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体系构建

2021-10-28 13:53李斌刘际昕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理论体系

李斌 刘际昕

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新时代制度自信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定制度自信需要构建富有时代性、学理性、原创性、系统性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体体现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概念体系、内容体系、价值体系、支撑体系、逻辑体系,进而系统回答制度自信“是什么”“自信什么”“何以自信”“自信何为”“怎样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5-061-00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深刻总结和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总体要求、重大意义、显著优势、价值目标,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要求以坚定的制度自信为基础,更需要构建富有时代性、学理性、原创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制度自信理论体系。这是因为,没有制度自信理论体系建构的自觉性、系统性,就无法为制度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就没有推进制度实践的行动自觉,也就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的概念体系

概念是构筑人类认知思维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最基本单元,是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的抽象、概括与表达,也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深入系统阐释制度自信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规律、新理论和新话语是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先决条件和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自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其他相关概念均以此核心概念展开。其核心内涵在于制度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而非其他什么制度自信,体现了核心概念的本质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这一重要论述彰显了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准确概括,也是对制度自信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精准诠释与表达。

制度是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制度具有显著的规范性、规定性、强制性、系统性、完善性、发展性等特征。对于个体而言,制度自信是社会成员发自内心的关于制度体系自我评价的肯定性判断、确定性认同和坚定性拥护,主要体现在对制度体系的认识、价值判断上,对制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国家发展进步而言,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的,能否始终保持坚定的制度自信,直接关系思想上、行动上的统一性和自觉性,构建方向的稳定性,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而言,制度自信是彰显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价值自信,也是引领制度体系构建发展方向的坚守和笃行。制度自信有赖于制度逻辑的自恰性与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是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制度自信在本質上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成果的高度认同与准确把握,主要体现在对制度创新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制度构建方法的恰适性、制度实践成效的验证性、制度优势的显著性,制度发展的自我完善性的准确认知、高度认同和能动执行,特别是对制度构建与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的确信。制度自信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实践验证性、独特优越性、自我完善性和创新发展性等特质,是“四个自信”形成与发展中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需要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自信概念体系支撑。

可见,制度自信理论的概念体系是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关联要素的概念集合,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核心概念,具体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自信、基本制度自信、重要制度自信等重要概念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概念体系之中,也是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本质特征、基本范畴、逻辑理路、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坚定制度自信的目标和核心价值取向就在于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把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乃至中国梦奋斗目标正确方向,秉持发展定力、激发内生活力、凝聚价值共识、实现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及根本制度自信、基本制度自信、重要制度自信等系统化概念就成为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制度自信理论体系构建之基本要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的内容体系

制度自信有赖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制度架构的系统性、制度优势的显著性、内容体系的完备性、生成逻辑的严谨性。制度体系的先进性、逻辑性、恰适性、系统性决定了制度自信内容体系的完备性,规定了“自信什么”的基本范畴,体现了理论体系的学理支撑和价值共识。制度自信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根本制度自信、基本制度自信、重要制度自信方面,共同构成了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内容,是制度自信内容体系的有机统一和具体表现。

(一)构建根本制度自信

根本制度规定了国家性质与国家治理的运行准则,是国家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纲,居于制度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其他一切制度都是为了坚持、巩固、完善和发展这个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根本制度,国家的一切治理活动均需依照根本制度展开,凸显了根本制度的统领地位。坚定制度自信首先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根本制度自信深刻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反映了制度自信的本质属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P13)。根本制度自信,需要准确认知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涵,准确回答社会主义制度“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何以自信”“怎样坚持和完善”等根本性问题,从而为制度自信奠定坚实基础,是制度自信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根本领导制度。”[2](P125)根本制度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最本质特征、独特政治优势的尊崇和笃信,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性的确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价值的确认和坚守。具体包括对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的自信、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自信。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领导的根本领导制度自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是统领一切制度建设的根本制度,也是制度自信的根源和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领导核心和领导力量的先进性和权威性反映着制度自信基础的历史必然性、自信实践验证的可靠性、制度执行自觉的坚定性。

