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北寒地文化的绥棱黑陶创新设计研究

2021-10-22 13:24赵爱丽王黎明曲庆峰
中国陶瓷工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黑陶寒地指南

赵爱丽,王黎明,于 猛,曲庆峰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0 引言

任何地域空间下的文化技艺的产生、发展、延续都具有社会性,绥棱黑陶亦是如此。其作为一种传统的造物手段,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观念意识。黑龙江自6000 年前就开始了陶器的制作,从开流遗址出土的陶器可见其造型优美、纹饰繁缛,并已出现黑陶踪迹。黑龙江境内最早的黑陶是出土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官地墓葬的“黑陶鬲”,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1]。绥棱黑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作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寒地文化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单一型的工艺设计与制作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传统文化与工艺精神的回归与重构成为绥棱黑陶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自由意识的扩大,对于传统技艺的认知需求从被动接受,转为技艺本身。在回溯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方法进行融合,探索绥棱黑陶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1 绥棱黑陶的文化探析

黑龙江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绥棱黑陶寒地文化特质,它的造物形态传达寒地人文精神,体现寒地行为活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造就了寒地黑土区域独特的文化艺术。这是一个无论是在语言、宗教信仰、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等领域都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域的文化艺术形象[2]。寒地文化为绥棱黑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从历史文化溯源到文化故事的展示,再到黑陶形态及功能衍生,最终凝练形成绥棱黑陶的文化内核。

1.1 绥棱黑陶的寒地文化特征

寒地文化是黑龙江人在生存活动轨迹中的烙印,自然形态衍生下的文明符号。寒地特质下的文化可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上。既有寒地的自然物态,也有由寒地特色而衍生的精神形态,为绥棱黑陶的创新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素材。寒地文化可以细分为冰雪文化、饮食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以及生态文化、服饰文化等[3]。如冰凌、雪花等寒地自然形态与俄罗斯文化交融的建筑文化场景、冰雪雕塑等特有景观,“打出溜滑”“冰爬犁”“抽冰嘎”等寒地游戏等。历史文脉及寒地文化符号的挖掘与演绎,能够呈现绥棱黑陶的地域文化气氛,形成具有差异化的独特文化意蕴。

1.2 文化故事在绥棱黑陶创新中的趋向分析

故事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它的文化资源来自民间生活、历史文化,更来自土地、空气、水源[5]。在设计过程中将绥棱黑陶的生命记忆视为生命体,通过故事使它具有感官性、个性特质、外在表现和内在感受,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以此为根基向外扩展,与现代社会情感、科技产生共鸣,并将地域文化因素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进行有效表达,使产品呈现“差异化”特色,从而有效提升绥棱黑陶的内涵与品质。另外,从绥棱黑陶创新设计过程中,找到设计、文化与传统技艺之间的关联,通过故事创造一种从过去到未来的连续性,并经由产品形态及功能进行表达与传播。产品载体及其故事内涵的表达与聆听不仅是单纯的经验分享,能够架构共同的历程,分享相互的经验,从而建立一个跨界共享的文化模式。

对于绥棱黑陶的文化探索,一方面能够充分表现绥棱黑陶原有的精神内涵,并使其具有优良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绥棱黑陶创新产品顺应时代发展,融入大众生活。黑陶产品的文化探析能够传达地域文化精神和内涵,使产品具有超越其功能、形态表现之外的文化特质。

2 CMF 设计方法在绥棱黑陶中的创新应用

CMF 是Color-Material-Finishing 的缩写,也就是颜色、材料、表面处理的概括。CMF 设计针对色彩、材料和工艺效果(尤其是表面处理工艺效果)提出最优化的设计解决方案,使产品在美学和功能上能够达到最佳的平衡,并产生最优的用户体验。它通过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的设计与组合所产生视觉印象和触觉的反映,通过对材料属性及工艺的了解,来体现CMF 设计构思要求[6]。CMF设计中探讨的色彩、材料与工艺能够与绥棱黑陶技艺中的相关要素形成有效的“对照组”。因此,本研究将基于CMF 设计方法,利用对于绥棱黑陶的色彩、材料、工艺、图案纹理等元素探讨绥棱黑陶的产品创新。

