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术后患者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2021-10-27 08:56刘赛赛贾向波陈瑞云陈静儒
护理与康复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质性移植术康复

刘赛赛,杨 慧,贾向波,魏 立,陈瑞云,陈静儒,何 爽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3

肺移植是目前临床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较理想的方法之一。随着肺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肺移植虽挽救许多患者的生命,但移植后患者常出现谵妄、心理困扰及疾病不确定感等心理问题,不仅延缓术后康复进程,还对患者心身及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1-3]。本研究通过Meta整合方法归纳国内外肺移植术后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对其心理活动进行诠释,为指导患者术后肺康复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质性研究,包括扎根理论、现象学研究、民族志等质性研究;研究对象为肺移植术后患者;感兴趣的现象为进行肺移植术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感受;情境为肺移植术后病房或肺移植中心门诊或患者家中等。排除标准:文献内容不完整、获取全文困难或重复发表;文献非中英文。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sycINFO、CINAHL、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肺移植术后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以lung transplant*/psycholog*/experience/qualitative research为英文检索词;以肺移植/心理/体验/质性研究/定性研究为中文检索词。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接受过循证护理系统培训的研究者对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和提取,并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意见不同或结果难以确定时,与第3名研究者商议,决定是否纳入。提取的文献结论有冲突时,以高质量文献或最新发表的权威文献优先[4]。提取内容:作者、发表年份、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感兴趣的现象、情境因素及主要结果。

1.4 文献的方法学评价标准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5],对纳入文献进行独立评价。该标准共有10项评价内容,每项均以“是”“否”“不清楚”来评价。A级: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出现偏倚的可能性最小;B级:不完全满足上述标准,出现偏倚可能性为中等;C级:完全不满足上述标准,出现偏倚可能性较高。最终纳入的文献质量等级为A或B级,排除C级文献。

1.5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汇集性整合法进行文献整合[5]。研究者将纳入文献进行理解、分析,结果相似进行重组归纳,形成新类属,最终归纳整合结果。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文献1 398篇,最终纳入研究文献8篇[6-13],包括解释现象学3篇、扎根理论2篇及其他研究3篇,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表1(续)

表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Meta整合结果

纳入8篇文献,提炼30个研究结果,归纳形成5个类别,进一步整合得到3个整合结果:肺移植术后早期患者的消极心理,肺移植术后患者对未来的心理感受,肺移植术后患者重构生命意义。

2.3.1肺移植术后早期患者的消极心理

2.3.1.1 类别1:生理因素引起的消极心理

肺移植术后早期极易产生消极心理,究其原因多为生理因素造成患者情绪烦躁、焦虑不安、悲伤及恐惧感。肺移植手术后在ICU的诊疗经历让患者恐慌焦躁(“ICU的环境、治疗及药物应用,让我感觉每天都很亢奋,担心疾病复发,一直失眠……手术后我一直食欲不振、口渴,前8周一直感觉恶心,这种痛苦经历让我感到疲倦和悲伤”[9])。肺移植术后早期患者时刻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情绪易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再者,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服药过程中可能引起精神症状,如焦虑、精神错乱、情绪敏感等,容易造成社会孤立感及失落感(“因为免疫抑制药物的作用……我手术后效果不佳,没达到期望的效果”[11]“因为害怕感染,所以我不敢随意出门……”[8])。很多患者反馈虽在药物排斥作用下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但仍有很多问题(“日常生活中很小的事情,如洗澡或上厕所,也可能会造成沉重的负担”[8])。这些生理问题或多或少影响术后早期生活质量,对患者心理造成严重负担。

2.3.1.2 类别2:对肺移植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感

肺移植手术复杂,患者术后面临高并发症发生率及低生存率的风险;患者等待期多存在慢性低氧状况,长期饱受呼吸困难的折磨,手术后一旦再次出现呼吸困难,则加重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感(“当我的‘新肺’植入我的身体后……我该怎么办,给了我一个肺,我不知道要干什么”[9])。国外研究已证实,肺移植术后患者应尽早开展肺康复训练[14]。但因患者无相关专业知识,无法掌握排痰、康复技巧,加之肺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康复尚难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效果,从而加重患者对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感(“我需要康复治疗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只是询问我是否做过运动……但是做到什么程度我就不知道了”[11])。

