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效试验

2021-10-20 02:25谢志娟张海燕
湖北植保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唑吡唑白粉病

谢志娟 王 律 张海燕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科 江苏靖江 214504)

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 f.sp. tritici),属于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分生孢子可随气流传播至小麦感病品种的叶片上,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能普遍发生[1]。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步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上形成白色粉状霉层,病情重时为害叶鞘、茎秆及穗部,最终引起叶片枯死、成穗减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2]。病田一般发生减产5% ~10%,严重发生减产30%以上[3]。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也日益严重。

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白粉病主要以喷施三唑类杀菌剂的化学防治为主,长期单一、大剂量使用三唑酮,使得小麦白粉病菌已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4]。因此,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药剂,并能在生产上大面推广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农试田,该地土壤为淤泥土,PH值7.8,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供试小麦品种为宁麦13号,于2020年11月4日播种,播种量为11kg/667m2,常规栽培管理。肥料施用情况:基肥分为复合肥(N16-P16-K8)55kg/667m2、分蘖肥为尿素7.5kg/667m2、平衡肥为尿素7.5kg/667m2、拔节孕穗肥为复合肥(N17-P17-K10)7.5kg/667m2。小麦长势中等,与大面积无明显差异。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个清水对照处理,5个药剂处理,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667m2。试验处理如下:40%氟环唑SC 10mL/667m2,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30g/L戊唑醇SC 25mL/667m2,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20%三唑酮EC 50mL/667m2,江苏省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提供;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 25mL/667m2,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提供;10%烯肟·戊唑醇SC 20mL/667m2,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21年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开始进行。各处理于4月9日用第1次药,4月16日用第2次药。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每667m2对水40kg细雾均匀喷施。

1.4 气象资料

4月9日,第1次用药时,天气晴好,日平均温度为13.5℃,相对湿度59%。用药前10d平均气温13.8℃,降雨日6d,降雨量18.4mm,施药后10d平均气温15.0℃,降雨日2d,降雨量15.2mm。施药期间气温正常,雨水较少,药剂未有冲刷迹象。药效发挥正常。

4月16日,第2次用药时,天气晴好,日平均温度为16.4℃,相对湿度79%。施药后10d平均气温17.5℃,降雨日2d,降雨量15.0mm。施药期间气温正常,雨水较少,药剂未有冲刷迹象。药效发挥正常。

施药后21d,平均气温18.7℃,平均相对湿度67%,共计降雨6次,累计降雨量32.4mm。气温和相对湿度均有利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1.5 调查内容和方法

1.5.1 安全性调查

药后,田间持续观察5种药剂对小麦生长、灌浆、结实等有无明显不良影响,是否存在药害,并与清水对照区(CK)进行对比。

1.5.2 防效调查

试验于施药当天调查小麦白粉病发病基数,每小区随机取固定5点,每点20个茎穗,分别调查小麦白粉病的病株数、病叶数、严重度。药后21d调查各处理固定点小麦上部3功能叶白粉病发生程度,记载病株数、病叶数、严重度,计算病株率、病叶率、病情指数和防效[5-6]。

2 结果分析

2.1 安全性

药后,田间持续观察5种药剂对小麦生长、灌浆、结实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与清水对照区(CK)相比,均无任何异常。说明这5种药剂均对小麦安全。

2.2 结果与分析

表1结果表明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50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9.01%;10%烯肟·戊唑醇SC(20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较好,防效为79.72%;40%氟环唑SC(10mL/667m2)和430g/L戊唑醇SC(25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一般,防效分别为73.41%和72.92%;而20%三唑酮EC(50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较差,防效为51.50%。

表1 药后21d不同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表明,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50mL/667m2)、10%烯肟·戊唑醇SC(20mL/667m2)、40%氟环唑SC(10mL/667m2)、430g/L戊唑醇SC(25mL/667m2)、20%三唑酮EC(50mL/667m2)喷施小麦后,对小麦生长均无不良影响;其中,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50mL/667m2)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最好,10%烯肟·戊唑醇SC(20mL/667m2)次之,40%氟环唑SC(10mL/667m2)和430g/L戊唑醇SC(25mL/667m2)防效小麦白粉病的效果一般,而20%三唑酮EC(50mL/667m2)防效最差。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上常见的流行性病害。虽然三唑酮具有高效、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特点,又兼具预防、治疗、铲除的作用,但是长期、单一、大量的使用,已经导致小麦白粉病菌抗药性逐年增强,使得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防效也越来越差[7]。因此,生产上在选择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做好相应田管之时,如遇小麦白粉病一般发生年份,可以采用40%氟环唑SC(10mL/667m2)、430g/L戊唑醇SC(25mL/667m2)等三唑类单剂与20%三唑酮EC(50mL/667m2)轮换交替使用防治小麦白粉病;如遇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的年份,应采用240g/L氯氟醚·吡唑酯EC(50mL/667m2)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复配剂、10%烯肟·戊唑醇SC(20mL/667m2)等三唑类复配剂轮换交替使用防治小麦白粉病,从而延缓小麦白粉病菌的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三唑吡唑白粉病
枯草芽孢杆菌对宜良大棚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避雨栽培模式下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含两个手性中心的三唑类杀菌剂色谱分离研究进展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20%三唑锡悬浮剂防治苹果红蜘蛛效果试验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含四(3,5-二硝基-1,2,4-三唑基)硼酸肼推进剂的能量特性计算
吡唑类农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