2.1 CMF 在绥棱黑陶色彩分析方面的应用

CMF 设计中的“C”,是指色彩研究,它是产品外观形态中最具表现力的元素,依附于产品形态,并对其产生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绥棱黑陶的固有色彩进行分析。黑陶为墨黑色陶体,有温雅、厚重之感。黑色是中华传统文化映射下“黑色精神”的汇集。它不仅与黑陶的自然色泽符合,同时也符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以及意识形态的表达[7]。绥棱黑陶因熏烟渗碳较均匀,黑中透蓝。陶土中含有的大量矿物质成分使其在光照下呈现微小银色光点。“墨黑色”的陶体所呈现的精神概念强化了其文化功能属性,可与地域文化达到共情。其次对其创新趋向进行分析。绥棱黑陶在应用过程中结合其文化意境,可作为主调与其他色彩进行适度搭配。黑色是一种浑厚低沉的无彩色系。当其作为主体视觉形象,与其他颜色搭配时,能够降低其他色彩的很多负面含义,增强其创新适用范围。在强化“黑”色陶体的厚重、古朴独特韵味的基础上,增加其现代感与时尚感。现今,绥棱当地的黑陶制作也进行了一些陶体彩绘的尝试,采用的是以“丙烯”为颜料的传统图案绘制方法。由于没有综合考量产品形态及意蕴传达,在视觉效果上并不出色。因此,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销路。需要对不同色彩与黑陶墨色搭配时能够产生的视觉效果与视觉心理进行分析,才能够实现其创新价值。黑陶墨色在与其他色彩搭配过程中,可以大致分为冷色系、暖色系以及无彩色系。黑陶墨色与冷色系和暖色系搭配时,能够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对比,在色彩的冷暖、面积配比上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别予以区分。黑陶墨色与无彩色系搭配,能够呈现几何式简约、偏平的现代视觉感受。低明度的灰色略显隐晦,适合呈现暗雅沉静的效果。白色与高明度灰色则能够呈现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适量的搭配可以展现寒地文化风貌。值得注意的是,黑陶墨色与金、银等金属色彩搭配,能够在浑厚暗雅的墨色基调下,呈现光润华彩,适合提升黑陶的产品质感。大面积的墨色也能够压制金属色泽的浮华、焦躁气氛,呈现时尚、现代之感(见图1)。

图1 绥棱黑陶配色分析Fig.1 Analysis on color matching of Suiling black pottery

2.2 CMF 在绥棱黑陶材料方面的应用

CMF 设计中的“M”,是指材料研究。材料是构成产品形态的物质基础,是产品结构和功能的载体。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基础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黑陶材料是来自绥棱地表以下的一种陈年黄黏土。绥棱的这种黄黏土杂质少、黏性大、可塑性强,干燥过程中不易开裂,成品率高,有利于雕塑。其成分主要由多种水合硅酸盐、氧化铝、碱金属氧化物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组成,并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硫酸盐、硫化物、碳酸盐等杂质。黄黏土经过烧制断面处有0.5 mm—1.5 mm的熏烟层呈黑色,由外及内递减,直至呈黑黄色。另外,绥棱黑陶肌理细密,表面均匀无瑕疵,触感如肌肤般光润细腻。其朴实、神秘、典雅,表面呈哑光质地,可由雕塑方法构成独具特色的肌理质感。其次,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本研究依据绥棱黑陶的材料基本特性,在不改变其材质优势的情况下,将黑陶与其它材料进行创新融合,基本的方法包含糅杂法与拼合法。

(1)糅杂法是一种在工艺前期就介入干预的方法。在不破坏原始材料成型效果的基础上,在绥棱陶土中少量糅合其它材料,使其性能和视觉效果得到提升和改变,从而突破原始材料的制作边界,为产品品类的创新提供思路。图2 是陶土与纳米颗粒(二氧化硅微球)的糅杂试验。纳米微球表面为白色,尺寸为100 nm—300 nm 之间,光照下呈多色反光。试验将纳米微球进行了两种融合:一种是表面刷涂。将纳米颗粒,涂抹于泥片上,在经过烧制及熏碳试验后可看到,纳米颗粒牢固贴合于黑陶表面。黑陶表面的硬度、渗水性及纳米表面视觉效果均无明显变化,微球表面依然呈现光泽感。另一种是将纳米颗粒与陶泥均匀混合,烧制及熏碳试验后,纳米颗粒分布于陶体内。相较于表面刷涂并不明显,隐约可见其白色颗粒效果,光照下纳米颗粒仍呈现多色反光效果。

