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背景下,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2021-10-29 13:53刘洁花木
教育家 2021年39期
关键词:职能博物馆家长

刘洁 花木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博物馆,探索历史、感受文明、体验文化,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凸显。与此同时,走马观花式的浅层参观、“游”“学”分开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博物馆的教育效果。在家校社合作育人的背景下,如何深入推进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成为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教育家》杂志邀请相关专家参与了以下讨论——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受哪些因素影响?

张旎:首先,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设计或策划展览时有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教育效果才好评估。

其次,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观念和专业背景有关。如果博物馆的管理层不重视,那么其教育职能势必受到很大限制。另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主要是考古、历史等相关专业,对教育的了解相对较少,这一点也会影响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

再次,经费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博物馆的经费和人力都有限,在事情繁多的情况下,很难投入精力深入去研究如何发挥教育职能。

最后,是博物馆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面向不同的观众群体,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就实际情况而言,教育职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对博物馆影响并不大,这也就使得博物馆没有研究教育的动力。据我观察,没有动力的博物馆占据很大比例,也有的博物馆有动力却没精力,既有动力又有精力去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我认为,这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上进行一些调整或者变动,比如加大人员与经费的配比等,从外部给博物馆一些推动力。

张劲硕: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受很多因素影响,总结来说,主要体现为人力、物力、财力——

首先,是社会认可度的问题。从政策层面来说,国家对于博物馆承担社会教育职能得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样学校、家长才愿意带学生来博物馆。

其次,取决于博物馆自身对于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目前,鮮少有博物馆认真去琢磨怎么搞教育。很多博物馆所谓的社教部、科普部,在教育方面实际都没有太大作为,一般只是做一些常规的讲解。

再次,与博物馆人员背景有关。从目前来看,博物馆工作人员中懂教育的很少。不懂教育,你怎么跟孩子接触?怎么去设计课程?怎么写教案?

最后,是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博物馆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首先得有人力。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国有的,以国家动物博物馆为例,有正式编制的才6个人,而全年可能得服务60万游客,这种情况下,哪有精力搞社会教育?只能去借助一些社会机构的力量。这就要求博物馆的管理政策进行相应的变化,让博物馆能够变“活”。

苏曲光:从学校角度出发,我认为时间、场地、审批和教学这四种因素会影响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首先,学生每学期外出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固定,一般一学期一天,且活动涵盖科学体验、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绿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内容。因此,即便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时间也非常有限。其次,是场地问题,学生人数与大多数博物馆的承载量不匹配,需要分散参观并中场调换位置,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再次,现在去博物馆往往需要预约,而团体预约一般都得找公司,这就会增加教育成本。除此之外,学校组织外出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先去教委各科室报批,而且疫情期间外出审批的手续增加,环节比较烦琐,出去一次不容易。最后,博物馆的讲解员有限,多数时候都是学生自主参观学习,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而且,教师教学内容是聚焦的,而博物馆的藏品是分散的,这就容易出现藏品与教学内容不对应、知识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重叠和断档等问题。

文物资源只有满足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价值。为此,博物馆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张旎:孩子喜欢、感兴趣、好奇,认识到博物馆资源与自己的关联及其对自己成长的意义,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关键,也是博物馆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对此,博物馆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博物馆在策划或者布展之前,要基于自身的藏品资源明确教育目标,并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分层设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需求不同,感兴趣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好的展览应该提供很多不同的入口,让每个观众都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与展品建立一些连接。这并非要求博物馆在展览里显性地去体现教育目标,而是希望设计人员能带着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去策划展览的内容、互动的形式、参观的路线等。

其次,在自身人力有限且工作人员缺乏教育知识的情况下,博物馆可以和一些社会机构或学校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开发一些活动或者课程。个人认为,策划儿童的活动或者展览,一定要跨领域去合作。团队里面要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既要有懂教育的,也要有懂历史和文物的。当然,博物馆工作人员本身也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教育知识培训,以更好地服务儿童青少年群体。

再次,博物馆要扭转自身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去响应儿童青少年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而不能一成不变。有些国外的博物馆在观众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从前期的设计到展品的陈列,观众的参与度都非常高。另外,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反应也很及时,会策划一些活动来响应当下的热点问题,或者说社会需求。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最后,博物馆要善于总结评估自己的项目策划或布展设计。比如,在经过观众检验之后,为什么有些结果符合预设,有些不符合?应该怎样去改进?在反思的基础上去迭代自己的设计,将来才能更好地响应满足观众的需求。

张劲硕:其一,博物馆要降低参观门槛。拥有不同藏品资源的博物馆对于公众的吸引度天然不同。像我所在的国家动物博物馆,对观众知识基础的要求很低,一直以来都很受孩子们欢迎。而像一些考古类的博物馆,藏品涉及许多历史、人文知识,没有一定积累的人很可能看不懂,自然就难以产生兴趣。这就要求一些博物馆,要面向儿童青少年群体,从展品的分层陈列、讲解词的设计等方面入手,降低自己的参观门槛。

猜你喜欢
职能博物馆家长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博物馆
家长错了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家长请吃药Ⅱ
露天博物馆
犯错误找家长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