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1-10-20 00:30吴婕翎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19期
关键词:居家儿童疫情

宁 静,刘 瑛,刘 翠,吴婕翎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全球200多个国家采取了居家限制、停学等应急防疫措施,数以亿计儿童和青少年受累[1]。2020年初就有学者认为,居家限制会对儿童健康产生影响,并呼吁全社会即刻行动,以减轻该影响[2]。疫情期间儿童生活质量会降低,焦虑等精神健康问题也增加[3]。居家隔离生活会对部分0~6岁儿童的情绪行为产生影响[4]。学龄前期是心身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活动行为会持续影响儿童心身健康[5-6]。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的活动行为造成的影响尚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探讨了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为后续对受居家限制的儿童开展保健指导、引导儿童及照护人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法抽取2020年3月9—12日广州市内7家幼儿园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1 453人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获调查对象监护人同意。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结合文献编制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性别、年龄、籍贯、家庭成员、主要照护人及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2)平时及疫情期间睡眠状况、运动状况、静坐行为等活动行为,其中平时指开学期间包括上学日和周末;疫情期间指广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日(即2020年1月24日)至接受问卷调查时。睡眠状况包括学龄前儿童平时及疫情期间居家限制时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入睡时间晚于22:00定义为晚睡[7];根据我国0~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建议[8],将睡眠时间大于或等于10 h定义为睡眠充足。运动状况包括学龄前儿童平时及疫情期间平均每天累计运动时间及每周累计运动时间。静坐行为是指坐着、斜卧或躺着时,任何能量消耗小于或等于1.5个代谢当量的清醒行为[9]。学龄前儿童平时及疫情期间平均每天静坐时间包括:(1)看书、画画、做手工、玩玩具、演奏乐器等非屏幕静坐时间;(2)接触诸如电视、电脑、平板、手机等屏幕静坐时间。采用美国儿科学会标准,定义每天累计视屏暴露大于或等于2 h为学龄前儿童视屏暴露过度[10]。

1.2.2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形式,相同IP地址不能重复填写,要求填写人为主要照护人。问卷内容填写完才可提交。调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以保证数据来源可靠。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1 453份,回收有效问卷1 4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72%。1 449名学龄前儿童均来自城市,其中男779名,女670名;平均年龄(4.64±1.01)岁,其中3~<4岁232人,4~<5岁398人,5~<6岁476人,6~<7岁343人;独生子女862名;疫情期间主要照护人为父亲的142名,为母亲的984名,为其他人员的323名;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215名,高中的400名,大学本科及以上的834名。

2.2活动行为调查结果

2.2.1睡眠情况 平时平均入睡时间为21:54,其中18.5%儿童晚睡;平均起床时间为07:18;平均睡眠时间为(9.41±0.79)h,33.0%儿童睡眠充足。疫情期间,平均入睡时间为22:20,较平时推迟26 min;45.5%儿童晚睡,较平时增加27.0%;平均起床时间为08:41,较平时推迟83 min;平均睡眠时间为(10.36±1.12)h,较平时增加55 min;75.5%儿童睡眠充足,较平时增加42.4%。平时入睡时间、起床时间与睡眠时间与疫情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运动情况 平时每天运动时间为(1.54±0.80)h,每周运动时间为(4.38±2.10)d;疫情期间,每天运动时间为(1.14±0.85)h,较平时减少0.4 h;每周运动时间为(3.86±2.39)d,较平时减少0.52 d。平时每天运动时间及每周运动时间与疫情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静坐行为情况 平时每天静坐时间为(3.23±1.93)h,其中非屏幕静坐时间为(2.08±1.38)h,屏幕静坐时间为(1.17±0.92)h,23.6%的儿童每天视屏暴露过度。疫情期间,每天静坐时间(4.50±2.06)h,较平时增加1.25 h;其中非屏幕静坐时间为(2.76±1.70)h,较平时增加0.69 h,屏幕静坐时间为(1.74±1.22)h,较平时增加0.56 h,46.8%的儿童每天视屏暴露过度,较平时增加23.2%。平时每天总静坐时间、非屏幕静坐时间及屏幕静坐时间与疫情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疫情前后活动行为变化幅度比较 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3~<4岁、4~<5岁、5~<6岁、6~<7岁)、是否独生子女、主要照护人(父亲、母亲、其他人员)进行分组,各组活动行为指标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将调查对象按按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组、高中组、大学本科及以上组。不同文化程度照护组儿童起床时间、每天运动时间、每天静坐时间、每天非屏幕静坐时间、每天屏幕静坐时间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每周运动时间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文化程度照护组儿童活动行为指标变化幅度比较[M(P25~P75)]

