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白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2021-10-19 05:33张友存蒋万良张四春官鹏黄茂薛旭张丽媛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目镜白鱼鱼卵

张友存 蒋万良 张四春 官鹏 黄茂 薛旭 张丽媛

(1 玉溪市江川区畜牧水产站,云南玉溪 652600;2 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021;3 玉溪市江川区星云湖管理局,云南玉溪 652600)

1 真菌病

感染症状:感染了水霉的鱼卵,刚开始时肉眼看不出异样,当看到有白色棉絮状物附着在卵膜上时,感染的鱼卵已因水霉菌丝呈放射状而形成“太阳籽”[1]。

流行情况:春秋季节水温较低(12~18 ℃)且鱼卵受精率低或鱼卵在鱼巢上分布过密时易得此病。

防治方法:鱼卵一旦感染水霉病很难治愈,应以预防为主。孵化前应充分曝晒鱼巢,布设鱼巢时将棕榈、砾石等材料分布均匀,若卵粒过多,应小心将其分散,尽量不要弄破卵粒[1]。孵化期间,每天用盐度为30~40的食盐水浸泡卵粒10~20 min。同时,孵化池应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直至出苗。

2 寄生虫病

2.1 肉眼可诊断的寄生虫病

防治方法:(1)预防措施。鱼种下塘前用盐度30~50的食盐水浸浴10~15 min。在繁殖季节,鱼虱非常容易在投饵时被带进鱼池,但鱼虱怕盐水,用食盐水浸浴鱼体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此外在鱼病高发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以增强鱼的体质,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2)治疗方法。当发生锚头蚤病和鱼虱病时,可全池泼洒0.3~0.5 mg/L的敌百虫,或用0.7 mg/L的敌百虫、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比为5∶2)全池泼洒。由于发生锚头蚤、鱼虱病时,常常会因鱼体创伤而并发细菌性鱼病,因此在泼洒杀虫药后的第2、第3天还应进行水体杀菌处理,可采用0.3 mg/L三氯异氰尿酸或0.3~0.5 mg/L溴氯海因粉(以8%的溴氯海因计)全池泼洒,连续2 d。

2.2 需实验室诊断的较大寄生虫病

2.2.1 双身虫病

流行情况:每年6—8月是双身虫病的高发季节。该病主要危害成鱼和亲鱼,严重时可造成鱼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用0.7 mg/L的敌百虫和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比为5∶2)全池泼洒。为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建议杀虫后第2天全池泼洒0.3 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或0.3~0.5 mg/L溴氯海因粉(以8%的溴氯海因计,每公顷水面、每米水深用量为2~5 kg)消毒杀菌。

2.2.2 小瓜虫病

图1 鱼康鱼良白鱼鳃上的小瓜虫(2019年5月)目镜×物镜(10×10)Fig.1 I. multifiliis on the gill of A. graham (taken in May 2019),eyepiece × objective lens (10×10)

图2 鱼康鱼良白鱼体表的小瓜虫(2019年7月)目镜×物镜(10×10)Fig.2 I. multifiliis on the skin of A. graham (taken in July 2019),eyepiece × objective lens (10×10)

流行情况:小瓜虫适宜的生长和繁殖水温为15~25 ℃,水温28 ℃以上时幼虫易死亡。每年春秋季是小瓜虫病的主要发病季节,该病对2龄鱼、成鱼、亲鱼危害较大(见图3)。

图3 漂浮于池塘水面患小瓜虫病的鱼康鱼良白鱼Fig.3 Adult A. grahams suffering from ichthyophthiriasis are floating on the pond

预防措施:(1)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以预防为主。应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洗刷水泥池壁,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养殖过程中必要时应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良好,并定期进行消毒。鱼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的抵抗力。(2)注意控制水温和渗透压。小瓜虫对水温和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水温在28 ℃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小瓜虫病。当水温在15~25 ℃时容易发病,所以春秋季节须做好小瓜虫病的预防工作。可采取将鱼拉网集中后用盐度20的食盐水浸泡10~15 min的方法刺激小瓜虫脱离鱼体,实践证明该方法预防效果较好。

