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回归本真

2021-10-21 20:22曹会戈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桃花源陶渊明

曹会戈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0余年了,让我说出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我可以说出很多条,但让我说出怎样解读文本才是一条正确的路,还真有些为难,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厌其烦讲解作者简介、进行背景分析、让学生背诵默写,逐字逐段分析、挖掘、咀嚼文本,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大都喜欢宏观分析,空话、套话、假话充斥着课堂,老师们则照着参考书或者专家的指导讲课,譬如:讲古诗必说“构思新颖”“比喻十分巧妙”,讲古文背景大多谈到作者不被当朝重用,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讲说明文主旨必谈“这些宏大而精巧的建筑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语文课堂泛滥,如何解读文本?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建构平等、轻松、平和对话的课堂生态

平时的课堂还是教师主宰着,缺乏一种共同探究文本的样态,若想让学生放开手脚,真实反映学生阅读的状态,首先,语文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尊重学生,创设一种舒适阅读的氛围。我在课堂上用很亲切、很轻松的语言带学生进入文本的研讨中,比如讲《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我就用预习内容做切入:“同学们,今天咱们共同看看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桃花源,在了解之前,大家说说你们自己的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开始讲起自己的桃花源,在这种轻松氛围下研讨文本就有了一个平和的前置,为孩子们进入文本做了一个较好的铺垫,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开始读书、思考。

其次,采用自学加互助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和教育专家一致倡导学生要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如何自主?如何探究?如何小组合作?就说小组合作,我听课看到的课堂都有小组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只是增加课堂的外部热闹或者说是新课标的应景,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是优秀学生的展示,资质一般的学生基本参与不进来,是游离课堂之外的。如果课堂需要合作,我一般采用两个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的课堂常用的学习方式不是小组合作而是静静自学加互助式。而互助是两人一组互相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点评。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比6-8人小组合作更加有效。

二、从细读文本入手,呈现文本的本性

文本解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会遇到的难点。如何解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细读文本,挖掘文本内在的真实,比如采用还原法,体会作者的心绪,作者是在怎样的一种心境写下的这篇文章,与作者对话。比如讲《桃花源记》这一课,让学生研究陶渊明,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晚年之作,为什么陶渊明要写这样一个作品,学生查阅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还原陶渊明在当时的晋朝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怎样的心绪下写就这篇文章。学生认为,陶渊明性格耿直,清正廉洁,不愿意依附权贵,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官贵族的特权,所以,出身中小地主的陶渊明自然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官场黑暗格格不入,对现实不满,但他无力改变,只能通过写文章来抒发情怀,这篇文章就塑造了一个与污浊官场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世外桃源”。这样对文本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解读文本。比如对世外桃源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学生自己想象的桃花源与作者的桃花源做比较,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艺术的比较,可以看出两篇诗文的主题是一致的,都表达作者追求和平、安宁的田园生活的愿望。视角不同,记是第三人称的角度,诗是第一人称的角度,记更多的是采用叙述和描写,讲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而诗就是直接抒情与议论。解读文本还可根据文本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的比较,如同类比较、横向比较、历史比较、风格比较等。

三、尊重个性化解读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是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理解。那我们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时下的大多数语文课堂上还是一言堂,一个声音,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在教师的引领下,遵从教参的观点,教参说这首诗是表达作者的思乡情感,就不能说成思念亲人的情感,这种教条、僵死的教学还广泛存在。只有正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理解力、知识储备也不尽相同,自然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语文课堂应有更多开放性,让孩子们把最真实的理解表达出来是最重要的。比如在讲《桃花源记》时,桃花源是陶渊明在当时背景下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这个理想社会,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有同学认为,陶渊明追求的是没有苛刻税收的田园生活;有同学认为,陶渊明追求的是世外桃源,追求脫离社会的自由;有同学认为,陶渊明追求的是天下为公,与孔子的天下为公一脉相承,还有的同学认为没有那么深刻,就是陶渊明想象有这样一个好玩的地方,这些同学的观点都自己的道理。课堂上教师不要统一意见,要鼓励孩子们发言,尊重孩子们的观点是最重要的。

四、文本解读应与生活紧密联系

语文是怎样一门学科,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提出:“语文即人生,语文与人生密切相关,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文性,语文的听说读写也应与生活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文本的解读与生活要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为准确。在《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这句话如何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有几代人?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想一想,学生很快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看出来是三代同堂。有学生从生活角度还提出了质疑:桃花源里的人从秦朝避秦时乱,不复出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在发现桃花源已是东晋,东晋与秦朝相隔600年,男女衣着怎么悉如外人呢?另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怎样一个社会,虽然是虚构的但与现实息息相关,桃花源再现了一个在农耕社会经常能看到的画面,一群避难的人,不是神话中的神仙,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保留了天性的淳朴。他们通过自给自足过着和平、宁静、幸福、快乐的生活。多么的生活化,又是虽清贫但很知足的老百姓生活,在那时就是一种美好。因此,语文文本解读与生活相结合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

总之,文本解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找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那个切入点,就是回归真实,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激活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解读文本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回归本真,追求真实状态下的解读,改变文本支离破碎的解读现状,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三分校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桃花源陶渊明
走进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你好,陶渊明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