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融“课程思政”入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以《工程训练》为例

2021-10-22 13:36孔祥瑞金向杰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工程训练工科实训

孔祥瑞 金向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新工科”是教育部于 2017 年正式推出,通过“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在工程教育领域内逐步形成新理念、新思想、新范式,是国家创新驱动等战略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各大院校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需要,从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入进行改革,取得了相应进展。“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工程创新人才,具备扎实的个人效能、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及社会能力。围绕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就会更加突出和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特别是实践类课程,更加强调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技能熟练度、专业水平等看作人才培养评价的最高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忽略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的价值塑造环节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在整个育人过程也与实践教育基本脱离,或者不知如何将思政内容隐性的融入专业教育,只能课程结束时空喊几句政治口号,这样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

事实上,工科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类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教授、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不矛盾,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完善合理科学的学生考核方式,多措并举,是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的“零过渡”和“无缝对接”,使思政教育摆脱“孤岛”困境。使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能突出劳动教育精神和培育工匠精神,让立德树人这一思政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要求。基于此,以《工程训练》课程为例,通过发掘育人元素,实现实践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

一、课程简介

工程训练来源于金工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必修实践环节,传统的金工实习注重车、铣、刨、磨、钳、铸造、锻造等金属加工与成型工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工科的建设需要,对高校毕业生的工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具有训练目标的先进性和训练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横向上,工程训练不再仅仅是常规制造技术基础训练,同时纳入了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综合与创新实践训练以及综合素质训练的内容,并且将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各方面内容相结合;纵向上,工程训练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制造与加工训练,而应该是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管理和创新实践等现代科学思想与高新技术的认知与实践,以培养具有综合工程素质和创造性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工程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训练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路径探索与实践

(一)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认同感,强化教师政治引领能力

在工科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育“才”重“器”的思维认识,十分重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对于在学生思想范围内的育“人”育“德”展开工作较少,特别是承担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有着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技师或者技术工人,他们普遍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缺乏,课程思政意识薄弱,片面地认为实践类课程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课程思政,首当其冲的就是强化教师的政治意识,对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的认识,加强价值上的认同感,激发实训教师将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德育培养任务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帮助教师清晰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工程实践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让教师摆脱两者相互排斥的错误观念,彻底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的专属,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或减弱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促进和提升教学的政治属性和思政功能,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转变抵触态度,自觉地接受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因此,只有实践课程教师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够形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其次,针对实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必须提高实训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培养一批学高、身正的课程思政骨干;提升实训课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将红色基因先烙印在教师身上,才能将思政元素言传身教给学生,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融合实训项目,制定“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在探索“工程训练”课程中各实训项目如何引入课程思政元素时,首先要梳理清楚实训项目要完成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注意专业教育的显性教育特点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目标融合。1.知识目标:了解工程训练中传统的加工方式如铸造工艺、钳工、普车加工、数车加工、铣刨加工、焊接工艺等的加工范围、加工形式及特点和操作方法,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如3D 打印、激光雕刻、CAD&CAM 辅助设计、VR 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特点。2.能力目标:能够具备根据目标任务,合理选用机合适的加工工艺,实际操作相关设备完成制作过程,同时分析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3.育人目标:通过工程训练实践,注重强调劳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具备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强化使命担当精神,彰显“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为人朴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踏实”的精神面貌,培育精益求精和实践创新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融合实训内容,结合实训项目特点,将思政元素引入工程训练课程。1.“工业革命史”:以世界历史上数次技术革命作为绪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介绍工程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系,引导学生重视工程实践能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和树立担当意识。2.实训项目在授课环节中,特别是在铸造、焊接加工等实训时,采用与实训相关的大国重器的资源,这是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 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 事,后来每年全国评选大国工匠并进行报道。每一个大国工匠都凝聚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大国重器》感染力强,更能让实训学生在劳动后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突出大国工匠精神,弘扬新时期工匠们的敬业精业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这点就体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最大的区别就是要以“润物细无声”的特质渗透思政信息,突出课程思政的隐性作用[5]。

(三)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丰富教学评价宽度,突出德育评价的重要地位。开展教学效果评价时,不能单一以专业性评价为唯一评价标准,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加入增加德育育人评价,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要求,综合全面的考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能力,从而实现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摆脱专业技能与德育长期分割脱节的局面。其次,构建合理科学的学生考核方式,在实践课程的考核中合理引入思政知识,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结语:本文以《工程训练》课程为例,针对目前新工科背景下,专业实践课程思政的认知度和实践度不够,开展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深入挖掘蕴涵在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构建融课程思政入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现有“零思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政治引领、价值引领、良性共生、育人育才的隐性“课程思政”作用。

猜你喜欢
工程训练工科实训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训练成绩评定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