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自信的鲜明立场。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是体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原创性、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彰显了政权和制度的根本性质,是坚守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先进政治制度的底气所在。坚定根本政治制度自信,就是对近代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的坚信,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对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进性制度的坚信,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自信,对根本政治制度强基固本支撑度的自信。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毋庸置疑的统领地位,引领着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实践行动的自觉性、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制度自信,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坚定信仰,表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表现在对违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做斗争的坚定性,表现在始终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思想引领作用的坚信。面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能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键所在,也是根本准则。

根本制度的科学性、优越性是构筑制度自信之基,根本制度自信的坚定性是铸牢制度体系完善之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有坚定的根本制度自信支撑,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必须筑牢根本制度自信。

(二)构建基本制度自信

基本制度具有管长期、管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构筑我国制度体系“大厦”之支撑体系。如果说根本制度是制度体系之“根基”,基本制度则是制度体系的“框架”“支撑”,是制度自信之“梁柱”。根基实、架构牢、支撑稳,体系才能优,基本制度的“四梁八柱”构筑起了稳固的制度体系“大厦”的作用,基本制度自信是构建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由此,构建基本制度自信,对于保持制度体系发展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意义。坚定基本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法治体系等基本制度体系自信。

坚定基本政治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越性的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集体智慧结晶,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富于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制度优越性和创新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需要,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起来,把国家方针政策和民族地区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进步结合起来,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热爱本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的独特优势,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好制度,自当有自信的理由。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独特制度,也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保证,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取向。坚定基本政治制度自信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独特优势的确信,对基本政治制度符合基本国情的确信,对制度体系的中国特色、制度优势和制度创新性的高度认同。

坚定基本经济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特优势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丰富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对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坚定基本经济制度自信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实践成就的高度认同,对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路径选择的正确性确认,是基本制度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制度自信内容体系的基本内核。

坚定基本法治体系自信,是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自信,是对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自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在要求。法治乃治国之重器,法治也是治国理政之基本方式。能否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和完善社會主义法治体系,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经济、法治社会的构建,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的实现,直接关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坚持和完善,直接影响社会成员对治国方略的价值评价和行动支持。

基本制度的自信表现在对基本政治制度独特性、优越性的高度认同,对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对建设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充分肯定,是制度自信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重要制度自信

重要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具体化,是服从服务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制度体系,属于具体操作、执行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管执行、管具体的制度体系,具有显著的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执行性特点,体现为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重要制度并非可有可无的一般化制度,其执行成效必然彰显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价值性,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坚定重要制度自信是坚定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自信的生机和活力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应对的矛盾、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复杂且具体。如何应对复杂问题挑战、跨越具体问题壕沟,一个最为基本的途径和方法就在于“靠制度管人、管事”,没有关涉具体领域、具体问题的重要制度保障,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执行就可能步入随意化、随机化、无序化的歧途。没有对重要制度的自信,就没有重要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总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同理,根本制度自信、基本制度自信、重要制度自信也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支撑着制度自信,共同构成了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的价值体系

制度自信本质上是对制度体系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自觉接受和遵从的过程。影响价值认同的因素是多样的,主体、客体、环境均对价值认同有着重要影响,但无论如何价值认同总是需要科学理论体系支撑的,需要“以理服人”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价值性决定着理论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阐释力,反映着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体现着理论体系构建的发展性,关系着理论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制度自信并非盲目的、凭空产生的自信,必然需要融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支撑。构建制度自信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构建起 “理论、实践、历史、发展”价值相统一的体系,其基本要义在于系统阐释与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制度自信的问题。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价值

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需要加强制度自信的理论价值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4]缺乏学理支撑的自信是苍白无力的,也必然是缺乏阐释力和说服力的。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学理支撑,即从学理上阐释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从学理层面丰富和发展“四个自信”的理论体系;体现在对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内生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制度体系确立、运行、完善、发展过程的学理支撑,制度体系生命力与优越性的理论阐释;体现在制度自信内容体系的逻辑自洽关系以及科学理论的学理依据中;体现在概念体系、价值体系、支撑体系、逻辑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体现在制度自信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之中。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价值

