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微”读写课程实践研究

2021-10-25 04:41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程言峰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语习作儿童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程言峰

“微博”“微信”“微课”……这些耳熟能详的新词汇已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微时代”呼唤微习作。鉴于此,我们开发了小学“四微”读写课程,通过“微故事”“微视频”“微心语”“微分享”联动的教与学方式,开展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

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动形象的“微故事”“微视频”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但就习作教学方面,进行“微课程”研究的尚不多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四微”一体的课程开发研究更有意义。教师可以针对目前习作教学中“灌输多体验少,说教多体悟少”等状况,运用“四微”模块,分解目标,直击重点,化解难点,引领儿童自由抒发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提升写作技能,最终学会运用语言文字。

一、小学“四微”读写课程的意蕴阐释

“四微”特指在语文读写课程建设中所推行实施的具有适合性、灵动性、简易性和可操作性的“微故事、微视频、微心语、微分享”四种微型教学形态。

“微故事”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来自生活的,简短且蕴含哲理的微型故事;“微视频”是指精心选取的指向写作训练点的短小视频,也可以是来自儿童自身的学习、生活、体验的视频小片段;“微心语”指引领儿童在“微故事”“微视频”视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撰写简短的阅读感受;“微分享”是引领儿童建立分享“自助圈”,形成3-5人一组的分享小队,在小队中自由抒发自己的“心语心得”,“自助圈”内碰撞共享,互相启迪,助人自助。

读写课程,这里特指在对“微视频”“微故事”进行视听阅读的情况下,触发儿童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迸发、抒写“心语”,并在“自助圈”进行心语分享的课程建构。微故事、微视频,为推进语文教学提供了物化的直观性学习材料,是“视听阅读”的前提,是输入和吸收。“微心语”“微分享”是内化和应用,互助和提升。

小学“四微”读写课程实践研究,是针对小学生中高年段不同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以微故事、微视频阅读为起点,以读写结合为契合点,以“自助圈”分享为激发点的语文融合德育的课程实践探索。

二、小学“四微”读写课程的实践意义

(一)小中见大

能将习作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小的知识点,让学生“小步走”,轻松习得。更能聚焦习作教学中的重难点,凸显重点片段的教学,有效引导学生“一课一得”。

(二)灵活生动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阅读、评点、分享等多种“微元素”融合于课堂,能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沟通与交流,促使学生满怀好奇地、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

(三)乐享高效

通过“微分享”建立“互助圈”,有利于儿童在交流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交流群体,既能使得内心的真实体验有倾吐的对象,又能限制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群体之间,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以评促写的实效性。

三、小学“四微”读写课程的实践探寻

(一)“四微”视听阅读资源库建构研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三至六年级的习作要求,筛选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习作训练的优秀微型案例故事和视频片段,形成系列“四微”读写资源库。该库巧妙地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微故事、微视频,使得班级中的儿童、家庭中的儿童、社会中的儿童成为一体,更符合学生真实的心理成长,也形成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微故事”“微视频”在篇幅和时间上均突出“微”的特点,便于学生快速阅读、观看,也便于老师利用上课宝贵的几分钟时间来发散学生思维,进行有效的习作教学。试听资源库中的内容可以由老师、家长推荐,也可由学生互相推荐。内容结合该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其写作方面的需求,筛选出适合学生的“四微”视听阅读素材。

(二)“四微”读写教学实践研究

在“四微”理念影响下,我们致力于减轻儿童负担,激发儿童真实表达,唤醒儿童内心体验的读写结合实践,积累研究案例,丰富实践内容。如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公众号“童言童语”栏目编写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视听资源库中的“微故事”或观看“微视频”,之后进行内化,读一读,写一写,给予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这个思维聚焦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关键素养。因此,“四微”读写教学实践研究,可以针对家长、老师、同学,甚至对自己展开“微心语”的表达,有利于降低学与知的难度,更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找到有针对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心语”激活方案。

(三)“四微”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探索“微故事、微视频、微心语、微分享”的最佳契合点,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适合德育心育规律的,适合实践推广的课程活动模式,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学生在阅读观看“微故事”“微视频”的基础上尝试写“微心语”,最后进行伙伴“自助圈”“微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等方面的统一认识;或是在分享中争议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性讨论,学生在看、读、写、说、想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转化思想,伙伴分享中对于正确的价值观、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认识更加明晰。学生再看视频讨论,形成体悟的再度认知,在自我修改中不断完善习作。“四微”教学模式采取螺旋上升的形式,在前后呼应中做到各年级有序推进。“四微”模式便学利教,提供了一种既可独立执行,又可协同进行的再生型育人模式。

(“四微”读写教学模式图)

