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停”“走”看《紫藤萝瀑布》的系统性

2021-10-21 20:22贾宁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紫藤萝瀑布紫藤萝行文

贾宁

目前,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碎片化现象,不少教师对文本系统性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整体,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系统性不仅表现出一篇文本的结构特质,也折射出文本的思维逻辑,对于学生系统建构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从停停走走间看《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系统性。

一、文本结构的系统性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本体系,在结构上表现出相对的完整性,把握一篇文章结构的系统性,对于提高学生文本结构能力和谋篇布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師应基于文本结构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结构的纽带,让学生凭借这个纽带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

《紫藤萝瀑布》一文,在文本结构上表现出显性的系统性,非常直观,显而易见。文章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一句独立成段,文章结尾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尾,在停走间显现出文本结构的系统性。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形成首尾呼应的关系,这是最为常见的结构方式。

然而,作者在运用首尾呼应这种系统化结构时,又能够工于匠心。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借助“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禁陷入思考,“我”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同时,作者又借助“不由得”加深这种悬念,到底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我”停住了脚步,让读者对文本生发出强烈的期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文本;文章末尾,又围绕多个点进行呼应,先用“不觉”呼应“不由得”,两种行为都是“我”情不自禁的行动,可见,“我”的触动之大,感受之深;然后,运用“停住”和“加快”进行呼应,在停走间,让读者的疑惑得到解答,并感受到“我”从“所见”到“所为”的心灵经历。

当然,首尾呼应仅仅是文本结构系统性的一个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结构系统性时,应抓住文本结构特质,不能陷入程式化,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文本结构系统性,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二、行文思路的系统性

在文本结构系统性背后,潜藏着作者极其严谨的思路。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行文思路的系统性,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言语表面,深入到文本内涵,感受作者行文思路的系统性,进而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或者传递的人生感悟。行文思路尽管具有隐性特征,但并不是没有蛛丝马迹,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印记。

《紫藤萝瀑布》一文,行文思路的系统性和结构的系统性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开头“停住了脚步”让人心生悬念,为什么停住了脚步?文章第二段,作者很快给出了答案:“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显然,作者是被眼前盛开的藤萝所吸引,进而将读者的眼光引向紫藤萝,极尽文笔去表现“所见”。然而,让“我”“不由得”停住脚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这棵紫藤萝,还因为“我”和紫藤萝的特殊境遇。这样,文本又从“所见”转向“所忆”,自然地将眼前这棵紫藤萝和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棵紫藤萝进行比较。

从“所见”到“所忆”使文本时空得到了有效的扩展,时间上,从“眼前”回溯到“十多年前”,空间也发生了较大跨度的穿越。在时空穿越中,作者的思考也不断走向深入,让文本进入“所思”“所悟”,“我”从眼前的这棵紫藤萝忆起十多年前家门口的那棵紫藤萝,从紫藤萝想到了“我”,进而从个体生命想到“生命的长河”。

从“停住了脚步”到“加快了脚步”,正是“我”经历了“所见”到“所忆”“所思”的心路历程,心路历程又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花到人,从个体到群体,行文思路严谨,让读者在停走间感受到“我”的心理变化,“我”的情感经历的复杂的过程,进而获得生命的感悟,并将感悟转变为实践。学生在把握行文思路系统性过程中,心灵和情感也受到了触动。

三、客体主体的系统性

文章是有感而发的产物,“感”建立在主体和客体互动的基础上,是客体引起了主体的情感或心灵上的感触,从而驱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因此,教师应基于作者主体和写作客体之间的系统性,让学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起关联的通道,捕捉文本传递的情感或者中心思想,这样才能使文本解读做到自然而然,进而让创作主体和读者之间产生深刻的共鸣。

《紫藤萝瀑布》一文,“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是因为客观对象带给“我”震撼,进而引起“我”的所忆与所思。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为了达到有机的关联,作者借助“香气”在现实和回忆之间、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了通道。“我”正是在“香气”营造的意境中,感官上形成“联通”,借助通感引发了创作主体深刻的感悟。最后,这种感悟再借助“加快了脚步”的行动得到较好的释放。

因此,文本解读需要教师观照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系统性,抓住引起主体和客体之间共鸣点,并引导学生抓住主客体之间的“通道”,从而让学生从客体走向主体,捕捉作者潜隐在文本中的主题思想。

四、写景散文的系统性

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文体意识相对淡薄,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强化文体意识,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系统性。不同文体特点不同,教师应基于文体个性化特质,并抓住文本个性化特质,引导学生借助文体系统性,在阅读文本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类散文,写景散文的一般立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借景抒情,一种是托物言志。显然,《紫藤萝瀑布》属于后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应基于写景散文系统性,引导学生吃透写景。文章写景借助“停住了脚步”引入,先从整体上写景,让读者感受到紫藤萝瀑布之“盛”,进而,从整体走向局部,从“一片”到“一串”,再到“一穗”,再到一朵,逐步聚焦,层层深入,其目的是为感悟铺垫。最后,再借助“芳香”在“物”和“志”之间建立起通道。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境遇相同,但作为创作主体的“我”又远远高于自然之“物”,在获得感悟基础上,将所思、所悟逐步转变为“加快了脚步”的实践行动,文本达到了高潮,写景散文也达到预期的目标。

抓住了写景散文的系统性,学生就形成了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从“景”“物”入手,再凭借作者笔下的“景物”特质,把握景物背后承载的深刻思想,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就生成了。

总之,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写作文本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基于文本创作生态,形成较为严谨的系统性,抓住了文本系统性进行解读,有助于引领学生触类旁通,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当然,不同文本系统性表征不同,“停”“走”只是一个个例。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

猜你喜欢
紫藤萝瀑布紫藤萝行文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紫藤萝瀑布
从审美教育视阈下探讨初中现代文教学
探索《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