自信是精神力量,也是实践动力;自信源于成功实践,成功实践激发坚定的自信。从根本上说,制度自信是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伟大实践成就基础之上的自信。实践既是自信产生的本源,也是自信产生的不竭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原理表明,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证明。制度自信作为对制度生命力和优越性的一种正确认识和规律性把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必将随着制度体系的确立、完善、创新实践而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因此,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自觉的制度实践,以成功的制度实践升华制度自信。在制度实践中不断强化制度自信,在坚定制度自信中深化制度实践,这也是制度自信理论体系构建的实践价值所在。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价值

制度自信必然反映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着必然的历史选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制度自信理论体系构建需要展现制度探索实践历史积淀的厚重度、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历史价值的引领性。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未曾中断的文明成果,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积淀为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統文化,彰显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这些思想和文化积淀已经成为制度自信的重要来源。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离不开对丰富思想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度自信昭示着历史选择的必然,这一历史必然并非来自于“上帝”的恩赐,也非来自于盲目的“效仿”与“跟风”,更不是对自我制度选择与创新的否定和摒弃,而是来自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历史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彰显了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终极追求。历史价值总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表现在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特殊意义,历史价值不但体现了对个体而言的垂训鉴戒、对国家而言的集体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引领意义,进而客观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去”的问题,阐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智慧贡献和价值意义。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发展价值

自信不是唯心主义的主观臆断,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前景的科学判断。坚持制度自信的目的在于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更在于对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发展价值,需要从中国和世界(或对内和对外)两个维度展开。对内需要构建起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制度选择的正当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必然性的理论逻辑,使制度自信成为推动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外则需要通过中国制度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巨大成就诠释中国发展对于世界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和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道路,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成为了广泛共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也成为了普遍认同的人类价值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人类共同价值魅力。

理论、实践、历史、发展为一体的价值体系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与特色,深刻阐释了制度体系“何以成功”的制度密码和价值意蘊,必将成为诠释制度自信何以成立和制度自信何为的科学性、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支撑体系

制度自信需要严谨科学的学理、先进有效的制度、创新发展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从而体现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实践体系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目的在于深入阐释制度自信依据何在、优势何在、动力何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学理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中国化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内涵丰富、学理严谨,是一整套逻辑自洽的、科学系统的观念体系、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既以知识体系的形态表现出来,又以科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或学理性基础。体现在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之中,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深刻阐释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问题、辩证统一关系问题,揭示了制度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取向以及科学理据,具有严谨的学理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成就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理论渊源的科学性、理论发展的继承性、实践发展的创新性,系统且深刻地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四个自信”无疑是其中的基本要义。

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需要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学科和话语支撑体系,需要科学阐释制度自信的理论渊源和学理支撑问题,使制度自信理论体系成为学理性严谨、阐释力强大、影响力深远的学理支撑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制度支撑

制度体系的优越性支撑制度自信的坚定性、持久性和自觉性。制度自信本身就是制度优越性的直接反映,也是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的不竭动力。制度自信作为对制度体系本身的肯定性认识、态度、情感和评价,首先源自于对制度优势的认同,对制度实践成果的体认。制度优势和实践成果是制度自信的基本来源,而制度实践的验证性则是制度自信的直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创立、发展彰显了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彰显了较之其他制度体系独具魅力的生机和活力,为制度自信提供了制度优势和优越性支撑。具体表现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发展方向的先进性之中,体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发展之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之中。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支撑

制度自信本源上来自于制度创新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实质上,制度自信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制度实践活动。制度创新与发展的实践过程成为制度自信确立的根本途径和桥梁。在制度实践中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用制度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制度认知、态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制度实践中能动地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进而构建更加坚定的制度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就必须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实践支撑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践坚定制度自信,通过成功制度实践强化制度自信,支撑制度自信。

