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梆子《墙头记》的形象塑造看世俗家庭关系下民间 “孝”的观念

2021-10-22 13:38牛振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老父亲木匠子女

牛振

(青岛滨海学院大专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山东梆子《墙头记》是根据蒲松龄的俚曲《墙头记》改编而成民间戏曲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年老体弱的老汉张木匠备受两个儿子和儿媳的虐待,最后还被推上墙头而进退两难的遭遇。通过入木三分的形象刻画,对民间世俗家庭关系下不孝儿女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讥刺和嘲讽,同时对现实生活中小市民的重利忘亲与本该知书达理的读书人的薄情冷漠做了无情的鞭挞。也在客观上反映了民间对于“孝”的理解,促使人们对于“养儿防老”观念进行反思,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所谓“孝”,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子女“善事父母”。《孝经》中开宗明义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在孝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1](《三才》)也认为“孝”是天地人最基本的行为纲领。《诗经·蓼莪》中言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2]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是“孝”看得无比重要,极尽渲染不能报答父母悲怆和伤痛。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提到的“百善孝为先”是对这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民间,“孝”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贴近民间生活本源的民间文学也往往把“孝”作为表现的重要内容。

蒲松龄在俚曲《墙头记》的开篇《西江月》中道:

别书劝人孝弟,俱是义正词严,良药苦口吃着难,说来徒取人厌;惟有这本孝贤,唱着解闷闲玩,情真词切韵缠绵,恶煞的人也伤情动念。

“这本孝贤”,虽说只是“解闷闲玩”,但由于“情真词切韵缠绵”,即使“恶煞的人也伤情动念”。这里的“情”、“词”、“韵”指的是更为贴近民众日常的表达方式,正是由于它贴近民众的生活,更容易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故而“恶煞的人也伤情动念”,积极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但《墙头记》大部分的篇幅讲的却是“不孝”,成功塑造了两个典型的不孝子的形象。

剧中的张大乖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处处精打细算,“没占到便宜就是吃亏了”。开场的几个小细节形象的展示了他的这种唯利是图、爱占便宜的特征。他借“先尝后买”的名义白吃别人卖的驴肉;拿灌了铅的秤砣去买鱼;买了鲶鱼冒充鲤鱼招待自己的老丈人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己的戏法自己耍,自己的算盘自己打;为人若不向自家,不是憨来就是傻”,他的老婆对他的评价是“皮笊篱捞面,汤水不漏”。善于算计,精细到抠门的小心思用到对待自己的老父亲身上,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乖第一次提到自己的父亲是在赖了卖鱼的人五个钱之后。当时,大乖先是企图拿灌铅的秤砣称鱼,在被揭穿之后,本应付五百八十五个钱却又要少给五个钱,气得卖鱼人大骂:“留着那五个钱给恁爹去卖棺材吧!”没想到大乖却嘻皮笑脸的回答:“我正愁俺爹不死呢。”一个“愁”字,是何等的凉薄无情!回到家让自己的老婆用大大的糠头包一层薄薄的白面做成“金银馍”给父亲吃,为的却是“坟头上烧纸,挡挡活人眼”。如果说他在老婆的威胁之下招待自己老丈人之前和老婆商量以“残汤剩菜地给他点吃,又省粮食还省柴火”为由让父亲上桌陪客还算是有些许人性的话,那么在老父亲受不了他们的虐待而提出来“把养老的地要回去”的时候,居然大言不惭的质问父亲:“是缺你吃来?是少你穿的?你把养老的地要回去是让四邻街坊说我不孝顺吗?我没见过这样的爹,没事吃饱撑的,没事找事也不怕人笑话?”直接让人无言以对。

不过,当他从王银匠的口中得知自己的父亲手里还有银子的时候,态度则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也不嫌老父亲“年老骨头硬”了,背回家去,又送皮袄,又点火炭,又烫黄酒,又供午饭,还只把老二骂了个狗血喷头,直言要“孝顺出个样来”给老二看看。前后的反差之大让人忍俊不禁。然而之前的一句“爹有钱,有钱就是爹!赶紧找爹去”的急切,直是把爹叫成了“财神爷”,继而怨叹“俺爹比我还有精,暗藏银子不吭声,老二先把爹找到,他的哄发比我能”,一个“精”字和一个“哄”字,却把他的这种虚伪和无耻势利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

