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和《失乐园》

2021-10-30 06:52杨燕怡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失乐园暗喻夏娃

杨燕怡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失乐园》中撒旦的武器的暗喻,阐释了撒旦性格的不确定性,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失乐园》人物和神寓的指令。

一、弥尔顿的生平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清教徒家庭,16岁时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遍访法、意、瑞等国,在意大利时曾拜访过伽利略。1641年,弥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1649年,革命派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成为政府首脑,弥尔顿出任他的拉丁文秘书。另外,他还担任国会议员和首席出版检察官等要职。1654年,弥尔顿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被捕,倍受迫害。出狱后他離开了政治舞台,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他在双目失明的状况下,口述完成了《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为世界文坛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二、《失乐园》简介

《失乐园》取材于《圣经·创世记》,发表于1667年。《失乐园》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宏伟的战斗场面,同时还歌颂了他同时代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史诗大意是:上帝将叛徒撒旦及其同党驱走后,打算再创造一个世界及在此世界的居住者。他在六天内创造成功了“人”。撒旦失败后住在地狱,一方面集合同党,再谋叛乱,一方面偷进乐园,企图引诱夏娃。夏娃经受不住诱惑,违背上帝禁令,摘果品尝,自己吃后,又将禁果分给亚当。为此上帝处分了亚当和夏娃,并命天使米格尔教训亚当和夏娃,将他们逐出乐园。

这部长诗将人类不幸被逐出乐园的根源归结为意志薄弱,经受不起诱惑,走错了道路。作为一个清教徒,弥尔顿在诗中把上帝描写为一位暴君;把上帝的叛徒撒旦,描写成为一个超人,确实与其他的文学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失乐园》中的暗喻

弥尔顿的暗喻非常难懂。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批评家杰弗里·哈特曼认为,弥尔顿是遥远地从外俯视自己的作品。哈特曼把弥尔顿从外俯视的形象和他众多的其他比喻也置身局外的形象相联系进行思考。他注意到弥尔顿的暗喻这个方面,是突出区别于其他诗歌的暗喻的,是从基本的对比框架中脱颖而出的,这些是观察类的比喻。处在比喻本身之外的人都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向内展望并且解说他眼前的进展的观察人,一个要对发生的事情作出道德评判的观察人。《失乐园》将撒旦的盾比作月亮的比喻,可以是一例。《失乐园》第一章283行:" He scarce had ceas't when the superior Fiend/ Was moving toward the shore;his ponderous shield,/ Ethereal temper,massy,large and round,/ Behind him cast;the broad circumference./ Hung on his shoulders,like the Moon,whose orb/ Through Optic glass the Tuscan artist views. /At ev'ning from the top of Fesole,/ Or in Valdano,to descry new lands,/ Rivers or mountains in her spotty globe. 话音刚落,那大魔王便向岸边走去,/他那天上铸的沉重的盾牌,/坚厚,庞大,厚实,安在背后。/那阔大的圆形物,好像一轮挂在他双肩的明月。/就是那个托斯卡纳的大师,/在落日时分于菲索尔山顶,或瓦达诺山谷,/用望远镜搜寻到的。/有新地和河山,斑纹满布的月轮。" 这个比喻的作用,给我们展现出撒旦的盾的规模,以此来展现撒旦自身的伟岸。他的盾如同月亮一般庞大,像月亮那样,撒旦从外表看起来非常美好,是叛逆的天使,但是近看,就会发现这份美丽开始显露出一些瑕疵。当我们看到撒旦和月亮的不完美时,道德的确定性开始令人迷惑。这里的比喻创造出善与恶之间的两极性。

诗中提到的托斯卡纳的大师,是弥尔顿非常崇拜的17世纪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因对哥白尼的地心说大胆的认可和支持而被终身软禁在菲索尔的家中,遭受严密监视,知识的传递因此被封杀了。1638年,当软禁比较宽松的时候,弥尔顿去拜访过伽利略。伽利略在1637年失明,这与弥尔顿1654年失明的状况相似。这里的比喻不断地想要解脱束缚,摆脱道德上的和理论上的混乱无序。比喻写得美丽动人,有着诗歌上的优雅,这沉重的盾牌是在广阔苍穹的天国之中被锻造出的,是可想见的最完美的物质;月亮,是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分辨出的有斑点,河流,高山的球状物。撒旦世界里纯然的恶和天空中完美的球体相比,传递了一种悲怆的不可否认的美。

高高在上的月亮代表的是哪股力量呢?美国批评家哈特曼认为月亮代表的是神圣的天命的力量,她监视着世上的所有公正与否,提醒了我们天意的冷静和完美,有着神学的寓意。月亮是《失乐园》中反复出现的天意的形象,到底这样的形象有多么完整和美好,弥尔顿通过比喻来激励我们提出疑问。神圣的天意的地位,在月亮这个比喻中表现得更为清晰。

月亮被比作撒旦的盾,弥尔顿准备让我们了解这个充满神寓的月亮所处的暧昧不清的地位,通过望远镜观测这个看起来,却只是看起来完美无缺的月亮的黑点和缺陷,抗拒了我们传统的关于月亮完美无缺的概念。恶与善的组合,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撒旦这个形象的固定看法,让我们从不确定的,不完美的角度审时度势。诗中的场景发生在黄昏,日与夜之间特别的时刻,这些时刻我们的视线仍然可及,但是物体是模糊无法确定的,我们处在绝对的日与绝对的夜之间,光与暗,看起来非常不确定,也为撒旦道德的缺憾和不完美进行了辩解。

很多读者认为弥尔顿是魔鬼,但事实上,诗人把自己看成拒绝跟随魔鬼的神仆,他坚信他掌握着真理并负有为每个人解释的义务。弥尔顿的比喻是要表达基督徒的信念,这种隐蔽的象征性布局阐述了撒旦的自我毁灭,尽管它也描述了撒旦的英雄主义,却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这是最终对撒旦的恶性作出的神圣反击。

参考文献:

Hartman,Geoffrey.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oday. NY:Viking Press,1980.

猜你喜欢
失乐园暗喻夏娃
冰与火
愧疚
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戏剧服装色彩的作用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英语词汇修辞运用之浅谈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刘氏庄园 川西土皇帝的“失乐园”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