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通识教育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2021-10-29 01:53潘俊杰徐司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独立思考

潘俊杰 徐司奇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英国的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在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纽曼、赫胥黎、罗素的丰富和完善中,逐步形成现代的通识教育。秉持着隐性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十九世纪英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无疑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东西方学界的解释有所差异,但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博览群书、博学多识、行为优雅,注重“通才”培养。英国的通识教育没有特定的课程或通识体系,采用了一种隐形的方式,强调通过日常渗透的方式将通识理念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在教育过程中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19世纪英国通识教育理念为英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这种理念在今天仍旧可以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它是一种理性教育,强调自由人的教育即既拥有身体上的自由又有意志的自由,通过教育获得理性的发展。在人文主义时期人们重新发现古代西方的文明,重新追求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理想,在此背景下将自由教育演变成人文主义教育。工业革命时期,自由教育不仅仅属于“自由人”的教育,而是对所有合法公民的教育,也更加注重科学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变革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由教育由“单纯自由人追求理性知识”到“实现人文主义”再到“普遍教育文理兼顾”,自由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广博性,是培养“全人”的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整合,形成人才创新。近现代的高等教育的理念秉承着人文和科学都纳入到了通识教育的范畴之内,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期望培养更多的利于社会、利于时代的栋梁人才。

二.十九世纪英国通识教育理念

十九世纪英国精英教育深谙自由教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不体现出自由教育的影响。英国的教育家纽曼、赫胥黎、罗素等代表人物对自由教育的一些理念进行了深入探索,为英国现代的通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纽曼作为大学教育理念的先驱,提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后延伸发展为博雅教育),所谓自由教育为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它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和理智发展为目标。纽曼曾赋予liberal knowledge非常丰富的含义:他先后用非专业(non-professional)、普遍的(universal)、与奴性相对、绅士的(gentlemans)、博大的(large)来解释liberal一词的含义。他认为大学应该提供普遍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大学是学习普遍知识的理想场所。

赫胥黎曾指出:“任何人只要认真钻研过所有医学知识的主要分支,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有研究法医学而接触到法律;由研究精神错乱症而涉足心理学领域。我敢说这样的人已经受到了一种自由教育”在赫胥黎眼中自由教育中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辅助,专业核心知识与基础通用知识相辅相成。这种自由教育应是一种和谐、全面的教育。

罗素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忽视那些“非功利性教育”,像文学、音乐、绘画、历史、艺术等教育学科短期内无法看到直接的物质性结果,但这些毫无疑问却是人类自身发展所必需。他认为“功利主义的知识需要通过非功利的调查研究来结出累累果实。”这些“非功利性教育”是一个人才长久发展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罗素也强调科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十九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对自由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现代的通识教育理念。大学通识教育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融合、培养文理兼具的通才,注重人类普遍知识和文化底蕴的培养,促进人的知识积累、素质培养和灵魂陶冶。

三.十九世纪英国通识理念的隐形教育方式

十九世纪的英国大学并没有像有明确的通识教育课程,而是通过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将通识教育渗透到大学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的知识结构;通过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科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隐形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培育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

1.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

十九世纪英国精英教育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他通用知识,二者没有主副之分,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大学教育强调的“避免专业化”的理念。这种理念最主要体现在英国大学的学科安排设置上,典型的有;“学科群”和“联合专业”的设置。

首先,采用“学科群”培养的模式,将主课与副科、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结合到一个大学科群中,既能满足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又可以同时兼顾到知识的全面性和关联性。以目前苏塞克斯大学的亚非研究学学科群为例,里面包括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哲学、英语、法语等课程。除了经济、政治、社会、人类、历史等必要的专业需求外,语言、国际关系以及哲学的学习是方便研究过程中的沟通与理解。这种核心与基础课程的搭配正体现了英国通识教育强调的通才。

其次,“联合专业”的设置通过综合文理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进而淡化文理之间以及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隔阂,来培养通识人才,更彰显了“通”之融会贯通的理念。设置最优秀的牛津大学,学校是通过采用多科联合专业的形式实践通识教育。联合专业主要包括双科专业、三科专业,具体分為双科专业,如哲学和数学、历史和英语、统计学和数学、文学和语言等; 三科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和政治学等。每个学科无主次之分,每个课程大致比重相同。学习联合专业的学生通过两个或多个相关学科的学习能够增强其对每一学科的理解,在独立的两个或多个相关学科的重要内容同时,学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逻辑方法,促使学生接受普遍知识,掌握从多维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

