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热”起来还要“温”下去

2021-10-29 13:53周丽
教育家 2021年39期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儿童

周丽

“为一个馆,赴一座城。”近年来,博物馆日益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很多人的“打卡地”,乃至成为儿童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教育作用。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知名博物馆教育推广人“朋朋哥哥” 张鹏介绍,其于2017年创立的公众号平台“耳朵里的博物馆”,受众达百万。“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期间,该平台上的相关学习单下载近5万次,音频收听量达144万次;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称,从去年年底到今年7月(8月疫情防控趋紧),国家动物博物馆的游客量持续增长。在严格管控人流量的情况下,每天的参观量最多可超过5000人次,其中游客以儿童青少年居多。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2.9万多个展览,策划22.5万余场教育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1.3亿人次。

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博物馆热”从何而来?

“人数上升跟博物馆的供给有一定关系。”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旎表示,过去几年,国家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新建博物馆的数量增长迅速。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与此同时,从2015年开始,“公共教育”成为博物馆评级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促使博物馆本身做很多努力和改进去吸引孩子们。

“‘博物馆热的核心是博物馆自身的转变。”天津“文艺行旅”博物馆导师张芮玮认为,博物馆近年来最大的不同是变得更加开放、“接地气”和有吸引力。许多博物馆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资源进行跨界、融合,增强互动体验,把博物馆打造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必需品”。

在《去博物馆》作者、趣博物馆创始人黄乐看来,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很多大展的布展水平令人惊叹,并懂得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呈现、讲好故事。例如:故宫博物院的赵孟頫书画展,仿造了一间赵孟頫的古代书房;《清明上河图》电子展用数码技术动态还原画中场景,置身其间,如同穿越……“孩子们可以把书本上看起来比较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知识直接放到场景当中,一看就能够明白。”

張鹏表示,从儿童青少年群体角度来说,博物馆近几年主要的变化在于:一是展教有了更多结合,一些博物馆的展览在最初策划和落地执行时就已经把教育的功能考虑进来;二是博物馆教育的产品和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一些博物馆研发了系列课程或开设了专门的儿童教育空间;三是更加注重个体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为孩子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

除了博物馆自身的积极变化,学校、家长的教育诉求也在与博物馆产生“强链接”。

“博物馆教育能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极大的补充。”张劲硕表示,国家近年来针对文博、教育发出的系列政策和倡导,包括“双减”政策等,给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博物馆人有更多机会走进校园开展科普,参与学校教学甚至教材编写,丰富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服务……

“现在很多家长也在改变,知道很多潜移默化的东西不是短期即得,但会影响孩子终身。”作为身体力行的亲子博物馆教育倡导者,黄乐不仅自己带着女儿游历了世界上百座博物馆,还在线上线下带动了数百万个家庭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就像一部立体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们对博物馆产生兴趣,爱上这个场所或者这种学习的方法。”

与黄乐的“独立运作”不同,张鹏创立了国内首家专注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的专业机构。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为100所学校做博物馆教育相关的公益讲座,并在“耳朵里的博物馆”制作上传了约200家博物馆的亲子导览学习单和音频,帮助孩子和家长们开展博物馆自主学习。

“博物馆+教育”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但对于时下的“博物馆热”,张劲硕认为要理性看待,博物馆不能只成为一时的“热”,而应是温暖的、可持续的,成为每个公民一生的学习课堂。同时,真正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猜你喜欢
博物馆青少年儿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博物馆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