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塞/脑梗死后遗症 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29 08:09黎燕妮黄凤仙方艳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8期
关键词:后遗症患侧脑梗塞

黎燕妮,黄凤仙,方艳敏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0 引言

脑梗塞也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或者缺氧性疾病。该疾病多发于40岁-70岁的中老年人群中。脑梗塞实施积极的临床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梗死面积。而相关研究显示,脑梗塞患者预后并不理想,其中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对较高,是导致老年人群残疾的主要原因。考虑到脑梗塞患者肢体障碍后遗症对其生存质量存在严重影响,为此临床建议患者接受规范早期康复训练,尽量恢复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1]。良肢位摆放属于治疗性体位,临床应用结果显示对于促进康复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将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老年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实施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模式对康复效果的影响。详情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老年脑梗塞后遗症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筛选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2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5:13,60-76岁,平均(63.70±2.4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1,60-79岁,平均(64.16±10.03)岁。纳入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排除标准:外伤性诱发脑梗塞或是意识不清醒患者;并发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无法正常沟通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模式: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按摩、床上被动及主动运动,逐渐过渡到床下运动及独立行走运行训练。锻炼的内容主要是进行肢体关节活动、健侧肌力维持等。还可以循序渐进进行翻身、床头抬高,床上坐起等训练。并尽量保持坐位平衡。患者能够保持稳定的坐位后,可指导患者进行床旁站立以及步行训练,提高患者下肢功能。本阶段可使用肢体平衡器或者矫正器等辅助训练。逐步开展上下楼梯等训练。恢复比较好时,可实施逐渐负重训练,提高患者肌力。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模式:(1)患者仰卧,置一软垫于患侧肩胛骨下避免后缩,患侧上肢外展和肢体呈90°角,肢体摆放需要关注患者活动度及耐受度;患侧手掌展开,可使用分指板或是盐袋;患侧髋关节放置软枕,避免髋关节外展;膝关节下放置小枕,避免关节过度屈伸(屈伸角度不超过30°);足部持续中立位,必要时可使用肢具避免足下垂,也可床尾部放一枕头,改善长期体位摆放导致的屈肌痉挛;(2)将健侧肢体放于下方保持卧位,要求重心向前,患侧上肢和肢体成100°角,伸直上肢前臂向前旋,伸展收治,手腕部位呈背伸状;利用垫枕使患侧下肢保持屈膝屈髋(90°),足部蹬踏在枕头上必要时可使用肢具;(3)患肢置于下方保持侧卧位,要求重心向前,向前伸直肩关节和画呢上肢肘部,保持手心向上避免受到压迫;伸展髋部,健侧膝盖微曲,将软枕垫放在膝盖到脚部分,确保患侧下肢不受到压迫,也可拉伸患侧韧带强化本体感觉。

1.3 观察指标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50分以下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采用Barthel 指数评分法进行评估生活自理能力,20分以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

汇总两组康复阶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关节挛缩、足内翻、肌痉挛、肩部疼痛[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康复护理后患者肢体运动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两组对比

康复护理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低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康复护理后患者肢体运动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两组对比(±s,分)

2.2 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对比

观察组,肩部疼痛及关节挛缩各1例,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2/28),对照组,肩部疼痛3例,关节挛缩及肌痉挛各2例,足内翻1例,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8/28),经计算,χ2=4.383,P=0.03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受损性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后,极可能因为脑部组织和神经损伤导致后遗症,其中发生率较高的为肢体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正常生活,加重患者家庭以及社会负担[4]。脑梗塞预后恢复为医学界关注重点。临床中在对症治疗同时,选择合理时间开展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减低残疾等级,改善预后情况[5]。

根据康复医学理论的建议,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需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主要目的为促进受损神经组织修复,改善中枢神经缺氧、缺血情况,恢复肢体或是其他功能。常规康复护理模式,通常采取主动或是被动运动训练,促进恢复肢体活动能力,总体效果尚可[6]。良肢位摆放属于治疗性体位干预,对于机体存在的异常活动能力限制利用净值型反射抑制或是持续性控制进行有效缓解。能够降低患侧肿胀程度,通过变换体位避免长期持续压迫肢体,加速肢体巡夜循环[7]。实施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能够加速肢体功能恢复速度。另外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良肢位摆放,还有助于缓解患侧疼痛感,能够提升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降低抵触情绪,以便获得更加理想的康复效果[8]。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相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基础上同时联合实施良肢位摆放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整体康复效果,确保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良好恢复。另外,实施良肢位摆放,还有助于降低康复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脑梗塞患者在得到就是有效治疗后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是预后情况不理想,极易发生后遗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肢体功能障碍,后遗症会直接影响到其正常生活和工作。为了对其实施有效的干预,本课题在常规康复护理模式基础上同时开展良肢位摆放,实施不同体位训练,可提升肢体康复训练效果,最大程度改善后遗症情况,促进患者具备正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残疾率,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并应用于临床中。

猜你喜欢
后遗症患侧脑梗塞
更 正
春天的“后遗症”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