图2 黑陶技艺与纳米微球糅杂试验Fig.2 Fusion experiment of black pottery technique and nano microspheres

(2)拼合法是一种在工艺中后期介入干预的方法。通过将贝壳、塑料、琉璃、金属、木材等与绥棱黑陶进行拼接、粘连的方式达到实现黑陶表面肌理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黑陶烧制成型后,依据设计风格与产品功能的要求,在陶体表面与其他材料进行搭配拼合,将黑陶与综合材料所呈现的表面肌理和质感作为设计的目标和创新手段,从而突破原有产品模式及功能限制。

2.3 CMF 在绥棱黑陶工艺方面的应用

CMF 设计中的“F”,是指工艺效果(尤其是表面处理工艺效果)研究。它是针对工艺效果和品质进行设计的过程,使其能够产生特定的质感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对绥棱黑陶传统工艺进行分析。传统的绥棱黑陶技艺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练泥、成型、雕刻与烧制[8]。绥棱黑陶技艺除了要有严谨细致的制作流程,经验及把控能力也十分重要。在制作过程中,第一步是需要对干燥好的黄黏土用粉碎机粉碎,达到一定的细腻程度后,加入水搅拌制泥,沉淀一个月左右后放入练泥机。这种方式用以增加陶土密度,使陶土具有可塑性。第二步是成型。要精准地将准备好的陶泥手工拉坯至所需形态,也可以用成型机或模具完成。随后进行陶体修型,所谓“三分成型,七分修型”,器壁要薄厚一致,以免烧制时出现开裂的现象。第三步是雕刻。坯体修整成型后要进行砑光与抛光。砑光是指用砑光板将坯体均匀受力,使之紧密、无气泡,并使其表面光滑。随后着手进行雕刻,将设计好的图案绘制于坯体,用阴刻、透刻的方式雕刻。雕刻的刀法要流畅,无斑点、无泥渣、不过刀,准确无误。雕刻后进行压磨。工匠通常以自制的压板为工具,将陶体表面压磨至光滑细腻后,即可准备烧制。在传统的黑陶制作过程中,烧制即是工艺最后一环。其最为核心的是“熏烟渗碳”技术。这是一种通过烟中的碳料渗入坯体而使陶变成黑色的方法。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烧制温度要控制在 700 ℃—1000 ℃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陶器颜色和密度的变化。100 ℃时保持2 h、200 ℃保持2 h、300 ℃保持3 h、400℃保持1 h、500 ℃保持1 h、600 ℃— 900 ℃时放入柴草材料,进行密闭熏烟渗碳24 h,再经12 h 出窑,再次进行打磨处理,工艺直至完成。

其次研究绥棱黑陶的工艺创新趋向。绥棱黑陶的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例如:在拉坯过程中对于陶体厚度及均匀度的把控,在烧制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掌握都会导致黑陶的形态、色泽的变化,甚至会出现陶体碎裂的现象。因此,将传统黑陶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如拟定客观限制条件表,利用恰当的设计方法,降低工艺难度,并使其转换成设计触点,从而顺利完成制作过程等。

另外,将传统绥棱黑陶工艺成型的陶体部分与其他材料的装饰或功能性部件进行工艺匹配也是一种实现工艺创新的方法。加工完成的黑陶不但是完整的产品,也可作为产品部件进行重组。对黑陶材质的应用部件与结构位置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使其适当扩展黑陶与其他部件的适配范围,有效避免后期加工及组装出现问题。

3 绥棱黑陶的创新设计案例及相关分析

研究以户外专业指南仪为设计案例,验证文化探析及CMF 设计应用的可实践性。对原有专业度较高的指南仪产品进行拓展,通过设计策略及思路的细化,为绥棱黑陶产品创新提供可行性依据。

3.1 绥棱黑陶创新的问题界定

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对绥棱黑陶开展调研,并应用“问题界定方法”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内容涉及文化态度、制作情境、产品的趋向信息与商业价值等,如表1 所示。

