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旱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优化措施

2021-10-26 06:14帆,周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20期
关键词:番薯杭州市农业

江 帆,周 勇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9)

一、杭州地区旱粮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1、杭州地区旱粮产业发展现状

(1)旱粮生产现状

据统计,2019 年杭州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133.1 万亩,其中旱粮种植面积65.8 万亩,占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的49.4%。粮食总产量49.6 万吨,其中旱粮产量16.9 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34.1%。由此可知,杭州地区旱粮种植面积占比较大,但产量明显低于稻谷产量。

(2)旱粮市场及深加工情况

杭州市临近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便捷,消费习俗相同,文化相近,旱粮产品的销售具有广阔的市场,如临安的“天目”牌小香薯就畅销上海及周边大中城市。

杭州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达,全市开展鲜食旱粮加工业务的大型企业有浙江银河、海通集团等10 余家,具备雄厚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规模,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并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国家。旱粮可以加工成饲料、酿酒、豆制品、淀粉类等,还可以制作甘薯粉丝、甘薯脯加工等,都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1]。

2、杭州地区旱粮产业发展优势

(1)品种多,可选择余地较大

杭州地区旱粮虽然总体种植面积小,但品种却很多。除玉米、番薯、大豆和小麦以外,还有荞麦、高粱、红豆等小杂粮20 余种。可根据当地农户自己的生产模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和当地市场行情等因素,种植合适的旱粮种类。

(2)绿色健康,经济效益较高

旱粮是典型的粗粮,营养丰富,并具有保健作用。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可以降血脂、预防冠心病,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 和卵磷脂等,具有益智健脑、延缓衰老和防癌的功效。甘薯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以及16 种有效氨基酸等多种成份,具有抗癌、防便秘、保健延寿的作用。旱粮是当下营养过剩时代的健康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销售价格远高于传统粮食。

(3)适应性强,可全年栽培

旱粮适应性非常广,水田旱作、山坡地、新开垦地等均可种植,甚至种植在田间地头,可大大提高土壤的利用率。旱粮全年都有相应的种类进行播种、收获,随着反季栽培技术发展,很多旱粮作物可以实现1 年2 季甚至3 季种植[2]。

(4)水资源要求不高

与水稻种植相比,旱粮种植消耗的水资源大大减少,一般年份只需自然降水就可以保证正常生长和产出。干旱年份可以采用沟灌缓解旱情,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5)拓宽销售渠道。

旱粮宜于加工,而且种类繁多,延伸品大多数老幼皆宜,而且便于运输和储存,不仅市场容量大,而且旱粮消费群体广,提升了种植的附加效益。

二、杭州地区旱粮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策扶持力度小

因缺少相关研究,旱粮作物种植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大部分种植旱粮的耕地基本没有田间基础设施。同时,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较少,只有2013 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每亩旱粮种植补助只有125 元,极大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热情。

2、规模小产量低

杭州市粮食生产还是以水稻为主,旱粮生产始终处于附属地位,种植在瘠薄坡地、靠边田、田头地角以及林园地间作套种等,种植零星分散,耕作粗放,抗灾能力弱,机械化程度不高,高产技术普及率低。旱粮作物单产水平较高的番薯、高粱亩产在400 kg 以上,大多数种类亩产在150~200 kg,平均亩产250 kg 左右,生产量相对偏低[3]。

3、销售不够稳定

由于产量不足、价格浮动大,杭州市旱粮以自用和本地市场销售为主。中国旱粮主要还是以进口为主,受国际市场制约,价格浮动较大。由于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受地域和气候限制,杭州市旱粮生产成本较高、种植面积小而散,旱粮种植规模和效益远低于北方旱粮主产区。

三、杭州市旱粮发展优化措施

1、争取政策扶持

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导向。2013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旱粮生产的意见》,对种植旱粮每亩补贴125 元,对加快杭州地区旱粮扩面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旱粮已经成为杭州地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相关部门需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全力促进旱粮产业发展。

2、重点培育生产经营主体

杭州地区积极培育旱粮生产经营规模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广模式为“合作社+乡镇+县市”联动,即市级农业农村局科教部门牵头、各县、市(区)积极响应、乡镇负责落实、合作社具体实施的模式,以点带面,把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村。

积极推进生态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物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与旱粮生产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出一批带动能力、产后加工能力强的旱粮加工销售企业,推进旱粮产品贮藏保鲜、冷链运输、加工开发和转化利用。

3、大力推广三新技术

(1)推广优良品种

与省市级科研部门交流学习,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如杭州市农业科学院农作所推广的糯玉米钱江糯7 号、甜玉米雪甜7401、鲜食大豆浙农6 号、马铃薯中薯3 号等。

(2)推广新型实用技术

分期播种技术是实行分时段播种,以实现分批采收,延长供应期,提高种植效益。反季栽培技术是利用大棚、塑料薄膜等设施,模拟和创造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在正常季节以外的时间段进行农业生产。双季栽培模式是利用好的品种,在1 年内开展2 次栽培,不但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而且提高了种植经济效益。

4、拓宽旱粮销售渠道

开展产销对接、电商服务,扩大旱粮消费领域和范围,是解决旱粮“难卖”问题、提高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可利用农民信箱、淘宝网、微电商、安厨(桐庐)等农产品电商平台,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产加销协作关系,开展社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营销等服务,推进旱粮产业化发展。

四、小香薯推广案例分析

1、明确推广主体

临安区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山地资源丰富,土壤矿物质含量高,非常适合旱粮生产。由于昼夜温差较大,土质疏松肥沃,紫色土、黄泥沙土居多,适合番薯种植。2015 年起,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联合临安区农广校开展甘薯栽培技术、番薯病虫害防治级加工技术等各类技术推广培训,2015 年举办12 期,培训1000 余人次,辐射带动农民3000 余人,明显调动了当地农民种植番薯的积极性。

2、寻求技术支撑

2015 年以来,杭州市农业农村事务保障中心在临安大力开展双季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工作,在天目山、板桥、於潜等重点产区着力推广该模式。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以及种植大户带头示范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区目前采用该种植模式的面积占50%以上,约1.2 万亩。

天目小香薯因其小、甜、糯而出名,而且没有筋,蒸熟之后口感极为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零售价格一度达到15 元/kg。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杭州市农业科学院在临安大力推广天目小香薯,免费发放种苗。在市农业农村局、农科院、农广校的大力支持下,无偿聘请高校专家到农业企业上门指导,传授国内外先进技术及加工模式。组织农民集中学习,手把手现场实践教学,重点讲授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无偿发放农药和化肥。

3、寻求销路

小香薯除了鲜食以外,还可以深加工,如天目番薯干、番薯脆片、番薯粉等,便于携带和保存,不仅附加经济价值提高,而且带动了地方加工业、包装业、物流业的兴起,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拓展网络销售渠道。由于番薯便于存储,特别是加工后的延伸产品便于运输,网络销售模式非常适应番薯销售,桐庐的安厨、临安的谷德福都是很好的线上农产品销售平台。同时,番薯为粗粮,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很高,受到中老年消费群体的青睐。

4 效益体现

通过4 年的努力,在新的双季栽培模式下,天目小香薯的亩产利润详见表1,远远高于1000 元/亩的水稻亩产效益。

表1 天目小香薯效益调查统计表

猜你喜欢
番薯杭州市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
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不只是甜蜜的番薯
玻璃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眠床底下的番薯(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