四、小学“四微”读写课程的主要成效

(一)寻幽入微,创新教学方式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致力于践行“四微”读写的作文教学行走路径,通过“微故事”“微视频”“微心语”“微分享”联动的教与学方式,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活动。依托信息技术,注重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学定教,轻松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经历了疫情时期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性审思,成为后疫情时代作文教学的有效之策。该措施灵活、便捷地分解习作教学目标,低耗高效地化解习作难点,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又给予他们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1.确立全新的启动要点。首先以发展思维为起点。尊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让语言与思维同步共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增强主动思维意识,不断训练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其次,以规范言语表达为起点。摈弃了传统教学中“读写分离”的弊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口头及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以关键能力提升为起点。“四微”读写分享过程中能产生师生、生生协同学习的良好效应,在适切的联动中通过语言表达内心想法,评价他人观点。以“助人自助”的方式来发展学力,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关键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未来社会。

2.明晰有效的实施路径。巧借“微故事”,为写作兴趣添助力。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来自生活或学生中间的微型故事能让习作教学成功启航,学生将不再为无话可写而犯难;善用“微视频”,为思维发展借推力。“微视频”可以是来自儿童自身的学习、生活、体验视频小片段。巧借“微视频”,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便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良好效果;设计“微心语”,为习作评改增引力。这种方式不仅给予学生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更让学生明确了在写作时一定要有“读者意识”。新冠疫情时期的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开启了“微心语”的全新模式,针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线上作品,他们可以在互动平台上写下简短的留言,或是在QQ学习小组群中直接用语音评价。这样的方式打破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壁垒,可以用更便利的时间,更自由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建立“微分享”,为自信表达聚合力。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表意识”,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生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的言语表达焕发生命之光,给予习作教学更大、更持久的动力。

(二)见微知著,提升课堂品质

1.增强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课题组成员将“四微”读写课程与习作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在中高年级习作课中尝试“十五分钟定律”,开展“微写话”活动。尝试在课堂教学进行到大约15分钟时插入“微视频”。以此为抓手,找到具体的写作难点和关键点,提高写作课的教学效率。“四微”读写课程理念与“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的课堂评价标准高度契合。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四微”读写课程更是在“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模式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线上教学一般都采用20分钟微课的模式进行,有了“四微”模式的渗透,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授课形式,微课中的“微视频”“微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还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微心语”“微分享”学习,不仅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了注意力,还能在屏幕前唤起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能更快、更轻松地理解所学知识。结果显示,有了“四微”读写模式的课堂更受学生们欢迎。

2.丰富课程资源,让课堂内外无缝对接。学校课堂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是“四微”读写课程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信息平台成为学科育人的第二课堂,由受限的课内学习过渡到不受限的课外拓展上,实现课内外的无缝对接。如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公众号“童言童语”栏目制作,例如:动手做做小实验,自己写写微故事;根据微视频,展开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写写自己的奇思妙想故事。再线上组织5人左右的小组对于假期活动中的“微故事”展开互学、互赏、互评,采用“自助圈”进行心语分享,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还启迪了更多孩子用各种方式过好丰富、充实的“宅家生活”,丰盈了孩子们的内心。

(三)“微”亦足道,推动教师成长

课题组成员在进行小学“四微”读写课程实践研究中注重积累素材,编写了《鹿鹿童话系列丛书》《童心里的世界》两本校本故事集作为学生“微故事”的校本教材,成立了“微故事”“微视频”教学资源库。课题组核心成员作为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营的导师,不断引领年轻教师加入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让更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微课比赛等活动中脱颖而出,指导青年教师共同编写“‘微故事’‘微视频’教学设计案例集”。近两年以来,课题组成员们躬耕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畏艰难,虚心求教,坚持学习,将课程理念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唤醒学生内心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组成员无论在论文发表,还是在课堂展示、荣誉称号方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课题的开展,助力了更多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以课程自主推动教师的行为自觉、需求自觉,及发展自觉。

五、小学“四微”读写课程的未来展望

(一)力争在效能层面上,让师生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

通过“四微”读写课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高阶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学力”。课题研究在创新作文教学的基础上,研究形成“四微”读写课程的教学模式,向其他学科普及推广,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顺应“后疫情时代”对教学的需求与发展,完善课程研究成果运用的线上平台,创新课程运用方式,更好地为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服务。

(二)力争在辐射带动层面上,争取有更深入的推广

目前,课题实践活动已由程言峰名师工作室引领,向着城乡六所不同联盟学校辐射,相应课堂教学在江苏徐州、盐城等推广,在中小学写作教学网络、《新作文》杂志等平台面向全国推广,未来将继续邀请专家指点,与省、市友好学校结成实验共同体,积极创设有利时机,将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在线上平台推广,吸引更多的师生加入我们的课题活动。

(三)力争在理论建树层面上,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该实验项目的实施,获得多方面的理论成果,争取成为学校创新发展课程建设的范例;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极带动更多青年教师加入课题研究,形成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猜你喜欢
心语习作儿童
轻灵自在画心语
绿豆发芽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读编心语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