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杂志》中易瑜女士的诗词创作研究

2021-10-26 05:41方冰彦杜若松
今古文创 2021年38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女性文学

方冰彦 杜若松

【摘要】 易瑜女士不仅在女子教育事业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亦享誉于近代女性文人之中,拥有其独特的历史话语地位。诞生于汉寿易氏文学世家的易瑜女士,家风家学影响深远。自幼聪慧机敏,善于赋诗作对,文学创作热情保持一贯,直至晚年仍笔耕不辍。在易瑜女士笔下,文字淋漓展现纪实、缅怀、抒情等功用,后人透纸背似可视其人。其生命的色彩,亦因有了文字的点缀而愈加熠熠生辉。

【关键词】 易瑜;清末民初;汉寿易氏;女性文学;《妇女杂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42-03

易瑜(1864—1932),幼字湘畹,后字仲厚,号玉俞、湘影,别署汉寿女士,室名湘影楼。湖南龙阳(今常德市汉寿县)人,“诞生于文武兼资、簪缨相续的易氏家族”,清布政使易佩绅之女,“近代诗歌王子”易顺鼎之妹。学识渊博,诗才横溢,是清末民初全国著名女诗人之一。及笄与四川夫婿,才子黄守琮结婚。佳偶天成,伉俪情深,躬耕教育,“曾在《湘学报》发表《论女学校及不缠足会之善》一文,倡导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民国21年(1932),逝世于汉寿县城。代表作品有诗集《湘影楼诗》和传记体小说《西园忆语》《髫龄梦影》,还有散文《瓶笙花影录》等。

一、诗词创作概说

易瑜女士在中年回顾少女时代所作的“回忆录”《髫龄梦影》中曾经多次提及自己与叔兄共同于私塾学习的时光,其中更是不乏对学习作对赋诗部分的记录,在朴实的文字记录中,可见“尽管读书苦,但易瑜确展现了她过人的聪颖天赋”。

“一日月下,其父易佩绅以‘团扇如明月’为上对,而易瑜敏捷地对出了‘流萤似朗星’的佳对。12岁时,她的老师张姓老储生出对云‘池内荷喧知雨到’,她马上对出‘庭前花落识春归’。但是由于她的诗才出众,作出了‘何处能消夏,云乡更水乡。酒从瑶盏注,诗向锦囊藏。器少相如涤,人原太白狂。金茎仙露碧,玉版墨痕香。’的诗歌,于是老师惊异曰:‘女子有才如此,不必更求进步已。’‘事后乃不更授余功课,唯令温习旧书,亦不为之解。’易瑜在这里忍不住加感叹说,‘至今思之,可笑亦可叹也。’就此易瑜的师学生涯于14岁基本告一段落。易瑜的老师以‘女子的无才便是德’陈规束缚了易瑜的求学之路,但是易瑜之后并未放弃自学的途径,‘次年,余始废读,稍习女红之事,而性又不相近,未久则弃去。日偕女伴嬉于园中,久复生厌,仍从事于学。’但是失去了老师的指点,她的进步明显变慢了。”

在《妇女杂志》中所刊载的易瑜女士的作品为其中年时期的创作作品,此时诗词的创作内容并非少女时代赞美描绘优美景致,运用精巧语言进行的应答作对,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增加以及文学内涵的积累,她中年的诗词作品所囊括的内容更加丰富。诗词创作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据主要位置,因此主要研究對象为易瑜女士所作收录于《妇女杂志》中的诗词作品。

现可查相关文献中,收录易瑜女士作品的刊物保存较为完整的为1915年创刊的《妇女杂志》,其自创刊至结束连载(1915—1931)的共17卷报刊中,收录易瑜女士作品共计17项,作品体裁众多包括诗词11首、人物传记5篇和1首乐谱作词。

《妇女杂志》中刊载易瑜女士诗词作品,详细收录情况见下表:

二、创作题材

在《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人利用独特的感知能力,在生活的体验当中,凭自身本真的感受赋诗畅怀。与友人作诗应和中,一来一回,亦将真性情流露其中。

易瑜女士的作品虽所涉题材丰富,然究其共通之处不逾“发乎情”。本次研究仅以《妇女杂志》中的诗词为例证,姑且将内容归为两类——感怀赠别与和韵应答。

(一)感怀赠别

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悲欢离合,随年月迁移,年岁增长难以避免地不断上演。而作为诗人,其敏锐地情绪感知能力,高超的文笔构架技巧,及灵动地文字组合、引经据典的能力,在传情抒怀上,更胜常人,将情感淋漓表达到极致。