治疗方法:(1)用0.6 mg/L的敌百虫和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比为4∶2)全池泼洒,第1次用药后间隔5 d进行第2次用药,每2次为1个疗程,能取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小瓜虫在不同生长时期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同,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对药物最为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黏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其他时期(早、中期)的滋养体,由于其外面有1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进去,因而很难被杀死。所以,在治疗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便是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也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疗程间隔的时间视水温而定,在最适温度20~24 ℃时,连续用药3 d为1个疗程,间隔3~5 d再进行下1个疗程。

2.2.3 指环虫病、三代虫病

指环虫、三代虫一般寄生于鱼的鳃上(见图4),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以其锚钩及边缘的小钩钩住寄主的鳃组织,不断地在鳃上作尺蠖式的运动,破坏鳃丝,并刺激鳃丝表皮细胞分泌过多的黏液,妨碍鱼呼吸。大量感染时,鱼的鳃部浮肿明显,鳃盖张开不能闭合,鳃丝苍白暗淡,导致其呼吸困难,游动迟缓,难以摄食,最终鱼体消瘦、死亡[2]。在低倍显微镜下检查时,指环虫、三代虫虫体清晰可见,容易诊断。

图4 病鱼鳃上的指环虫(2017年6月)目镜×物镜(10x10)Fig.4 Dactylogyrus on the gill of A. grahams suffering from dactylogyriasis(taken in June 2017), eyepiece × objective lens (10×10)

防治方法:用0.7 mg/L的敌百虫和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比为5∶2)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2.3 需实验室诊断的小型寄生虫病

危害较大的小型寄生虫有斜管虫、车轮虫、舌杯虫等。这些虫个体较小,需用显微镜方可确诊。

2.3.1 斜管虫病

图5 鱼康鱼良白鱼亲鱼鳃上的斜管虫(2017年4月)目镜×物镜(10×40)Fig.5 Chilodonella on the gill of a parent fish of A. grahams (taken in April 2017), eyepiece×objective lens(10×40)

预防措施: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提高鱼体抵抗力。

治疗方法:(1)采用0.7 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比为5∶2),用水稀释1 000倍后全池泼洒。(2)每公顷水面、水深1 m用375~450 kg苦楝树枝叶煮水全池泼洒,每半个月1次。(3)采用青蒿末拌饵投喂,每1 kg鱼体质量用量为0.3~0.4 g青蒿末,连续投喂5~7 d[3]。

2.3.2 车轮虫病、舌杯虫病

车轮虫病、舌杯虫病也是养殖鱼类苗种阶段常见的寄生虫病(见图6~图7)。车轮虫以附着盘附着在鱼体的鳃丝或皮肤上并来回滑动,其游泳时一般用反口面向前像车轮一样转动,因此被称为车轮虫。舌杯虫属固着性纤毛虫,虫体伸展时呈高脚酒杯状,体前有一圆盘状口围盘,边缘生有纤毛。这两种小型寄生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图6 鱼康鱼良白鱼尾鳍上的车轮虫(2018年5月)目镜×物镜(10×10)Fig.6 Trichodina on the caudal fin of A. grahams (taken in May 2018),eyepiece × objective lens(10×10)

图7 鱼康鱼良白鱼体表上的舌杯虫(2018年5月)目镜×物镜(10×10)Fig.7 Apiosoma on the body surface of A. grahams (taken in May 2018),eyepiece × objective lens(10×10)

轮虫病感染症状:车轮虫少量寄生时,鱼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可引起寄生处黏液增多,鱼体游动缓慢,严重时会造成鱼体死亡。不同生长阶段的鱼苗表现出不同的感染症状:孵化后刚能平游的仔鱼被车轮虫大量寄生时,呼吸困难,浮于池塘水面缓慢游动,仔细观察可发现鱼苗呈现“白头白嘴”的症状;饲养半个月的鱼苗被大量车轮虫寄生时,常常成群结队围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症状;长至3 cm以上的鱼种被车轮虫大量寄生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可发现其鳃及体表尤其鳍条上有很多虫体活动,上皮细胞损伤,鳃上的毛细血管充血、渗出,严重时会造成鱼死亡。

