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手三阳经穴位埋针法联合牵引治疗气滞血瘀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1-10-29 08:09夏益彭晓磊畅慧梅陆李还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8期
关键词:三阳根型气滞

夏益,彭晓磊,畅慧梅,陆李还

(1.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4;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陆瘦燕名中医工作室,上海 200000)

0 引言

笔者自2020年4月以来,用通督调手三阳经穴位埋针法联合牵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表明该方法安全、有效、便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的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共 60例。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 组。观察组30例中,男11 例,女19例;年龄28~48岁,平均(39.17±5.52)岁,病程2~36个月,平均(10.13±8.21)个月。对照组30例中,男13 例,女17例;年龄25~49岁,平均(39.77±6.01)岁,病 程2~36个 月,平 均(8.03±7.62)个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2。

表1 人口学统计特征

表2 基线特征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中青年人及老年人均可发病,常伴有颈部劳损史,发病特点多为缓慢,也可急性发病,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且病程较长。

②X线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CT或MRI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③具有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疼痛麻木),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主症:颈肩、上肢、手部经常麻木刺痛。气滞血瘀型项痹病:痛处固定,舌质暗,脉弦涩。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25~50岁之间;

②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且中医辨证符合气滞血瘀型项痹病诊断标准者;

③对金属及胶布不过敏者;

④对针刺、牵引无不良反应者;

⑤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大于50,或小于25者;

②急性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者;

③其他型颈椎病(颈型、交感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及混合型)、肩周炎、腕管综合征者等;

④X线片示骨质增生非常严重,形成骨桥者;伴有先天性畸形或脊柱侧弯畸形,患有骨肿瘤或结核,伴有严重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其他严重内脏疾病、精神病患者、孕妇和凝血功能障碍者;

⑤辨证不属于中医气滞血瘀型项痹病者;

⑥晕针、皮肤过敏、不配合牵引和针刺、无法随访或未坚持完治疗者。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①剔除标准:违反操作方案的受试者。

②脱落标准:未完成本方案所规定的疗程及观察周期。

③中止标准: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出现其他系统疾病,不能或不愿继续接受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通督调手三阳经穴位埋针法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①颌枕吊带牵引方法:患者取坐位,枕颌式包带法间歇牵引。颈椎牵引机选用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型号:YZ-4。牵引角度取颈椎前屈位。根据影像学检查所提示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病变部位选取牵引角度:中颈段(C2~C4)为20°;下颈段(C5~C7)为30°。最大牵引重量为体重公斤数的20%(根据牵引时的舒适度及临床表现予以调整),从较小重量(4 kg)开始逐渐增加直到患者症状明显缓解为止(最大15 kg),隔日一次,每次20min,九次一个疗程。

②取穴:主穴:患侧的后溪、外关、手三里,配穴:C3-C7棘突间的阿是穴2个。

③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浙江杭州元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针行牌揿针,型号规格:平板式0.25×2mm×16个,从手、前臂、颈部依次埋针,轻按至得气感后令患者活动颈部、前臂及手部,确定是否有不适感,若有不适感,则重新埋置,予以循法,沿着经络传导方向用拇指指腹循按3次,其中,后溪穴循按至腕部养老穴;外关穴循按至肘部天井穴;手三里穴循按至肩部巨骨穴;阿是穴循按至头部神庭穴。中途如出现疼痛、皮肤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及时将揿针取下,并将该患者剔除观察组。所有患者隔天治疗一次,操作结束即可离院,每次留针满24h后自行揭去并于下次治疗时候带往治疗室处理,治疗一周三次,周六、日休息两天,九次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普通针刺

①颌枕吊带牵引方法:同观察组。

②取穴:同观察组。

③操作: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0 mm×40 mm不锈钢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从手、前臂、颈部依次进针,得气后行循法操作同观察组。所有患者隔天治疗一次,每次留针30min,一周三次,周六、日休息两天,九次一疗程,治疗1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结合症状、体征、X线、CT/MRI检查并结合视觉类比量表(VAS)评分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 观察指标

两组病例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临床症状积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3个月后随访对患者的颈肩、上肢及手部疼痛麻木程度进行测量评定。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整体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总显效判定标准的比较,经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整体疗效比较[n(%)]