易瑜女士的这类诗作中,常用“感赋”“见怀”命题,诗中不难读出其情感中裹挟着对世事的无奈与担忧,诗句中不免夹杂对于实事的判评。心中虽有“避世隐居”之愿,但心中一片赤子爱国之情让她在内心挣扎中,选择留于浊世。在赏玩风景时,欣赏美景之情是短暂的,更多的还是忧时忧情。

在《武陵访余畹香夫人即和其步暮见怀元韵》一诗为作者到武陵拜访友人余畹香夫人,与其共同漫步时有所感触,触景生情,写下感怀,情不自禁回首往昔。“我正红颜君鬓绿”“回首桃花靧面年”是作者对相逢于烂漫年纪的形象表述,“别来人世几沧桑”“漫怜世态如云薄”则感慨于乱世事态变化之中浮沉之间的无奈。眼前景致“空江潮落孤帆远,旷野霜清万木凋”的清丽萧瑟,让诗人回想其故乡山水“吾乡山水雄南交,烟峦叠叠青如髫”,通过对家乡山水的描述,烟雨朦胧又色彩分明,如水墨画般的柔景,给人以沉静安稳之感,是客居之人的“精神原乡”,亦是与故交共同的美好记忆,与现实形成明显反差,慨叹“声音未改颜鬓殊,执手相看各悲喜”,感怀伤时之情便油然而生。相逢本是喜事一桩,然世事凄苦,便不禁怀思怅然。

天下难有不散的宴席,有亲故相见,自然必有别离。《送孙济扶女士归无锡》是与朝夕相伴一载半,在汉寿女校教科任职的同事孙济扶女士的送别诗,在诗人笔下又是另一番的情感抒发。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有对友人归乡后的美好寄予。“华堂辉辉灿明烛,白日昭昭去何速。离筵对酒惨不欢,漉泪高歌送行曲。”明亮的场景描绘,加上诗人与朋友在分别的宴席上对酒、高歌、漉泪,虽有别离难舍难分之感融入景中,但情却不伤。“君家远在兰陵道,大好湖山如画稿。桩萱双茂棠棣荣,乐事天伦无一少。”家乡美景如画,家庭美满和乐,诗人劝说离别还乡无须过于忧伤。一面是对友人离别的宽慰,另一面“长途念子独萧瑟,短鬓怜余渐衰老。济扶去矣不可留,我怀悒郁多烦忧”,深厚情谊所致也有诸多不舍,期待再会之时,能够“共泛五湖宅,云水苍茫一钓舟”,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虽哀却不悲,相约来日相逢再共赏美景。

(二)和韵应答

文人雅趣常在赋诗作对,诗词歌赋的来回应答之中。易瑜女士作为文人,自然不乏用韵和诗,此时诗文中氤氲内涵不一。

易瑜女士的诗作《龚崐竹赠诗因步元韵敬答一首》中“漫问狂澜倒百川,挥弦沧海遇成连。眉山文笔奇兼肆,东野诗才秀且坚。风定柳锦初贴地,日常花影乍移砖。江南草长莺飞候,正是怀人中酒天。”诗句和着元韵,言语潇洒轻快,图景明丽,赏诗者随着“漫问狂澜倒百川,挥弦沧海遇成连”的洒脱,“草长莺飞”“怀人中酒”舒心春景陶醉其中,想必龚崐竹收到诗作后,同样受到诗人明快心境的感染。和着挚友姚倚云寄示给吕惠如女士的《落花七律》的韵律,作诗吟花,称赞“因风忽抱凌虚想,堕地犹存绝代姿。”“莫问飘茵还堕混,好留芳洁付东风。”更是借花“馨香高洁”的气质来隐喻作者及这些志趣相投的女子教育者们不惧挫折的高贵品质。

而词作《金缕曲·用两当轩韵敬和家大人》中“彩笔含花杯倒月,万种豪情难量。浑忘却天涯惆怅。指点六朝兴废地,好湖山都被云埋葬。金粉气,久销荡”的江湖儿女的年少风流豪气万丈,还有“休苦忆故园门巷,昨梦游仙骑鹤背,正清宵风曳红绡帐”,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跃然纸间。与同为两当轩韵的《前词·题两当轩词后》中的“尘梦醒时骑鹤去,报道玉楼无恙。谁记否踏歌深巷?一卷清宵开更掩,和秋声凉透红微帐”,亦有诸多意境的相似之处。

三、艺术风格

(一)引经据典,妙用前人表述,传情到位

易瑜女士深厚的家学及学识文化底蕴在诗作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诗句中化用前人典故,模仿常用意象、诗句,且常常是多个散落在文章中共同使用,丰富而含蓄准确地表达想要传递的情感。

