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材“1+X”主题教学探索

2021-10-20 11:09马亚飞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层面美食文本

马亚飞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适合教师实施“1+X”主题教学。实施“1+X”主题教学,要注重“1”的提炼、“X”的精选、“1”与“X”的链接。“1+X”主题教学要立足于“1”这个基础和主轴,通过单元重组、方法重塑、结构重构等策略,让“X”不断地生发、生长、生成。“1+X”主题阅读不仅是单篇文本的累积,更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迁移、整合、应用,通过多文本的互动、印证、回环,重建语文教学的内在秩序。

【关键词】“1+X”主题教学 双线组元 核心素养

“双线组元”(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的单元结构形式,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区别于传统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一大亮点、一大创新。面对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以一篇课文带动一类课文、以课内文本阅读带动课外文本阅读,这就是“1+X”主题教学。“1+X”主题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1+X”主题阅读的内涵

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编排为实施“1+X”主题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1+X”主题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将文本解读与阅读知识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对语文教材文本的多视角解读,形成多元化理解。

1.“1”的提炼

在语文主题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1”的选择与提炼。教师可以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确定为“1”,同时不囿于教材。笔者的做法是:依据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对主题教学中的“1”进行创造性处理,包括重组、补充、嫁接、拓展、延伸等。我们在主题教学实践中,不能狭隘地将“1”理解为“一篇课文”,有时候,一个主题性的语文训练点、一个读写结合点、一次特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都可以作为“1”。比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以以“走近鲁迅”为主题“1”,并在这个总体性的主题下形成“鲁迅的作品”和“写鲁迅的作品”两个分主题,对语文单元教学篇章进行扩充、延伸。

2.“X”的精选

“X”的精选是依据“1”这个主题而进行的。对于“X”的精选,笔者在主题教学实践中,是以学情为指导,以兴趣为基准的“。1+X”主题阅读,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不同维度的整合”,如内容整合、方式整合、时间整合等。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學《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时,笔者不仅将其与教材单元中的《白鹭》《桂花雨》《珍珠鸟》等课文合并组成一个“万物有灵”主题,还补充了贾平凹的《丑石》、埃及作家艾哈迈德·巴哈加特的《与花儿攀谈》等作品,从而让学生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精选“X”,让主题教学走向了立体化。学生从“读懂一篇”到“读通一类”,深化了对相关主题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3.“1”与“X”的链接

主题教学要处理好“1”与“X”的关系,“1”是主题教学的核心,而“X”是对主题教学的丰富。一般来说,主题教学中“1”与“X”的链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一篇到多篇”;二是“从多篇到一篇”;三是“‘1与‘X之间互动”;四是“从‘1与‘X中引入学生曾经的阅读文章y,或链接学生的已有阅读经验y”,等等。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一个寓言单元,教材中选入了《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狐狸养鸡》等篇目。为了向学生展现狐狸的狡猾,同时深化学生对“寓言”文体的认识,笔者以《狐假虎威》作为主导性文章,又补充了《狐狸和葡萄》《狐狸、兔子和乌鸦》两篇课外阅读文章作为辅助性文章,从而充分发挥“1+X”主题教学的优势。

“1+X”主题教学,是以“1”为标杆,延展、派生出一组文章,从而形成系列的“1+X”主题阅读活动。主题阅读应当充分彰显“1”提纲挈领的功能,把握“1”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1+ X”主题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实施“1+X”主题阅读的策略

实施“1+X”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要以统编版教材为基础,可以将“1+X”定位于整合、迁移、辅助,等等。“1+X”主题教学要立足于“1”这个基础和主轴,通过单元重组、方法重塑、结构重构等策略,让“X”不断地生发、生长、生成,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基于内容层面的“1+X”主题教学

统编版语文教材是基于内容层面的“1+ X”主题教学的有效载体。所谓“内容整合”,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编相关的课文。基于内容层面的“1+X”主题教学,可以关照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中,有老舍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母鸡》,另一篇是《猫》。笔者将它们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老舍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认识老舍是如何采用明贬实褒的方法来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老舍语言的风趣、幽默等特点。要进行基于内容层面的“1+X”教学,还可以引入老舍的其他相关文章,如《兔儿爷》《小麻雀》《小动物们》等,通过对内容的整合,真正实现从单篇到群文、从群文到整本书的阅读。这样的主题性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家的表达特点和个性特点。而且,在整合同一作家的相关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作家动作描写的相同点,让学生进行即兴仿写、创写等小练笔活动,真正实现“读写结合”。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相关篇章“X”置于“主题”之下,从而引导学生求同存异、比较分析、反复揣摩、积累归纳。基于内容层面的“1+X”主题教学,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发掘学生的阅读创造性,从而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2.基于方法层面的“1+X”主题教学

当下,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往往过度注重精读的训练,注重语文知识的累积,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1+X”语文教学,不仅从内容层面进行整合,而且也从方法层面进行重塑,通过“采点”“连线”“融面”等方式方法,求同、比异、整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简化教学环节,选择核心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阅读实践。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四”编排了《中国美食》,但学生对中国美食知之甚少,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此,笔者让学生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做一道家乡的特色菜,或者做一道家乡特色小吃,深化学生对“中国美食”主题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家乡特色美食”为认知起点,让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重点把握美食的特色、做法、价值等。这样的“1+X”主题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认识美食、了解美食、学习做美食的积极性,发掘了学生做美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笔者还以《中国美食》为核心,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篇章引导学生学习,如汪曾祺的《豆腐》《无味》《萝卜》《故乡的野菜》《干丝》《四方食事》《口蘑》《马铃薯》等。方法层面的“1+X”主题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得到了提升。

基于方法层面的“1+X”主题教学,要求学生展开自主性探究,开展自主性的实践活动。它彰显着学生的解读智慧,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立足整体对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歸纳、概括。

3.基于结构层面的“1+X”主题教学

在语文主题教学中,“1”与“X”不是一篇篇孤立地呈现的,也不是无序呈现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逐步推进的。结构层面的语文“1+X”主题教学,要求教师要以“一”链“组”,从而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换言之,结构化层面的“1+X”主题教学,既能让学生从一篇文章中看到整体,又能让学生从群文整体中形成概括性、抽象性的认识。

基于结构层面的“1+X”主题教学,其结构样式是多方面的,包括“分组递进式的结构教学”“反复重读式的结构教学”等。在语文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X”的力量,进而凸显主题“1”的深度。笔者曾经做过“中美教材一组”的对比教学,运用同一个题材,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中西方文化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先让学生阅读中国版的《称象》,再阅读美国版的《称象》;先阅读中国版的《愚公移山》,再阅读外国绘本《明罗移山》,这样学生就会拥有不一样的收获。在中国版的《愚公移山》中,愚公坚持不懈、埋头苦干;而在外国绘本《明罗移山》中,明罗的方法是请教专家、相信科学,转变思路、敢于创新。像这种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的方式,就是一种分组递进式的主题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补充阅读美国版的《称象》《明罗移山》等,不仅是对相关内容的补充、拓展,更是表达方法的一次再实践。

“1+X”主题阅读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向。“1+X”主题阅读不是单篇文本的累积,而是通过多文本的互动、印证、回环,重建语文教学的内在秩序。“1+X”语文主题教学是一种圆融互摄的语文教学,能丰盈学生精神、润泽学生生命。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N].中国教育报,2018-5-30.

[2]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11-14.

[3]李定清.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师.2015(12):36-37.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长新小学)

猜你喜欢
层面美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