3.4.2 两组间患者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的症状、体征总积分的比较

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积分。

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经统计检验P>0.05,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经统计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效果相近。见表4。

表4 两组间患者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的症状、体征总积分的比较

3.4.3 两组间患者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的VAS评分的比较

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经统计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VAS评分。

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经统计检验P>0.05,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VAS评分经统计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提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改善患者的VAS评分效果相近。见表5。

表5 两组间患者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的VAS评分的比较

4 讨论

颈椎病是目前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年轻化趋势。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发病率的60%以上[1]。我国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方法主要可以总结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2],社区患者大多选择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包括牵引、针灸、推拿、药物等治疗方案,其中综合治疗作用疗效全面、确切[3]。祖国医学并没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名,根据其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特点,属于中医学“项痹病”范畴[4],临床证型有气滞血瘀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气滞血虚型等[5-6],其中,气滞血瘀型在25-50岁的年龄段在临床中尤为常见。

人体经络系统中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关的经脉主要有手三阳经和督脉,其经脉循行分别见于《素问·骨空论》和《灵枢·经脉》,现摘录于下[7]:①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②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③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④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临床发现,不同颈脊神经根受累时病患部位与手三阳经脉、经筋循行分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沿手三阳经分布区域的疼痛或麻木[8-9],刺激这些经络上的腧穴,可使相关腧穴旁的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反应传给神经后达到快速镇痛的效果,这也体现了针灸取穴中“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特点。督脉从脊里上行,在项后大椎穴处分别与手三阳经相交会,督脉作为沟通十二经的奇经八脉之一,具有总督一身阳气的作用,因而有“阳脉之海”之称。督脉的“一身阳气”为中枢神经对机体调控的外在表现,可能是脑脊髓神经对周围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10]。所以,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穴,多以手三阳经循行部位的穴位和相应病变颈椎节段的颈夹脊穴。笔者根据陆氏针灸学术思想,主穴选用患侧后溪穴、外关穴、手三里穴,配穴选用C3-7棘突下阿是穴两个的方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7]:①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主治头项强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通玄指要赋》:“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兰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②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主治头面五官疾患,上肢痿痹不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阳维联络各阳经以归于督脉;阳维脉循行路线为……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③手三里是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手臂麻痛,肘挛不伸。《太平圣惠方》:“肘臂酸重,屈伸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臂不仁,肘挛不伸。”《针灸大成》:“手臂不仁,肘挛不伸。”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从缺盆上走颈”,其病则颈部旋转、前屈、后伸等功能明显障碍。现代医学认为手三里穴有镇痛抗炎作用,能解除肌肉痉挛,手三里穴可治疗手阳明经的各种疾病,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故取多气多血之手阳明经的腧穴手三里以疏通颈部经气,通则不痛,以求使其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11]。④C6、C7棘突下阿是穴是督脉循行线路上的穴位。督脉阳气上行头项部受阻,脉气不通,不通则痛,产生颈肩酸痛,上肢疼痛麻木[12]。通过针刺督脉上的阿是穴,疏通督脉经气,引动机体元气上注于颈项而激发人体正气,抵抗邪气而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

揿针为揿钉型皮内针的总称,是针尾呈环形并垂直于针身的皮内针,又叫图钉型皮内针。使用时将揿针刺入皮下,固定后留置一段时间,留针24 h,利用其持续作用来治疗痹痛。采用揿针,选取上述穴位进行埋针,并予以循法操作,以疏通手三阳经及督脉在颈项部的经气,该疗法既增强了疗效,又避免了长时间保持固定针刺体位的痛苦,节省了患者的单次门诊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安全且埋针操作方法简便[13-15]。

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主要保守治疗方法且疗效确切[16-18]。

综上所述,笔者采用黄帝内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在陆氏针灸流派的指导下[19-20],采用远近取穴结合牵引疗法,通过穴位埋针后采用循法刺激手三阳经和督脉在颈部的阿是穴,更好地疏通和调理手三阳经和督脉经气,改善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表现的颈肩手麻木疼痛不适等症状,经临床研究,疗效确切、安全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值得向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三阳根型气滞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罪恶聊天群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