表1 前期调研及分析Tab.1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analysis

通过“问题界定方法”的分析可知:首先,要展现寒地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在绥棱黑陶创新过程中体现和传达黑龙江生动饱满的文化氛围和地域情感,使其产品文化属性更加清晰。其次,要突破经验主义的桎梏,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实现创新,形成非传统性的解决方案。第三,要明确在限制条件下,运用恰当的设计方法降低工艺难度。最后,对于绥棱黑陶要进行精细化设计,使趋近“标准化”产品,避免“非标”限制。

3.2 CMF 设计方法在指南仪产品中的应用

3.2.1 “C”设计——色彩及图形方案

以寒地文化的色彩分析为基础,通过绥棱黑陶的墨色主调搭配其它色彩,使指南仪产品的色彩效果及肌理特性能够呈现地域风貌。为呈现指南仪产品功能特色,结合调研结果以寒地自然形态的冰雪风貌为设计元素,提取雪花形态和银白色色彩为主要视觉符号进行形态的意象转化。在指南仪的表盘中心位置、指南仪包以及陶体外壳上进行少面积的银白色雪花图形搭配,使产品更具寒地文化意味,展现绥棱地域黑陶风貌,如图3所示。

图3 色彩/图形元素的符号提取与应用Fig.3 Symbol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lor/graphic elements

3.2.2 “M”设计——材质方案

绥棱黑陶以柴草烧制而成,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具有活性炭功效。在设计过程中将强化这一特色,指南仪设计作为家居摆台,强化其净化空气的功用性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使其兼具室内摆件的美观性特质。能够在拆解后进行户外勘测作业,保有其原本的功用性。在材质的细节设计上,应用了糅杂法与拼合法。糅杂法主要应用于产品外部件(黑陶坯体),将陶土与纳米微球相融合。经过前期试验,发现其烧制后呈现白色不规则颗粒状肌理效果,能够很好地呈现“漫天飞雪”的效果。拼合法则是在指南仪收纳部件与上盖与指南仪包收纳部件的连接部位使用银色电镀不锈钢进行拼合,使其能够增加产品的坚固度和标准化程度,降低加工难度,增加指南仪的时尚美感,突出寒地文化特征,如图4 所示。

图4 模块化设计效果及材料方案Fig.4 Modular design effect and material scheme

3.2.3 “F”设计——工艺方案

指南仪创新设计将手工艺与机械加工工艺相结合。指南仪摆件主体结构以黑陶工艺为主,而内部的单体指南仪及指南仪包、水平尺等部件则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形成的标准件与陶体进行后期适配。在制作过程,除了表现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特征外,在设计过程中预留出了一定的可变数值,用以后期的装配。在反复的实验和设计过程中,电镀不锈钢及放大镜部分的拼合出现尺寸不合规格的现象,后期通过调整和改进结构及材质间的固定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在雕刻工艺的处理上,下半部的黑陶陶体上运用浅浮雕工艺,使其在传达寒地文化内涵的同时,能够承袭绥棱黑陶原有的工艺表现方式,深刻地表达其传统意味。

就整体设计而言,指南仪创新设计主要包括“指南仪包收纳部件”(产品下半部陶体)、“指南仪收纳部件”“单体指南仪”“水平尺”“指南仪包”五个部分。具体的使用方式为:不使用指南仪时,五部分可整合成家居摆件,产品上部的放大镜玻璃,可很好地展示雪花形态的指南仪表盘。需要使用指南仪时,可打开放大镜上盖,取出单体指南仪,将其放置到陶体收纳空间的指南仪包内,携带使用。另外,陶体上的蓝色水晶雪花状装饰物为“水平尺”,可取出使用。模块化的设计使指南仪在不丧失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呈现出寒地文化特色和家居美学功能。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于黑龙江省绥棱黑陶的文化探析,探索了绥棱黑陶深层次的文化脉络、现实状态及发展趋向。应用CMF 设计分析方法,从色彩、材料、工艺三个角度分析绥棱黑陶创新设计的可行性,并以指南仪产品设计案例的形式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问题界定、CMF 设计等手段完成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了绥棱黑陶传统技艺创新趋向,为后续的设计研究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黑陶寒地指南
基于寒地公园适老化需求的研究——以长春为例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寒地鸭场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简论龙山黑陶
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寒地多年生毛樱桃改接李优良品种技术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