“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这是以前人们对英国两所一流顶尖大学的典型评价学,一个注重人文科学,另一个注重自然科学。但这个评价只说对了一半,十九世纪中后期,牛津大学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教育模式,逐步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最明显的措施是开设“跨学科课程”,达到文理兼顾的效果。除了牛津大学以外,英国许多高校为了避免人才的过早专业化、为了更好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也开始采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养文理通才。比如兰开斯特大学虽然仍旧是以系划分,但同样开设了追求广度的跨学科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与主修学科完全不同的跨学科。如主修历史的学生,必须学习“生物学和人类”、“数学思想概要”、“化学原理”、“物理原理”等,从而逐步形成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想融合的模式。

3.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

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发展,学生们已出现特有的效果和优势,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理念学习,英国大学将导师制应用到通识教育中。英国大学的导师起源较早但19世纪才广泛应用于本科教学。英国的导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双向选择,导师不承担教学任务,只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导师对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并与导师交流碰撞,不断锻炼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碰面一次,除了指导学生科研或学术方面的知识,在生活上也正确的引导他们,教会他们正确的为人处世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完备的思想价值体系。英国的导师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布置任务学生独立思考、查阅、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不会根据自己的科研专长来规定学生的研究方向,而是通过学生的专长、兴趣点来因材施教,培育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

四.英国通识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19世纪英国坚持隐形通识教育方式,在整個教学过程中贯穿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全面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通才。这种通识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保证了英国大学教育长期处于国际先进地位,拥有众多世界一流顶尖大学。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近年来中国也在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的教育竞争力。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无疑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坚持通专融合

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而更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专融合的人才。本科教育应该培养“社会的人”而不是“专业的才”。19世纪英国采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19世纪的英国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都有显著的贡献,如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小说、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的繁荣,19世纪英国的鼎盛都离不开其高校教育方法。

我国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全人教育,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通,促进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内在沟通,构建通专融合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要体现在教育全过程,专业教育要融入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推理和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将培养通专融合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环节中。我国大学可以借鉴十九世纪英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模式,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通,将大学专业化人才打造成“通专融合”应是我国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方向。

2.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19世纪英国导师制广泛应用于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导师负责重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我国高等院校在上世纪末就开始学习借鉴了西方的导师制度,但我国的导师制在本科并未得到有效地使用。重点仍旧在知识而不是能力上。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英国导师制的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理念,让导师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解惑师,生活上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3.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化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近代早期英国大学教育从“欧洲化”到“英国化”的转变,推动着大学教育的民族化进程。英国大学起源较早,在漫长的演进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铸就了英国源远流长的教育文化和信仰,尊师重道、崇尚自由、尊重传统、传承精髓。这种文化信仰为多年来英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奥尔加特·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了大学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即“民族文化氛围”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它们是凌驾一切的基本功能,是大学的最高使命。可以说,每一所成功的大学都根植于本国而具有国际视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孔孟时期,经过千年的洗礼沉淀,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建设一流大学决不能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沃土,该如何继承和创新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从国家发展的需要出发安排教学内容,使通识教育日益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现状相符合。这对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培养我国的民族意识、推动我国的兴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神实质与现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现代文明的相互结合,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1世纪的中国高等院校建设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立足社会需求,培养通专融合、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提高学生探索科学、改造世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连进军、解徳渤.作为概念体系的自由教育及其发展脉络——兼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5~31.

[2]黄福涛.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A],2006.

[3]吕向虹.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J].闽江学院学报,2008(6):105~109

[4]Newman, J.H. (1994).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Defined and Illustrated. London: ThoemmesPress,106.

[5][英]约翰.亨利.赫胥黎:《科学与教育》,单中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64、59.

[6][英]罗素:《罗素论教育》,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205.

[7]杨春梅:《英国大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54~156.

[8](西班牙)奥尔加特·加塞特:《大学的使命》,徐小洲、陈军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8.

基金资助:“华中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20364,项目研究成果属于华中农业大学所有。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独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