和大乖的市侩不同,二乖在表面上则是一个受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文质彬彬而知书达理的人物形象。他满口仁义道德,为子尽孝,开场即颂:“下有地,上有天,不读圣贤不如犬”和“自幼通文墨,治身处世有格言”,然而,在这个看似儒雅的皮囊之下,是一个更加十足没良心的伪君子。成家之后虽有着“吃不尽穿不尽”的厚家产,却因为老父亲八十五岁还不死而耿耿于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一件不舒坦:孟夫子死年八十四,孔夫子寿终七十三,老爹爹今年八十五,何不死在圣贤年!”如此咒骂老父亲,细思极恐。他和大哥轮着供养老父亲月份是“小尽”嫌多供养一天吃亏,任大哥在门外砸门骂娘硬是不开门。不仅如此,眼睁睁看着大哥把老父亲附上墙头仍然假装看不见,薄情寡义,可见一斑。而他对父亲态度的转变,同样是来自于王银匠的“谎言”,他骂大乖“卑鄙无耻小人之辈”不是因为大哥不孝,而是怕老父亲把钱给了大哥;中秋为张木匠摆酒宴大献殷勤却是因为“老爹爹暗藏金银不露面,酒后让他吐真言”,为的是得到父亲财产的信息。活脱脱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和表面上文质彬彬读书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这种形象上的反差,更容易使得民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敌忾之心,在共同批判这些不孝行径的时候引起共鸣,进而引发人们的反思。

其实,张木匠的遭遇在很大层度上是一个从古至今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如张木匠的唱词里说的:“老来难,老来难,老来无能讨人嫌。”他“为拉拔(抚养)儿子,忍受辛酸。当初,待儿如珍宝;如今,儿待自己不如猪犬”的结局令人心酸,也让人愤慨。张木匠本人却也难辞其咎,必须要负很大的责任。表面上看,直接原因是他把养老的地都给了儿子,没有给自己留任何能保障自己今后生活的东西。在世俗的家庭关系之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般情况下,老人对自己的子女都会毫无保留的付出,为的就是一旦自己年老体衰,要依靠子女给自己养老,这也是传统中“养儿防老”的根源。一旦儿女不孝,就会陷入爱恨两难的困局:一方面是“爱”,是老人对子女割舍不断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也是维系中国传统家庭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儿女的不孝对毫无保留付出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在精神层次上最为致命的打击,但儿女纵使有千般不是,父母也会把这种亲情放在首位。因此,这种“爱”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痛心疾首。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生存、赡养问题。由于把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子女,自身的养老就只能依靠子女对自己的态度。不幸的是,张木匠的两个儿子都不孝,正是由于他在物质上没有任何依凭,便只能像累赘一样被两个儿子家推来推去,陷入凄苦无依的悲惨境地。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张木匠本身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即家庭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也是造成他两个儿子不孝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张木匠对子女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那种毫无节制的溺爱和毫无底线的纵容,同时却没有对两个孩子进行最基本的是非观教育。作品中没有具体展示张木匠教育孩子的内容,但从他的朋友王银匠口中的说法可见一斑。王银匠把他从二乖家墙头上救下来之后抱怨他道:

你四十多岁抱娃娃,冬里枣,夏里瓜,秋里葡萄春麻花。两个乖乖会骂娘,喜得你,咧着大嘴笑哈哈。舍不得吃,舍不得花,枉费钱财养冤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木匠对于儿子是十分的溺爱,即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对孩子却是“冬里枣,夏里瓜,秋里葡萄春麻花”,起码在物质方面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一样不缺。但在教育方面却有很大的缺失,一句“两个乖乖会骂娘,喜得你,咧着大嘴笑哈哈”,对孩子缺少最起码的是非观教育,溺爱与纵容可见一斑。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无论是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还是荀子提出的“性恶论”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所谓“苟不教,性乃迁”,也是注重加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的意思。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个性的可塑性极强,他们在思想上纯洁的像一片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必须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是非观、道德观及责任观教育。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去认识对错、好坏、美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会他们去明辨是非,培养健全人格,这是他们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前提。而不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所谓“慈母多败儿”说的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却得不到相应的纠正和惩罚,甚至会得到包庇或鼓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不会收到处罚。这样的孩子,将来将会变得极度的自私,在他们眼里,一切都必须为自己服务,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是非道德观念,更不用说对父母感恩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老汉的无私付出与二个儿子的不孝之间的反差,更能激起民众对张老汉的同情与对两个儿子行为的愤慨,而这种愤慨正是对大乖、二乖行为的批判中形成的共鸣,更能激起人们对于“孝”观念和行为的重视,起到劝人善待父母,为子尽孝的目的。最后他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受王银匠的戏弄而被压在墙下,得到应有的惩戒。作者安排了这个大快人心的结果,正是劝人“莫做不孝子,须当尽孝人”的伦理观念的具体体现。

在民间,男孝女贤是人们对孝的最基本的理解,也是最基本的底线。《墙头记》用贴近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故事,反映了民间关于“孝”的观念,在客观上也能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由于它直接来源于下层的普通民众,表达自己的是普通百姓日常的所需或者所感,因此更能反应普通民众的心声和诉求。在艺术形式上,表演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更容易在普通民众中流传,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猜你喜欢
老父亲木匠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同行是冤家
木匠身影
老父亲的优势
同行是冤家
向胸无城府的人致敬
从《无声告白》看边缘人家庭及其子女
老父亲
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