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情视角”,促进语文学习

2021-10-20 11:20徐寒燕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徐寒燕

【摘要】以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还存在高消耗、低效率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学情视角”,积极探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与路径:监控学习状态,优化学习过程;把握学习需求,引领主动参与;勾连前后知识,实现课堂生长;捕捉课堂生成,激活学习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情视角 真正发生

《学习的本质》(〔法国〕安德烈·焦尔当(AndréGiordan)著)一书指出:“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是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以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待当下的语文课堂,即便是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课,仍然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硬性灌輸知识,学习只是走过场;不顾学情教学,课堂变相“一言堂”;漠视知识经验,低阶思维很流行。分析以上这些现象,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低估了学生对课文的自读能力,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低端、串讲串问、费时低效,语文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回归“学情视角”,积极探索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与路径。

一、监控学习状态,优化学习过程

“学情视角”,是指时刻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如课前的预习情况、课中的学习状态、课后的监控检测结果等,教师据此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享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课前预习是一个陌生的阅读过程,只有关注了学生对文本的初读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将这些知识当作教学的新起点,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学习变化,才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针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的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读清单”:

(1)课前摘抄描写大海景色的成语四个;

(2)找出文中的难读字读一读,抄写两遍;

(3)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

(4)利用抓关键句的方法,试着给第2-6自然段概括段意,写下自己的思考。

教师通过课前设计“导读清单”,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系统梳理,找出学生已经知道的、尚未知的、有所困惑的地方,从而对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诊断,确定好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起点(进一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发言权,并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掌握了概括段意的方法),使学习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阅读真正成为了充满思考的学习过程,学习真正发生了。

二、把握学习需求,引领主动参与

“学情视角”涵盖了学情分析,并超越了学情分析,强调教师从“教”的立足点转变为学生“学”的出发点,把教学的重心回归到对学习的关注和研究上,关注学生“学”的需要和方法,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课文《海底世界》时,教师本以为学生对“海底动物的声音”感兴趣,但经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他们很想知道:海参是如何缓慢移动的,梭鱼攻击其他动物的速度有多快,乌贼和章鱼如何利用水的反向推力移动,贝类怎么能像人一样聪明地“免费”旅行?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文本特征,教师在课中出示“任务学习单”: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四种海底动物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和特点;和小组同学讨论,提取关键词语,完成表格填写。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品味、感受,了解四种海底动物各自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特点。

如果说教学到此结束,那么课堂思维的提升还不够。教师应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处:海底动物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只是选取这四种动物来说明呢?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字阅读,探究写作手法。由此获得启示:四种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动慢,有的活动快,有的朝后运动,有的巴在轮船底下不动。作者就是抓住这四个典型的例子,让读者全面了解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

实践表明,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不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激发认知需求,引发他们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有效,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勾连前后知识,实现课堂生长

每一堂语文课,需要在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生长。就算在检查字词方面,也应要有引导和提升。

如教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检测生字词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读词语: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说说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发现了这行词语中有轻声音节。读准字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有轻声音节,还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吃的”食物。其实,前面两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都写到了“物产”。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运用这个词语?原来是对“物产”这个词语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师又这样引导:“前一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告诉我们,西沙群岛鱼儿很多,珊瑚很多,还是鸟的天下,这说明西沙群岛什么很丰富?对,就是物产丰富。同样,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也是小兴安岭的物产。”这样既勾连了前面学习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物产”这个词语的理解,一举两得。

再如《剃头大师》一文中,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当学生提出“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这句话难理解时,教师可以这样来勾连前后知识:

师:还记得我们以前是怎么理解难懂的句子的?

生:碰到难懂的句子,我们可以先理解难懂的词语。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语不懂呢?

生:受刑。

师:结合生活,你们能谈谈什么是受刑吗?

生:我在电视中见过,受刑就是指遭受刑罚,比如遭受肉刑……

师:你联系生活理解了“受刑”。现在能联系句子说说,小沙剃头怎么像是受刑呢?

生:小沙感到痛苦。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理解词语、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了难懂的句子。下面,我们就来读好句子。

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敏锐地感知到了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差异,巧妙地勾连学生的前后知识,将词语与文本、与生活紧密结合,一气呵成,融会贯通。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实实在在的,既联系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进行了充分的、独立的思考和学习,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这就是真正的学习。

四、捕捉课堂生成,激活学习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学生思维碰撞的“首席顾问”,而不仅仅是“讲师”。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答题中的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点评、补充、反驳,使每个学生在倾听、评价、辩论的互动中得到启发,提高思考能力,加强情感体验,由此进入高阶思维。比如,笔者教学课文《荷花》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除了泡泡提示中的“挨挨挤挤”“冒”这两处用词生动,同学们再读读第2自然段,还有哪个句子让你觉得很精彩?

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生:在这句话中,作者观察到了荷花的三种美丽的样子: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花瓣儿全展开的、还是花骨朵儿的。用了三个“有的”句式,形成了一组排比,读起来有节奏、有条理、有情感。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个排比句式,领会作者写作的精妙。

生:这三句话中最后一句很特别,“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但我又说不出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生:这句话其实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就像我们写作时,只有把自己沉浸进去,才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来。

师:在描写所观察的景物时,除了按照一定顺序写、语句优美生动、能把事情写清楚外,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写。这是写作的一个小妙招。这个方法,作者更多地用在了第3自然段,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赏荷花的感受的?

……

高阶思维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反思。以上案例中,当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后,教师没有“一言堂”,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答案。这时学生再思考、组织语言,这种学习方式是高阶思维过程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真正的語文学习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等。在学习方法上,要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获得“高阶思维”发展,从而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何捷.为什么课堂没有“语文味”[M].爱问“为什么”的教师成长快,2021.05.

[2]章建文.目标导向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语文教师,2019(07/08).

[3]刘祥.寻找教学论文的切入点[J].江苏教育,2018(02).

[4]张成斌.为语言组织而教:阅读教学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江苏教育,2018(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的营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