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情境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021-10-29 09:21李素娟
天津教育·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李素娟

【摘  要】本文主要从初中化学课堂情境教学遵循的原则、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两方面阐述了初中化学课堂情境教学。重点从创境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境悱愤,推进课堂高潮;创境质疑,培养创新思维三个角度论述、举例说明初中化学课堂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优点和可实施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30-0170-03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ianjin Nankai Middle School Binhai Eco-city School,China) LI Sujuan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from two aspects: the principles followed by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and the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Focusing on creating environment to guide less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reating environment to be angry and promoting classroom climax; creating environment question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giving examples to illustrate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situational teaching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 Improve the advantages and implementabi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 Situational teaching; Chemistry subject; Core literacy

《義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真实、生动、直观而又丰富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初中化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一)积极性原则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化学”指代的含义除了“是一门学科”之外,就是“有毒有害”“爆炸”。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学科启蒙学段树立科学正确的化学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所选素材应该是化学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化学学科推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的,化学学科有利于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具有积极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能够体会到化学在身边方方面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客观认识评价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趣味性原则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我们在选择教学情境的时候,涉猎范围要广泛,只要是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趣味实验、历史故事、前沿科技新闻等都可以经过加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探究性原则

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这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要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境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能让学生明确我们即将学什么,为什么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过程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1.利用实验导入

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课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小实验。学生利用厨房中的物质——纯碱(或小苏打)、水、白醋进行家庭小实验,分别将纯碱(或小苏打)加入一定量水、白醋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的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中的所得所思,教师继而设问:“将纯碱(或小苏打)加入水中、加入白醋中这两种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定义这两种变化?”

家庭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前就从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入手,这样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把抽象的化学基础知识转化为更易理解的生活现象,为学生从直观到抽象认识、归纳化学基础知识搭好桥梁。

2.利用化学发展史料导入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化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比如化学家的奇闻轶事、化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进展、重要发现的来龙去脉等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化学发展史料导入新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柳暗花明的欣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例如,在讲解“元素周期表”时,给学生讲述“类铝”——镓的发现。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镓,并公布了自己测得的镓的一些性质。不久门捷列夫给他来信:“……镓就是我预言过的类铝,比重在5.9左右,而不是4.7……”布瓦博德朗感到很震惊。门捷列夫第二次来信时固执地说:“镓的比重应该在5.9~6.0,也许您的那块不够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布瓦博德朗提纯后多次重新测定,终于承认镓的比重为5.9而不是4.7。门捷列夫为什么在没有见到过镓的时候对自己的推测这么有信心呢?通过化学故事情境,让学生对门捷列夫的神奇预测能力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学习弄明白门捷列夫言之凿凿的依据是什么。

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小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导入

利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导入化学新课,使学生感受到学科融合的魅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科均衡发展。

例如,在讲解“金属材料”一课时,用历史学科知识导入。教师设问:同学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时期?学生一听化学教师居然要讲历史,教师的“跨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热烈回应——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教师继续补充完善——石器→青铜器→铁器→铝和铝合金→钛和钛合金。为了冲击学生的感官,此时还可以播放电影《拿破仑情史》中拿破仑加冕的片段——铝制皇冠,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不用金皇冠,而用廉价的铝做皇冠呢?”教师进而归纳:“人类进化史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多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哪些优点?人类对不同金属材料的使用是偶然现象还是蕴含着一定的化学原理呢?”学生一定也亟待用化学原理来解释历史上人类制造工具使用的材料的演变原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认识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利用学科发展前沿导入

利用学科发展前沿新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就是把学习内容与当前学科发展前沿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关心热点事件的心理,将化学学科发展前沿事件巧妙地引入课堂中。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时,可以用PPT展示由南开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学术会议”的相关新闻。介绍会议主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二氧化碳化学,旨在全面展示二氧化碳化学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入探讨二氧化碳化学领域所面临的的机遇、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境悱愤,推进课堂高潮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让学生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设悬念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让他们在“迷惑不解”“摸不清老师套路”的感觉中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在讲解“分子和原子”这一课中,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了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质之后,一般就会进入课堂练习环节的习题中。但是,此时多媒体中忽然传出了吟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东风扑酒香,吹醒殊乡愁”的声音。学生的好奇心马上就被唤醒了:“咦?这跟我们学的分子、原子有什么关系?”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追究梅花香、酒香到底跟分子的什么性质相关,尝试用分子的性质解释“暗香来”“扑酒香”,从而加深了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理解。

(三)创境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从众心理,认为教师讲的都是对的,缺乏自己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主动性。我们在創设教学情境时应该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明确质疑点,引导他们从化学基础知识、原理、规律等处大胆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这一实验中,用Y形管代替烧杯做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结论。教师可提出引导性问题:“酚酞溶液中的酚酞分子运动吗?”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得知酚酞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那么为什么酚酞分子没有运动到浓氨水中使溶液变红呢?教师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不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分子的性质由于分子种类不同而不同。”通过质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积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即将教授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化学、社会热点问题、化学学科发展前沿等领域联系起来,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有趣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课标、教材、习题,更要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充实自己,以便创设出足量、优质、有效的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林美凤.化学课堂教学的全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情境教学核心素养
浅谈化学教学评价方式
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探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