五、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生逻辑

制度自信既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自然天成,其生成与发展有着独特的生成机理和内生逻辑,实际上就是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和生成“密码”。反映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任何一个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的本质要求。探究制度自信生发规律理应成为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基本要义,是理论体系构建必要性和客观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理论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要求。事实上,制度自信的生成与发展总是受多方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内因。这是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考察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制度认知、制度认同、制度内化、制度外化贯穿于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呈现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趋势,反映了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的内生逻辑体系。

(一)制度认知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基础

制度自信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科学认知为前提的。科学认知要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制度自信作为一种认识乃至精神层面的认识活动,首先是以制度体系的认知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对制度体系的科学认知就不可能有制度自信。试想,一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缺乏基本认知的个体,必然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就会缺乏对制度体系本质、特征的正确理解,就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制度比较中迷失自我,或者产生“制度自卑”“妄自菲薄”,乃至“崇洋媚外”,或者产生“制度自负”“唯我独尊”,从而“目空一切”“强制泛化”。可见,制度认知是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坚定制度自信首先需要具有科学的制度认知。

(二)制度认同是制度自信的关键要素

制度认同是建立在制度认知基础之上的肯定性心理体认、趋同性情感归属、追随性价值追求,是构建制度自信的关键要素所在。制度认同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形成与发展历史基础的认同,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方向、发展成就、发展前景、发展价值的认同。没有对历史基础的认同就可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没有对制度体系的认同,就可能步入制度选择的歧途;没有对制度优势的认同,就可能滑入制度迷茫的“深渊”;没有对制度发展方向、成就、前景和价值的认同,就可能失去坚定制度自信的动力。可见,构建制度自信需要把握制度认同这个关键,彰显制度自信生成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三)制度内化是制度自信的核心

制度内化是在制度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认同,并将制度认知与认同成果转化为一種持久的,稳定的、统一的态度体系、认知结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人是能动的主体,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认知需要不断地积累,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随着认知与认同的不断深化,内化为稳固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成为不断接触新事物、接纳新观点、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进而转化为实践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制度内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接受制度体系、优化制度认知结构、掌握制度知识体系、增强制度执行能力、形成稳定制度价值取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自信始终需要稳固的制度内化作支撑,是制度认知和制度认同升华的结果,也是制度自信的内在核心要求所在。

(四)制度外化是制度自信的突出表现

制度体系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对制度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情感归属、理性认识到能动地完善和发展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制度体系认识,往往需要经由制度实践与制度反思之间的多轮次循环往复,并上升至科学的制度构建方法论层面,进而指导制度实践活动的过程。制度自信作为一种认识与实践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体现制度认知、认同、内化、外化的基本规律。也即,制度自信一方面源于制度认知、选择、完善、创新和发展的实践;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制度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升华。因而,制度外化本质上就是制度执行外化实践的过程,是制度实践价值的应有之义和具体表现,也是制度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将制度认知、制度认同、制度内化融入制度外化的实践之中,才能坚持和巩固制度自信的成果,进而在实践进程中不断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认知、制度认同、制度内化、制度外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制度自信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系,是制度自信形成和发展基本规律的体现,也是构建制度自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

[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A Discuss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Bin1, Liu Jixin2

(1. School of Marxism,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2. School of Marxism,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Upholding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strength to achieve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the realistic need to modernize the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nd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confidence in system in the new era. To uphold confidence in system, it need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system integrated with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riginality and systematicity, which is embodied specifically in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system, content system, value system, support system, and logic system of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can then answer systematically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confidence in system”, “what to be confident”, “where is the confidence from”, “why do we need to be confident”, “how to be confident” and so on.

Key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fidence in System; Theoretical System

责任编辑:春 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9AKS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 斌(1965- ),男,宁夏永宁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刘际昕(1992- ),男,宁夏银川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家治理与基层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理论体系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