2.3.2肺移植术后患者对未来的心理感受

肺移植术后因身体不适感、排斥反应持续存在,对未来充满恐慌、不确定感(“我进行肺移植后必须规律服药……这对我来说太难了;可是如果不按时服用,移植效果大不如前……真的是担忧又矛盾”[9])。但另一方面,患者处理痛苦经历的一种方式就是关注未来、充满希望(“我很感谢器官捐赠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7]“我现在靠着借来的时间生活,但这并没有让我失去生活的勇气……”[8])。患者长时间等待肺移植手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较为了解,对移植结局已有预期值,手术后基本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对未来的期许,正视肺移植手术对身体的限制,积极投入新生活(“我现在仍能想象在移植前无法呼吸的情形……但现在的我可以自由呼吸”[6])。

2.3.3肺移植术后患者重构生命意义

2.3.3.1 类别1:改变生活习惯

康复是改善心身健康的主要措施之一。生活中,患者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积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生活正在改变……运动能够增强生命,我们应该积极锻”[12])。在重获生命、感受自由呼吸的快乐后,患者更懂得自我管理,从宿命论转向积极应对生活(“我认为这项运动训练对我非常重要,我一直有动力继续坚持”[6])。除了身体恢复之外,有些患者非常关注自己生活习惯的转变(“我慢慢恢复正常饮食、饮水……但是还需要关注药物……”[13])。

2.3.3.2 类别2:心理调适

摆脱“肺移植”带来的恐惧,克服负性情绪(“我现在没有呼吸急促……我发现自己可以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9])。自我接纳是促进患者适应和健康的重要阶段,正视移植后的身体状态,促进其心身健康(“我真正接纳了上天送给我的这份礼物……”[11])。学会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躯体不适症状(“我很感谢捐献器官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真是太了不起了”[11])。医护人员、病友及家属是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一些患者表示,社会支持是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中坚力量(“医护人员让我感到非常温暖……”[7]“我很高兴病友能够理解我……”[13]“我的妻子一直陪伴着我……”[11])。

3 讨论

3.1 肺移植术后患者的心路历程复杂且多变

本研究中肺移植术后患者身体一旦发生感染、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时,患者内心焦躁,过度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缺乏安全感,处于消极期,与Chernyak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原因为术前等待期较长,患者长期饱受慢性低氧症状的折磨,对手术期望值较高,术后一旦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极易出现紧张、焦躁的情绪。消极期过后患者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处于不稳定期。此时期患者虽明确手术给身体带来的益处,但历程却非顺利,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极易产生不确定心理体验。可能原因为部分患者对自身身体状况关注度高,渴望得到专业医护团队的具体指导及建议,当未满足情况下,康复效果一般,出现了对未来不确定感;部分患者支持系统欠缺,心理体验差,导致其对未来不确定。肺移植患者安全度过不稳定期后处于积极期。整合研究结果显示,处理复杂心理感受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关注未来、充满希望,表现为部分患者对移植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流露出对医护人员、家庭成员的感恩,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及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可能原因为在积极期患者自身恢复良好,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度较高,自我管理及心理适应能力强,珍视重新获得的健康。这提示肺移植术后患者的心路历程复杂且多变,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心路历程不同阶段给予相应措施,以促进肺康复。

3.2 建议

3.2.1构建肺移植术后早期心理干预模式

肺移植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影响疾病治疗及预后。笔者呼吁政府普及器官移植相关知识的范围,提高公众知晓率;建议医护人员早期开展规范化心理疏导及干预措施,关注肺移植等待期患者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明确术后早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3.2.2构建个体化术后随访系统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家康复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医院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器官移植随访系统,搭建肺移植患者居家康复沟通平台,组织开展术后早期健康宣教,同时在出院前需评估患者出院准备情况;肺移植专科护士全程负责出院后的随访工作,指导患者日常生活及康复。另外,随访管理应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鼓励患者参与疾病管理中去,采取相关措施。

3.3 本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本研究仅纳入8篇有关肺移植术后患者心理体验的文献,未纳入非正式发表的“灰色文献”,且纳入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因国内文献关于肺移植术后患者的质性研究较少且质量一般,导致文献筛选过程中存在选择性偏倚,尚不足以诠释肺移植术后患者心理体验的全貌;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均为B级,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建议今后研究者应重视肺移植术后患者的心理需求,从患者心理体验等出发,探讨肺移植术后患者的内心真实感受,以期为肺移植患者提供适用性强、规范化、标准化的心理康复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质性移植术康复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护士工作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旅游理论建构与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的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