舌杯虫病感染症状:舌杯虫主要寄生于鱼鳃及体表的上皮组织,易发生于管理不良、有机质过多的土塘,常与斜管虫、车轮虫病等并发,病鱼异常消瘦。诊断时需刮取鱼体表黏液或剪取鳃组织于显微镜下检查。低倍镜下可见虫体遍布鱼体全身,在头部口唇附近、背部凹陷处以及尾鳍上丛丛密生;高倍镜下可见虫体杯口处纤毛颤动。

流行情况: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主要流行时间在4—8月,危害较大,严重时可造成鱼苗大批死亡。

预防措施:鱼苗放养前,清除池塘过多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饲养过程中定期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可减少发病。此外,将泥土底质池塘的鱼移入水质良好的水泥池中,有时不需用药,舌杯虫的数量也会自然减少或消亡。

治疗方法:(1)将质量浓度为0.7 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质量比为5∶2),用水稀释1 000倍后全池泼洒。(2)每公顷水面用30~60 kg韭菜捣碎后加入3.0~4.5 kg食盐,混匀,全池泼洒,连续3 d。(3)采用1 mg/L的硫酸锌粉(60%七水硫酸锌),即每公顷水面、水深1 m用本品10 kg,溶解后全池泼洒,连用2 d[4]。

2.3.3 单极虫病

图8 鱼康鱼良白鱼体表胞囊中的单极虫(2016年7月)目镜×物镜(10×40)Fig.8 Thelohanellus in the cysts of the body surface of A. grahams(taken in July 2016),eyepiece × objective lens(10×40)

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5—8月,一般不会致鱼死亡,但对鱼的外观影响较大。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用量为0.5~0.7 mg/L ,每隔1~2 d泼洒1次,连续3次[1]。

3 细菌性病

3.1 烂鳃病

预防措施: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盐度为50的食盐水浸浴10~15 min。

治疗方法:(1)用质量浓度为0.3 mg/L的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 d[4]。(2)用质量浓度为0.225~0.560 mg/L的溴氯海因粉(以8%的溴氯海因计,每公顷水面、每1 m水深用量为2.25~5.60 kg)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 d[4]。(3)在水体施药的同时投喂药饵,外用与内服相结合。可用银翘板蓝根散(主要成分板蓝根、金银花、黄芪、连翘、黄柏等)和维生素C钠粉(主要成分L-抗坏血酸钠)等拌饵投喂,每千克饲料用药量分别为3.2~4.8、0.7~1.5 g,连续投喂5~7 d[2]。

3.2 赤皮病

鱼体表受伤后(主要是由寄生虫叮咬后引起),因细菌感染而发病。病鱼体表尤其是身体两侧部分鳞片脱落,表皮发炎充血呈淡红色,鳍基充血,鳍末端腐烂,常与烂鳃病并发。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末、夏季为多发季节,危害鱼种、成鱼和亲鱼,可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同烂鳃病。

4 防治效果分析及讨论

4.1 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上述常见鱼病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不同鱼病的流行季节不尽相同,应根据季节、鱼苗生长阶段的发病规律,制定和落实好预防措施。

(1)鱼卵孵化阶段,定期使用食盐水浸泡卵粒,做好鱼卵的杀菌消毒工作,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3)养殖过程中,根据鱼病的发病规律,定期做好药物预防工作,预防鱼病大规模发生。

4.2 杀虫剂的用药体会

4.3 杀菌剂的用药体会

4.4 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并发的用药体会

4.5 中草药防治

4.6 寄生虫病的发生对不同规格的鱼康鱼良白鱼具有一定的特定性

猜你喜欢
目镜白鱼鱼卵
小白鱼回家
便携式无线显微投影目镜
大生产
小金鱼孵化记
云南归来话珍肴——油煎鱇浪白鱼
GGS金钢悟空目镜初体验
小金鱼孵化记
应用PTV粒子追踪测速技术的鱼卵运动试验研究
多看一眼都不行
使用显微镜电子目镜 优化生物学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