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BEIS技术穿刺定位及减压方法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10-29 08:09梁伟李文俊杨建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8期
关键词:孔镜退行性椎间

梁伟,李文俊,杨建华

(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 疼痛科,广东 韶关 512000)

0 引言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及椎间管狭窄等,是由于椎间盘功能不断下降导致的腰椎不稳定引发的关节活动度增加导致的关节突出现增生及肥大导致的脊神经压迫后引发的一系列病变。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使得脊柱微创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其中径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在局麻下,可靶向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神经根管压迫,通过松解后解压成形,因而有较好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1]。且该技术通过准确定位,把握穿刺角度,确定穿刺范围,以达到精准的治疗效果。临床实践中,对椎间孔镜BEIS技术穿刺定位及减压方法的相关研究报道比较少,为此,本次研究针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目的是为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可靠、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的10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23-80岁,平均(50.6±4.2)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50例,腰椎管狭窄症30例,合并症患者20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径腰椎CT及MRI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综合检查确诊腰椎退行性病变;符合椎间孔镜BEIS技术穿刺定位及减压手术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病变者;肝肾、心脏功能异常者;存在腰部手术史、腰部骨折及恶性肿瘤疾病及感染者;先天性椎管狭窄者;存在手术及麻醉禁忌证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批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1.2.1 BEIS 技术穿刺定位

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位,患侧朝上,将健侧腰部垫软枕,屈髋45°,屈膝90°,将毛巾卷放置在大腿之间,保证骨盆垂直于手术床,使用挡板将前胸后背固定,躯体以躯干冠状面垂直水平面。采用术前MRI轴位片及矢状位片,确定棘突连线位于椎体中线,腰椎侧弯并位于标准正位像上,锥上下终板平行。保证责任椎间盘上下终板在标准侧位像上保持一条直线。调整双侧上关节突重叠,尽量摆放为三角形,尽量暴露椎间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包括确定后正中线、水平线、安全线、角度线及旁开距离,以MRI正位及侧位片进行体表定位,选择责任椎间隙下位椎体后上缘中点,在与上关节突顶点的连线位置,找到与髂嵴最高点。两者相交处的延长线(A点)到髂嵴的距离,确定其与头端方向距离(A),通过这一距离确定责任节段。并在上述a点与后正中线垂直线上,以直角尺下压皮肤,并在躯干背侧与冠状面平行的位置将皮肤压紧,并以量尺直角与皮肤相交的点为进针点(b点)。将B点与后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定为旁开棘突距离(B)。以患者腰椎曲度及体型进行B的增减,并在确定进针点后,选择不锈钢针,以40mL的利多卡因(1%)实施局部麻醉,定位上关节突,微淘整后,贴着上关节突尖部腹侧位置至下位椎体后上缘,穿刺,并保证针尖定位在后背正中棘突连线位置。不能顺利穿刺的,可调节旁开棘突距离,并将髂嵴最高点至头端的距离进行调整,确定好进针点后,再重新穿刺定位。之后建立通道,将导丝置入,将穿刺针退出,实施导管逐级扩张软组织,将TOMshidi 定位针置入,将导管退出,并将带神经的保护钝头的骨钻沿着导丝置入椎间孔。之后工作套管旋转置入椎间孔中,置入深度合理把握,直到放入椎间孔内,顺利建立通道。术后再次实施MRI轴位片及矢状位片确定穿刺情况。

1.2.2 减压方法

进行椎间盘分区,将椎间孔镜置入后镜中,按照腰椎结构显露顺序,将双极射频、韧带咬钳及磨钻对椎间孔区的钙化及发生肥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关节突切除,修平整,扩大椎间孔,将椎间孔1、2区的操作空间扩大,将出口神经根显露,解除出口根压迫。再进入第2区,将狭窄的隐窝进行减压,将行走根外侧显露,将包裹神经根的粘连组织剥离,对椎间盘纤维环实施成形操作,将突出的髓核摘除。在实施1区减压,将行走根及硬膜囊腹侧组织探查,发现压迫的原因,清除压迫的组织,并将游离或突出的髓核摘除。

1.3 观察指标

分析BEIS技术穿刺定位效果;随访1年,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评分0-10分,分数与疼痛程度成正比;随访1年,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腰椎功能评分进行评估,以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分(JOA)评估,评分0-29分,分数与功能障碍成反比[2]。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9-治疗前评分]×100%。改善指数为0.75以上为优,改善指数0.50-0.84为良,改善指数低于0.50为差,优良率=优比例+良比例[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BEIS技术穿刺定位效果分析

100例患者共行穿刺定位112次,其中99次穿刺定位进针点未进行调整,其余13次穿刺均经调整后重新穿刺成功,穿刺耗时20min左右。

2.2 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对比

术后6个月、术后1年,患者疼痛VAS评分逐渐降低,且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2.3 手术前后腰椎JOA评分对比

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者腰椎JOA评分逐渐提升,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腰椎JOA评分改善优良率96.00%。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腰椎JOA评分对比(±s,分)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群体中的多发病及常见病,相关研究显示,该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高达10%以上[4]。该疾病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影响比较大,还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脊柱内镜技术也逐渐应用在临床中,其中椎间孔镜在脊柱内镜技术的应用中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5]。

BEIS 技术是椎间孔镜辅助下的一种穿刺定位技术,其在穿刺定位及神经根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及椎间孔狭窄等疾病的治疗中,通过专业的穿刺技术,解除椎间盘、实施纤维环成形及切除骨赘,应用效果好[6-7]。而通过BEIS 技术穿刺定位,建立通道,并将对侧上关节突腹侧实施磨钻减压,松解神经根,能够达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腰椎功能的效果[8]。椎间孔镜下 BEIS 通道技术是较为安全有效的脊柱内镜手术操作方式,在腰椎退行性病变,尤其是腰椎管狭窄中的治疗,在伴随基础疾病患者中也具有较安全的应用效果,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且穿刺定位准确,不会破坏脊柱的生理结构,因而患者接受度较高[9]。BEIS 定位穿刺建立通道及实施镜下减压,具有保证神经根周围充分减压的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腰椎退行性病变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因而临床应用效果显著[10]。本次采取的一针定穿刺点技术,选取的定位器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准确寻找穿刺点的方法,术前实施MRI侧位片可节省角度线和安全线时间,正位片可节省后正中线和水平线的时间。有效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易于推广,价格便宜、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共行穿刺定位112次,其中99次穿刺定位进针点未进行调整,其余13次穿刺均经调整后重新穿刺成功,穿刺耗时20min左右;术后6个月、术后1年,患者疼痛VAS评分逐渐降低,且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患者腰椎JOA评分逐渐提升,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腰椎JOA评分改善优良率96.00%。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建立标准化的经皮椎间孔镜BEIS穿刺定位建立通道,并实施镜下减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腰椎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临床应用效果好。

综上,椎间孔镜BEIS技术穿刺定位及镜下减压的实施,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性高,操作空间大,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好。

猜你喜欢
孔镜退行性椎间
美国FDA公布《罕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含渐冻症ALS)行动计划》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