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2021-10-20 15:29李健孙云许姗姗
关键词:联动机制双高计划国际化

李健 孙云 许姗姗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联动机制;国际化

2019 年3 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 [1],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打造“留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鉴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起步晚、规模小、地域差异化严重以及发展建设不充分、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本文聚焦“双高计划”战略背景,在全面总结梳理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实现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建设思路与应对策略。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

1992 年,郭志平等学者对我国来华留学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2],开启了我国学者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究的新篇章。随后,国内学者基于市场经济的共性特点和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从教育管理体制、培养策略、文化冲突与管理策略以及危机事件应对策略等角度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文献。自2013 年以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任务要求,相关学者分别从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目的意义、问题对策、结构评价、本土化人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赛带学”管理体系构建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国家标准解读与实践等角度对我国“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上述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借鉴依据。

二、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克思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以下简称《质量年报》)数据,2014—2018 年间,我国来华留学生总数达2587470 人,来华留学学生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3]五年间,我国高职院校招收和培养的高职专科层次来华留学生人数达42146 人,总体规模扩大了6.07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21.4%。[4]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起步晚、底子薄,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尤其在区域均衡发展、资助体系建设、趋同化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国情文化教育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问题与不足,具体梳理如下:

(一)区域均衡发展不够充分

根据《质量年报》数据,从高职院校留学生分布区域角度统计,全国34 个省级行政区域中,留学生规模达100 人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域共有22 个。其中,规模达500 人以上的仅有9 个;从留学生培养单位角度统计,全国共有300 余所高职院校开展了全日制留学生教育,其中,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超过100 人的院校仅有50 余所,超过200 人的院校仅有26 所;从留学生生源地角度统计,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来源地主要集中出现在泰国、老挝、柬埔寨、蒙古、俄罗斯、南非等东盟、中亚和非洲等数十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从分布区域角度而言,全国仍有12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职院校留学生在校生规模没有超过100 人,呈现出较严重的区域化差异;从培养单位角度而言,全国1418 所高职院校中已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院校仅占21.15%,呈现出较明显的院校差异;从平均规模角度而言,在校生超过100 人的高职院校仅占16.6%,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平均规模较小,仍处于内涵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奖助体系不够健全

为鼓励和支持境外学生来华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我国中央政府面向境外学生设立了国家政府奖学金,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国家政府奖学金项目的招生和管理工作。数据显示,2020 年度全国共有289 所高等院校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培养任务[5],相关省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地方政府奖学助学政策。然而,上述政府性奖学金项目均未将高职专科层次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资助范围之内。实践中,留学生奖学助学和教育培养所有费用均由各高职院校或合作企业支出,加之来华留学高职学生主要生源地以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来华留学学习生活经济压力较大。较为匮乏的奖学助学来源渠道和不够完善的资助体系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也给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教学运行、教育管理与服务支持等方面带来较大的现实困难。

(三)趋同化管理水平不高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要求要面向来华留学生提供与中国学生等同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服务,即在培养目标、招生原则、录取标准、教育教学、师资配备以及服务支持等方面实现趋同化。[6]我国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教育趋同化管理上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首先,人才培养质量趋同化不够。高职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过于强调留学生的外籍身份,过于注重汉语言的教学培训,盲目降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标准;在课程设置上盲目删减核心课程课时,降低主干课程难度;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忽视跟岗实践教学和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其次,招生录取标准趋同化不够。在留学生招生录取工作中,对语言水平、教育经历、专业背景等录取条件的限制较为宽泛,在简章发布、政策解读、境外宣传以及录取考核等方面过于依赖境外合作高校、留学中介机构或“走出去”中资企业等第三方机构,甚至存在为扩大招生规模而忽视入学考核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招生录取秩序,损害了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形象。再次,管理与服务支持趋同化不够。主要表现在现有课程体系国际兼容性和可比性不高、考试考勤制度执行不严、双语辅导员配备比例不足、学习指导和课外教育不够充分、办学资源和条件保障不足以及宿舍管理与安全教育不到位等方面。

(四)课程体系国际化特色不够鲜明

我国高职院校在留学生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建设思路不够清晰,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主动性较为欠缺,在国际标准引进、对比研究、实践验证、内化吸收、总结凝练和中国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尤需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留学生教育课程体系标准。此外,高职院校对留学生主要生源国的教育教学背景、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等个性学习特点的科学研判不够深入。现行课程体系的国别差异不够明显,与国际学生个性学习特点结合不够紧密,未将国际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有机融入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之中。

(五)专业化和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国际汉语教学团队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汉语师资队伍中具有国际汉语教学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占比较小,现有教学团队普遍缺乏对国际汉语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其次,师资队伍境外培训组团难度较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赴境外培训已纳入因公出访体系管理,申报审批流程复杂且团组总量受控,组团成功率较低,这限制了专业教师及时学习了解所在领域国际前沿和最新发展状况的现实需求,影响到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和中国特色高职留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以及师资队伍国际化总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六)文化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系统完善,对文化育人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尚未构建起师生参与、过程管控和全面辐射的工作机制。文化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没有真正得以体现,知华友华教育成效不够显著。