诗人的“我正红颜君鬓绿”和“回首桃花靧面年”都是用来代指年轻时候的自己,分别引用的是清代诗人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诗句中“颜丹鬓绿”的表述,和自南北朝崔氏的《靧面辞》始“红花”“白雪”“靧面”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引申再创造,用来形容青春年少之际的时光。

“螺鬟幽峭倚晴空”对于清凉山景观的形容,援引金朝诗人陈庚《西岩迭巘》诗中“螺鬟烟发矗万峰,行人指点梵王宫”的表述,“螺鬟烟发”形容峰峦盘旋直上、云烟缭绕的景象,“螺鬟”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与友人所登清凉山的山势之高。这两首诗赋中“虎踞龙蟠气自雄”和“极目新亭感未休”中的“虎踞龙蟠”“新亭”的典故,与金陵直接相关。宋代豪放派诗人辛弃疾在《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中感慨“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根据金陵的地形记载,得知“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形似虎踞。”“虎踞龙蟠”有两个意思,其一形容地势险要,特指南京,其二便是指英雄豪杰所占据之地,而这两个意思都符合诗人此时要表达的情感态度,当时的金陵城确实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正在酝酿当时国家的新生力量。“新亭”在李白用以表達对东晋爱国志士王导英雄气概赞美的诗作《金陵新亭》中出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新亭”历来也都是英雄豪杰云集聚首之地,作者怀古叹今的心情不言而喻。

还有用以代指坚持节操隐士的“西山薇蕨”;源自《诗·小雅·常棣》表达兄弟手足相亲的“棠棣”;用来比喻人读书多、学问大的“八斗五车”等等精巧绝妙的引用。

(二)意象阔大,观照现实

诗人作为女性文人,不局限于闺阁幽怨情仇之中,她心怀家国,关心时事,在乱世之中,虽有“归隐”之思,但实际上却大胆走出深闺,与外界交流,发出属于女性的时代之音,与同志同道者共同躬耕于近代中国教育事业和女子解放事业。

易瑜女士的作品当中,鲜有小家碧玉之感,不同于传统古典女子的婉约惆怅,拘泥小我的做派,其描绘的景致意象阔大,不乏豪迈情怀。有大江孤帆远扬“空江潮落孤帆远,旷野霜清万木凋”展现的清寂辽阔景象;有“漫问狂澜倒百川,挥弦沧海遇成连”的恢弘场面;还有“离筵对酒惨不欢,漉泪高歌送行曲”尽管别离涕泗横流,但仍旧酾酒高歌的酣畅,此间种种汇聚词人独有的巾帼豪情。

对于家国现实境遇的关照,对于现实的忧思,更是无时无刻不流露于诗词中。眼前美景带来短暂的享受后,感慨“漫怜世态如云薄”世态炎凉,现在哪有真正的快乐;登高见和平景象,便描绘“远寺疏钟千树隔,平湖凉翠万家同”一幅安详的金陵城图景;就算在中秋之时,仍不禁联想到世事,“岂料星移物换,转眼涛生云灭,海宇不安全”,社会又处在“不安全”,家国未稳定的境遇之中。

作为女性诗人,心怀家国,思致深远,其在近代女性文人之中,乃至文坛中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想必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胸怀与才情,家风底蕴的熏陶,必然会在家国有所需之时,选择从事教育与女子解放事业。

四、结语

易瑜,这位出生于湖南汉寿的文学名门才媛,一生与诗文相伴,文化与知识底蕴塑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于家国动乱新旧交替的清末民初时期,在文坛和教育界都书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若仿《落花七律》以“花”作喻,则家学渊源是其成长成才的先天沃土;挚友出现使其诗歌之“高山”有“流水”相和,在兴趣、志趣上有更为明确的情感宣泄口,是她茁壮成长的重要甘霖;诗词作品是她形象的又一代言,在作品创作中,随着年龄的迁移,学识素养得到进一步深化,文化内涵积累沉淀,是其绽放的花期;在教育、女子解放事业上卓远贡献,则是其香远益清与“百花争艳”。

透过文献材料,与易瑜女士相逢,识其人、知其事、赏其诗、懂其志,其诗文于今世仍值得玩味,其文字于文史考究依旧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若松.近现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方冰彦,女,汉族,福建厦门人,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

杜若松,通讯作者,女,锡伯族,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女性文学。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女性文学
试论中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玫瑰门》中司绮纹的女性形象分析
论藏族三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