3 讨 论

本次调查在全国采取大规模居家限制防疫策略后1个多月时进行,能反映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对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该调查考虑了学龄前儿童每天24 h的各种活动行为,包括睡眠、运动、静坐行为,获得了平时及疫情期间活动行为及其变化情况,分析了性别、年龄、主要照护人及其文化程度、独生子女对疫情期间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健康及家庭教育干预方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受居家限制的3~6岁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普遍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活动构成的改变,包括:(1)睡眠模式改变。入睡及起床较平时明显延后,夜间睡眠时间较平时明显增加,晚睡及睡眠充足学龄前儿童比例明显增加,呈“晚睡、晚起”模式。(2)身体活动减少。每天运动时间和每周运动时间均比平时明显减少,同时屏幕静坐及其他静坐时间较平时明显增加。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11-12]。在假期和周末,儿童睡眠增多、活动减少、视屏时间增多。这种活动行为改变,可能增加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不良进食行为、肥胖等心身健康问题[13-14]。因此,在居家防疫期间,合理安排学龄前儿童居家睡眠、运动和静坐行为,对保障儿童健康、减轻疫情期间居家限制所造成的健康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睡眠充足的比例较平时明显提升,但平均入睡时间为22:20,较平时推迟26 min;45.5%儿童晚睡,较平时增加27.0%,平均起床时间点为08:41,较平时推迟83 min。因此,这种睡眠充足比例的增加是通过“晚睡、晚起”模式补充睡眠,而这种变化可能会对学龄前儿童心身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马颖等[15]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学龄前儿童平时睡眠问题较国内外同龄儿童突出,主要是入睡时间晚,而入睡时间晚(晚于22:00)是儿童发脾气、易怒和不良进食习惯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入睡时间晚的学龄前儿童体重、腰围及体脂量更高,入睡时间晚与不良进食习惯相关,而非睡眠时间及起床时间[14]。可见,疫情期间,居家限制会改变学龄前儿童睡眠模式,虽然增加了睡眠时间,但却加剧晚睡这个对健康影响更大的睡眠问题,可能对儿童情绪、进食习惯、体重等心身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学龄前儿童的运动与其骨骼、心肺健康、动作和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健康及超重肥胖等各方面均密切相关[5],并且也将持续影响着青春期、成年后乃至一生的健康[6]。运动不足和久坐行为等不良活动行为会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风险[16]。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最新指南均推荐,学龄前儿童每天24 h内的累计运动时间至少要达到180 min,尽量减少静坐行为,其中每天屏幕时间累计不超过60 min,且越少越好[1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平时平均每天累计运动时间为(1.54±0.80)h,疫情期间降至(1.14±0.85)h,均低于指南推荐的3 h,也明显低于我国北京部分地区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身体活动时间(167.60 min)[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每周运动时间在疫情期间也较平时减少0.52 d,与既往研究发现的周末、假期儿童活动减少类似[12]。提示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疫情期间每周运动时间总体是减少的。疫情期间运动减少可能与居家限制措施导致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场地受限有关,也可能与家庭活动安排的差异有关,还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纳入的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儿童占比较大(20.2%)。对于超重及肥胖儿童来说,其因过高的体重和体重指数,从意愿和行为上更少参加体育活动[19]。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平时静坐时间达(3.23±1.93)h,疫情期间升至(4.50±2.06)h,屏幕静坐时间高于指南推荐的60 min以内,与我国其他调查结果相似(0.6~2.0 h)[18,20]。由此,在疫情期间,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每天运动时间、每周运动时间均较平时显著减少,每天静坐时间、非屏幕静坐时间、屏幕静坐时间均较平时显著增加。在疫情期间,居家限制使儿童活动受限,很容易出现身体活动减少的情况。因此,应科学指导儿童家长,合理实施居家儿童运动保健,保证儿童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超重肥胖的发生。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主要照护人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学龄前儿童,在疫情期间起床时间延后更多、运动时间减少更多、静坐时间增加更多。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马颖等[15]研究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学龄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有关。吴海军等[21]研究显示,照护人如有较高学历,则儿童平时运动频次较高、运动时间较长。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移动设备大于1 h的比例越高[22]。城市化儿童和青少年静坐时间更长[23]。由此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会影响父母对儿童参与体力活动、静坐行为和睡眠活动认知,从而影响儿童在上述3种行为方面的时间分配和安排。学龄前儿童每天活动行为由各种强度及形式的身体活动组成,包括睡眠、运动、静态行为。一种活动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其他活动的增多,且一种不健康的活动行为可减少另一种健康活动行为所带来的益处[24]。疫情期间,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场地受限,运动时间减少导致静坐时间等其他时间增加,而文化程度较高的照护人倾向于为学龄前儿童安排更多的静态活动。

综上所述,疫情期间,受居家限制的儿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运动、静坐行为较平时都发生了变化,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可能影响儿童疫情期间起床时间、运动时间、静坐行为。因此,在疫情期间,应更加重视受居家限制的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的干预,使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减少过多静态行为。本研究采用在线调查方法,未对相应指标进行监测,需在下一步研究中改进。

猜你喜欢
居家儿童疫情
战疫情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微生高的往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