育社会组织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并要研究中国的基层体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社区体育社会组织的关系的演变历程。

参考文献:

[1]  DOHERTY A, LCOUSEN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ommunity sport[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3, 27(6):419.

[2]  JEANES R, SPAAIJ R, MAGEE J, et al . “Yes we are inclusive”: examining provision for you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community sport club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8(21):38.

[3]  MACRAE E H. Delivery sports participation legaci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voluntary sports clubs of glasgow 2014[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7(31): 15.

[4]  SWIERZY P, WICKER P, BREUER C.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on voluntary engagement in sports clubs: a multi-level analysi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8(21): 307.

[5]  汪流. 基于个案的社区体育组织运行机制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1):28.

[6]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 Volunteers in sport australia[EB/OL].(2018-08-05)[2020-09-10]. https://www.clearinghouseforsport.gov.au/knowledge_base/sport_participation/community_participation/ volunteers_in_sport.

[7]   Sport England. Clubmark[EB/OL]. (2018-03-12)[2020-09-

10]. https://www.sportenglandclubmatters.com/club-mark/.

[8]  黃亚玲,郭静.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自发性健身活动站点的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10.

[9]  GIRGINOV V. Management of sports development[M]. Oxford, United Kingdom: Butterworth-Heinemann,2008: 203-224.

[10]  MILLAR P, DOHERTY A. Readiness to build capacity in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J]. Managing Sport and Leisure,2020(5):1.

[11]  任海,王凯珍,王渡,等.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三[J]. 体育与科学,1998(4):1.

[12]  王凯珍. 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J]. 体育科学,1994(5):17.

[13]  DOHERTY A, MILLAR P, MISENER K. Return to community sport: leaning on evidence in turbulent times[J]. Managing Sport and Lsure, 2020:1.

[14]  DOHERTY A, CUSKELLY G.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 sport clubs[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20(34):240.

[15]  王占坤. 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体育科学,2017,37(5):32.

[16]  DOHERTY A.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anticipated growth in nonprofit voluntary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2012(1):1.

[17]  HALL M, ANDRUKOW A, BARR C, et al. The capacity to serve[M]. Ottawa: Canadian Centre for Philanthropy,2003.

[18]  MILLAR P, DOHERTY A. “You cant just start and expect it to work”: an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c capacity building in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8:1.

[19]  黃甫全,游景如,涂丽娜,等. 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案例、步骤与价值[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1):11.

[20]  SHARPE, ERIN K. Resources at the grassroots of recreation: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in a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J]. Leisure Sciences, 2006, 28(4):385.

[21]  MISENER K, CUSKELLY G, DOHERTY A.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capacity in community sport clubs[J].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14:43.

[22]  MILLAR P, DOHERTY A. Capacity building in nonprofit sport organizations: development of a process model[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6(19):365.

[23]  FILO K, CUSKELLY G, WICKER P. Resource utilisation and power relations of community sport clubs in the aftermath of natural disaster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5,18(4):555.

[24]  PFEFFER J, SALANCIK G.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78.

[25]  EREESCH V, HOECKE VAN K,VANREUSEL, et al. Governmental subsidies and coercive pressures: evidence from sport clubs and their resource dependencies[J]. European Journal for Sport and Society, 2011,8(4):257.

[26]  WICKER P, BREUER C. Scarcity of resources in german non-profit sport club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0,14(2):188.

[27]  MISENER K, DOHERTY A. Understanding capacity through the processes and outcom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nonprofit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3,16 (2):135.

[28]  MISENER K, DOHERTY A. In support of sport: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 and sponsor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4(17):493.

[29]  SHARPE E K.Resources at the grassroots of recreation: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experience in a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J]. Leisure Sciences, 2006, 28(4):385.

[30]  PATTERSON D, PARENT M M. The (un)importance of existing: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J]. Sport in Society Cultures Commerce Media Politics, 2016:1.

[31]  HOEBER L, HOEBER O. Determinants of an innovation process: a cas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2, 26(3):213.

[32]  HOEBER L, DOHERTY A, HOEBER O, et al. 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community sport organizations[J].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2015, 15(5):518.

[33]  WICKER P, BREUER C. Exploring th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of disability sport clubs in germany using matched pairs analysi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4, 17(1):23.

[34]  KITCHIN P J, AARON C. Understanding which dimensions of organisational capacity support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disability football clubs[J]. Managing Lsure, 2018(23):1.

[35]  HANLON C, MILLAR P, DOHERTY A, et al. Building capacity of community sport clubs to increase female participation[J]. Lsure ence, 2019(1):1.

[36]  WICKER P, BREUER C. Scarcity of resources in german non-profit sport club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1, 14(2):188.

[37]  WICKER P, FILO K, CUSKELLY 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community sport clubs impacted by natural disasters[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13, 27(6):510.

[38]  WICKER P, BREUER C. Exploring th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and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of disability sport clubs in germany using matched pairs analysis[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4, 17(1):23.

[39]  王向民,李小藝,肖越. 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从结构分析到过程互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0(6):108.

[40]  潘雯雯. 大众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6):13.

[41]  李采丰,陈伟. 全民健身视角下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2):55.

[42]  朱丽荣.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完善[J]. 人民论坛,2019(22):74.

[43]民政部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EB/OL].(2017-12-27)[2020-10-10]. http://zwfw-new.hunan.gov.cn/hnvirtualhall/zcwj/detail.jsp?xh=VntVEoqeTZaMWHzEt0VNOg.

[44]  赵罗英,夏建中. 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以北京市D区为例[J]. 学习与实践,2014(3):101.

[45]  葛亮.“关系”:西方非营利理论的传承——兼论对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启示[J]. 学习与实践,2015(9):106.

[46]  祝良,黄亚玲. 委托代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从“同构”到“脱钩”的过渡方式[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7):65.

[47]  汪流,李捷. 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生存境遇及未来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2):17.

[48]  舒宗礼.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J]. 体育科学,2016,36(6):3.

[49]  陈丛刊,纪彦伶.自治·法治·德治: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治理维度[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3):1.

[50]  叶南客,陈金城. 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 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5.

[51]  汪流. 草根体育组织与政府关系向度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6.

[52]  张洪潭. 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 体育与科学,2004(5):64.

[53]  唐建军, 苏丕仁, 蔡学玲.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组织)发展的条件及其特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3.

[54]  葛亮. “关系”:西方非营利理论的传承——兼论对中国社会组织研究的启示[J]. 学习与实践,2015(9):106.

收稿日期:2020-10-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TY005);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规划项目(20ZDA19)。

第一作者简介:丁洁(1980—),女,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组织, E-mail:dingjie1980666@126.com。

通信作者简介:黄亚玲(1961—),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组织,E-mail:bjhyl2008@163.com。

作者单位: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大连民族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辽宁大连 116600。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 China.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途径
以服务为核心的我国物流企业服务供应链能力的创新探讨
高校创业指导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及职称问题对策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对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成长的实践
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提升措施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