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失语状况下英语教师的觉醒与作为

2021-10-30 06:55刘维
校园英语·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英语教师中国文化

【摘要】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中华文化失语现象十分普遍,这与高校英语教师过于注重英语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本土文化的输出有直接的关系。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分析了高校英语教育中之所以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广大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状况;英语教师;对策方法

【作者简介】刘维,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一、文化失语概念的界定

2000年10月19日,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引起我国文学界、外语教育界的极大重视。国内众多外语学者对中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描述和研究。翁燕文、徐永军二位学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2014)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用准确流利的目标语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能力缺失的现象。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对文化失语状况的研究意义

中国在走向国际,深入进行国际合作交流时需要寻求文化平等,中国文化失语状况阻碍着这一需求的实现。随着全球化的推动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学都遭遇到西方文化习俗和外国文学的冲击。英语教师们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外語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而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这使得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常常以‘中文思维+外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并且由于跨文化知识的缺乏造成语言使用上的不得体,从而使不了解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吴文胜,2009 )。因此,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高校中国文化类英语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严重脱节的情况下,有必要研究如何促使青年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其具备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三、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华文化失语状况”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方法

1.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之间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引领高校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上起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部分英语专业的教师没有领会“课程思政”的思想内涵,没有找到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突破口,将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局限为“用英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或者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化”。

在经过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之后,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应该从教学内容本身入手,以教材为依托,部分拓展教材内容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一章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纪录片以及四合院立体拼图的观摩,引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四合院体现出中国文化包容四方以及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通过VR虚拟故宫,引领学生模拟参观故宫博物院,这样既可以直观地展示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恢宏,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天圆地方、东西对称的建筑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丰富的中华文化与匮乏的文化类英语词汇量之间的矛盾。中华五千年文明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之自豪。在教学中,学生们对有趣的文化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作为一门英语专业的课程,课程还肩负着能使用英语流畅介绍中国文化相关话题、使用英语就中西方文化相关话题进行辨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担。文化类英语包含了许多比较复杂、不经常使用的词汇,并且由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一些文化现象已经消失等原因,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时的语言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词汇问题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解决。

首先,教师通过布置课前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前查阅字典,完成对课本生词的初步掌握。第二,课上教师利用Quizlet平台完成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测。这个平台将传统的听写单词趣味化,教师通过组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记忆单词。第三,对于一些重点单词较难的单词,教师在单元最后一个课时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做crossword 的方式对这些单词进行巩固和二次检测。通过上述方法,任课班级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热情明显提高,文化类英语词汇量也明显增加。

3.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学生兴趣之间的距离。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衣食住行等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话题,但同时也有一些重要的文化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在教学中,在这些主题的学习上学生们往往认为“过时”的传统是无法适应“流行”的思想的,从而导致了这些话题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教师针对此类问题,一方面深挖题材本身,寻找这类题材与现代生活相关的脉络,另一方面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这类主题的关注。例如在“中国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教师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与当下流行的橡皮章的制作联系在一起。通过课堂引领学生学习橡皮章的制作,讲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程。通过学生亲手刻制自己的名章,讲解中国文字之美,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文字,并能够运用英语讲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针对以上问题,课程教师坚持课程教学以体验式为主,将课程内容细化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别。理论类文化知识,如中国神话、中医、中国传统哲学等内容采取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演讲等教学为主的模式;实践类知识如茶艺、饮食、传统建筑等则适合先理论课程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或者借助VR虚拟体验来替代单纯的学习活动,从而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习者更加主动积极地吸收知识。

4.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位与新坐标: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职责与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知易行难。在以往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而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当今的青年学生,在学习兴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且这些不同还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无法真正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造成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类知识学习的兴趣降低,客观上导致了青年学生文化失语的状况。

针对这一现象,在学期开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公布个人的联系方式,并且通过Pollevery等平台匿名征集学生感兴趣的文化主题。教师将这些学生的建议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编订教学大纲、日历的重要参考。同时在课程教学的课前预习环节、课上内容活动的安排、课后的作业的布置、教学评价的方式等方面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课前预习的“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课前预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对课文生词的预习。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寻找自己文化词汇的盲区,查找字典掌握这些英语词汇。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既可以充实自己的词汇量,也可以在课堂Quizlet测验中获得更好的成绩,为小组成绩增加分数。

课前预习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对课程内容的预习,学生通过完成教材中课前预习内容,自测了解自己對该文化主题的不足,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可以利用课前对这部分的预习,提前对课堂中kahoot小组竞赛的环节做出准备,帮助小组成员获得更好的成绩。

(2)课堂活动的“学生为中心”。课堂中每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和讨论文化问题,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采用指定小组但不指定学生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内分工,协商选派自己小组的“代言人”。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不仅锻炼了协作沟通的能力,更可明确了在课堂上的中心意识。

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课程努力增加活动的灵活性、丰富性,以此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例如,在处理课程中的生词,考核学生预习生词的环节中,课程利用quizlet平台上match的游戏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成员自行协商选派代表在屏幕上完成“单词连线消除”活动,并且记录完成时间。活动结束后,用时最短的小组每位成员获得课程平时加分。例如,在检测学生课前对单元文章内容的预习环节上,教师课前在kahoot平台上编辑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智能手机参与知识抢答。这种做法不仅鼓励了学生课前预习,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课上玩手机的难题。

(3)课后作业的“学生为中心”。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鼓励学生采取“自选”的方式完成课后作业。根据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在每节课的课程后,教师都会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少于两个口语话题作为课后作业。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作答,学生需根据所选的话题进行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脱稿回答。学期末,每位学生需完成5次作业即可获得该项平时成绩。这种做法给予了学生一定的灵活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文化兴趣点选择话题开展深入思考与文化对比。

结语

通过上述课程创新改革的实施,我们消除了课堂“低头族”现象,学生课堂参与度有了显著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文化失语现象。本文所陈述的一些改革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与成绩,但这些方式方法也绝不会是永恒的,想要达到“不变”的效果只有通过“持续改变的”教学创新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韩翠萍,郑厚尧.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刘景岫.浅析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翁燕文,徐永军.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

[4]吴文胜.再论跨文化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2).

[5]于艳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失语及其拯救策略[J].教育探索,2010(7).

猜你喜欢
英语教师中国文化
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论小学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出国进修的有效性调查与研究
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英语教师水平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