三、“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对策

(一)构建政企校联动机制,促进高质量均衡发展

1.构建“三位一体”的来华留学奖助体系,增强优质生源吸引力。首先,主动寻求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将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国家政府奖学金和省级政府奖学金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奖学金的政策优势和导向作用,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支持的奖助体系;其次,主动对接学校所在区域的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强与驻地企业在奖学助学和顶岗实践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项目,为驻地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再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寻求境外优质企业在招生宣传、奖学助学和就业实习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境外企业发展提供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助力所在国高素质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奖学助学体制机制,逐渐形成“学校为主、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三位一体的来华留学生奖助体系,增强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政策吸引力。

2.加强示范引领和学习互鉴,实现高质量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发展指导,一是积极发挥来华留学生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东部11 省市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其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行业企业和区位优势,积极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质量,率先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打造“留学中国”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品牌;二是加强区域交流和对口帮扶力度,逐步引导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滞后院校结合自身学科和区域优势,加大在“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缩减区域差异,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

(二)深化内涵建设,提升趋同化管理水平

1.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趋同化水平。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生源国学生的学历背景、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语言水平、实践技能和职业规划等基本学习特点的科学研究,在不降低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留学生个性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制定个性化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深入贯彻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方式,构建融语言学习、技能培养和跟岗实践为一体的高职院校留学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趋同化水平。

2.规范招生录取程序,提高生源质量趋同化水平。在满足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培养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主要生源国的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合理设定学历背景、学术水平、语言能力、身份资格和经济能力等招生条件,明确考核评价方式,执行“一国一情”的个性方案。同时,拓展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及时公布招生信息,加强身份资格审查和学业水平复核,合理组织符合学校办学实际和满足考核评价要求的入学考试,加强入境教育指导,构建“线上线下”结合,集招生宣传、资格复核、入学考核、入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招生录取机制,严守留学生生源入口,逐步提高生源质量趋同化水平。

3.加强管理服务支持,提高管理服务趋同化水平。一是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口规范管理,组建专门机构来统筹协调全校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服务支持等工作;二是加强留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多渠道开展留管干部与辅导员业务管理和外语交际专项培训;三是设立留学生管理专项经费,为留学生教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四是加强档案信息管理,为留学生建立学业表现、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等综合档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五是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制度,规范留学生管理与服务,提高管理服务趋同化水平。

(三)对标国际,推动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国际化

1.构建中国特色留学生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其一,主动对接,开发制定留学生教育课程建设的“中国标准”。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我国高职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加大对国际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标准的学习借鉴和对比研究力度,本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审慎原则,深入推进国际标准引进和本土化开发运用,在实践反馈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留学生教育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指导高职院校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其二,深化内涵,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在留学生教育课程建设“中国标准”的框架下,高职院校应在对主要生源地国家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实际和生源个性特点,本着“标准不降、模式多元”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差异化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探索实践多元化的来华留学生教学模式;加大对境外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引进和本土化实践力度,研究开发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在培养目标、评价体系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逐渐形成以中国特色为主、兼具国际化视野、模式多元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体系。

2.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其一,外引内培结合,提升国际汉语教学团队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切实提高对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科学认知,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研究,科学谋划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和校内团队培育,通过人才引进和内部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国际汉语教学团队教学与研究专业化水平。其二,加强境外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应加强与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管理部门的交流沟通,积极消除政策限制,加强与境外受访承训单位的密切交流,根据访学培训团组的人员构成、专业背景、外语水平和培训需求等具体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加强过程管理和培训成果的校内转化,通过常态化的境外交流培训,逐步开阔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认知、专业教学水平、外语表达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专业课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四)凸显文化育人,培育高素质知华友华留学生群体

1.加强国情文化课程建设研究,提升国情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積极遴选、组建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精、责任心强的教师团队来参与国情文化类课程的建设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加强对中国国家概况等汉语必修课程的建设与研究,加大对诗词书法、戏剧艺术、传统武术和特色餐饮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推介,努力提高来华留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同时,进一步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的理解尊重,逐步培养来华留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与道德意识,引导来华留学生自觉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规范。

2.构建“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机制,增强文化育人功效。充分发挥全校师生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文化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体活动,展现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师生优良风采,引导和鼓励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融入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以国情文化课程为主导,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全程可管可控和全方位覆盖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文化教育体制机制。同时,加大对文化育人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中国国情文化教育的育人潜力,大力培育具备高素质现代职业技术技能且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群体,并通过他们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联动机制双高计划国际化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共育情况调研报告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活动预告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滨州市编办以网上测评助推系统业务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