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研究

2021-10-22 13:38余琳珣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余琳珣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党校,广东 广州 510600)

文化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国“文化自信”根基深厚,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有强大的文化根基,文化自信集中表现为核心价值观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今,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体现着我国的软实力,在文化强国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较多,要想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正视这些困境。

(一)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知的缺失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但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归属,导致大学生缺失文化情感,部分当代大学生迷失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当前,互联网发展较快,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大学生过于迷恋网络多媒体,经常打字,缺少文字书写,导致文字的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使文化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加之有的高校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没有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养分因此流失,这样忽视了对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现代精神和传统道德观念难以融合,大学生文化素养水平低落,从而使大学生缺失文化自信。

(二)社会转型期对核心价值观的消解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依存程度继续加深,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全球化与多样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的道德滑坡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实用主义思潮、个人主义价值观,尤其是部分大学生也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价值取向的偏差,消解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认同是一种心理体认上的肯定性、情感上的趋同性,文化认同需要不断调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理和规律上看,需要长期系统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否则就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也有学者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理论的长远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冲突、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的隔阂、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的矛盾,使得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存在不平衡性。然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需要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自觉实践,因此,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路径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最本质的体现,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理性认同、价值认同。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路径上看,进行持续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明确培育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当前我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因此培育大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思想相互交融,各种价值观念既有竞争性,也有融合性;从社会视角来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开始逐渐凸显,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更加突出。在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有着天然的活跃性,因此也会更容易受到这些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动摇,以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选择提供正确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宣传思想工作,对社会思潮中的多元价值作出科学的甄别评判,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另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渗透在大学生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克服相应的困难,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更有益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文化和思潮,能够从高度的文化和价值自信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建设。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生政治素养、社会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应强化思想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重大政治立场、原则、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做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应不断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使高校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再次,增强教育育人的实效性。对高校而言,在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应加大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比重,优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资源配置。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高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用好高校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

(二)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作用

文化自信,还涵盖了对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自信,是对这种通过历史沉淀而来,得到广大民众认可的一种文化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中国建筑文化、武术文化、诗词和戏剧文化以及服饰文化等等,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标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国内的文化生活中,尤其是中国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和礼教伦常对中华儿女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影响深远,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其具体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作用,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在高校增设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选修课程,丰富和创新课程形式,让大学生能够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进而引导大学生能够对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有着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要坚持主流文化导向,引导大学生科学的处理创新和传承之间的关系。中国主流文化的导向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华,要将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给予深度的挖掘,将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民本”等思想和当前建设的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进行有机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对传统思想文化在继承和创新的同时,赋予优秀的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第三,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紧密的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将这些内容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文体娱乐、体育竞技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这样,就能够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知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精神的魄力,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在兴趣爱好活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强化文化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还是文化自信,都需要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并非是简单的进行认知和理解,而是要基于这些认知和理解去反复实践的一个过程。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可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落细落实到日常活动中,并逐渐养成践行的习惯,才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大学生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文化认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一种认同,在具体做法上,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才能不断形成全面的认知和领悟。第一,需要从大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对大学生的文化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对文化建设、历史发展、民风民俗等进行调研,了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及认知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保持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要坚持教育引导、支持鼓励与自愿相结合原则,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践行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扶持公益社团、公益性学生组织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坚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使他们能够领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第三,积极开展“四自”教育。所谓“四自”教育是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充分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 困难的毅力雄心,百折不挠的决心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成为其思想和行为选择的价值规范和准则。

三、结语

文化认同是一种心理机制,文化自信是认同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底气,缺乏说服力,难以获得当代大学生的深刻认同。要解决精神、思想、理念等关键问题,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将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把握好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从而充分展现我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使得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