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归元法在男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举隅

2021-10-30 02:21黄念文王伊光王成李陈小均张伟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0期

黄念文 王伊光 王成李 陈小均 张伟涛

摘要:“引火归元”法是中医学治病独特的治法之一,运用温药治疗虚阳浮越,肾火妄升等病症,意在引火下行,阳归肾宅,以达阴平阳秘之目的。王伊光教授认为男科疾病多与肾脏相关,肾虚是导致男科诸病的主要病因及病机。在临床辨治中,抓住疾病中肾之阴阳失衡,水火不济之本,而见虚火浮越之标这一病机,采用引火归元法治疗,疗效甚佳。

关键词:引火归元;男科疾病;验案举隅

中图分类号:R69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0-0041-04

“引火归元”又称引离入坎,其中“元”又为“源”“原”,是指命门或肾;“火”亦称“龙雷之火”“相火”“虚火”等[1],为清代医家张景岳提出。中医认为肾者水脏也,真水真火藏于肾中,为水火之宅,阴阳和合之所。若阴阳失衡,龙火上越,不安于本位,肾阳失涵养,真火失其藏位,离出肾水,相火妄动,致使虚火上越。故而,引火归元意在引火下行,阳归肾宅,以达阴平阳秘之目的[2]。

王伊光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泌尿科主任医师,临证数十载,在男科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伊光教授认为男科疾病多与肾脏相关,肾虚是导致男科诸病的主要病因及病机。疾病初期的临床表现可仅为肾阳虚或肾阴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病情的发展,阳虚或阴虚均可累及另一方,导致阴阳两虚。笔者有幸跟于王师左右学习,见其每以引火归元法治疗多种男科疾病,疗效甚佳。故择其验案4例,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1 逆行射精症

患者梁某,男,30岁,2020年8月15日初诊。主诉:主因结婚3年未育。患者结婚3年,一直未避孕,性生活及性欲均正常,射精时间约为12~15 min,勃起功能正常,每次有射精动作及快感,但射精量少。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精液常规,精液量0.2~0.4 mL,均未发现精子。否认睾丸外伤、手术、腮腺炎、睾丸炎、棉籽油食用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查体;第二性征正常,P5 g5,双侧睾丸大小,质地均正常,附睾未触及异常,输精管存在。精液常规:0.4 mL,色透明,未见精子。尿液常规:可见精子存在。经直肠阴囊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性激素6项检查:正常。刻下症见:平素寐差梦多,胸背部及手心出汗,烦躁易怒,偶有头晕耳鸣、健忘,下肢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性交不射精症(逆行射精),中医诊断:少精症,证属肾阴阳两虚,元阳浮越证。治以滋阴补阳,引火归元。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熟地黄30 g,山茱萸20 g,山药20 g,泽泻10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肉桂6 g,制附子3 g,桂枝6 g,怀牛膝15 g,巴戟天10 g,生甘草6 g,酸枣仁10 g,茯神10 g,麦冬10 g,天门冬10 g,煅牡蛎15 g,煅龙骨15 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温服。同时嘱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忌烟酒,多参加室外运动,放松心情。2020年8月29日复诊,患者诉最近射精的精液量较前增多,胸背部及手心出汗,头晕耳鸣等症状明显好转。前方既效,守方再进,宗上方去煅牡蛎,煅龙骨,继续服用1月。患者于2020年9月29日再次复诊时,诉最近射精的精液量较前明显增多,复查精液常规:1.2 mL,色透明,可见少量的精子。

按:患者青年男性,平素劳损过度,损伤肾阴,阴虚而不能维阳,导致元阳浮越,故可见寐差梦多,头晕耳鸣、健忘等症状。肾中之阴阳互根互用,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固护和温煦肌表,故可见胸背部及手心出汗,下肢畏寒。以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金匮肾气丸方药中,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入少量的桂枝、附子、肉桂意在阴中求阳,使阴阳平衡,虚火不升;怀牛膝有填精益阴之功,同时用其苦下,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天门冬、麦冬可增强滋阴之力;煅牡蛎、煅龙骨固表止汗;酸枣仁,茯神育阴安神。诸药配合可有滋阴补阳,引火归元之功。

不射精可分为器质性不射精和功能性不射精。临床上以功能性不射精多见,占不射精的90%[3],主要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器质性不射精少见,见于生殖器畸形、尿道狹窄、射精管梗阻、垂体肿瘤和脊髓病变等。本例患者有性高潮,但精液射入膀胱内,而不是经尿道射出体外,考虑逆行射精。逆行射精是由于膀胱颈功能失常,射精发生时关闭不严而发生的[4]。中医方面,传统中医并无逆行射精的病名,王伊光教授根据本例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特点,将其归为“少精症”范畴论治。认为逆行射精病位虽属于膀胱,但与肾关系极为密切。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肾气衰弱故也,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肾与膀胱相表里,主固摄,藏先天之精,正是肾的固摄作用,精液得以闭藏。但由于患者劳累过度损伤肾阴,阴虚则阳越,阴损及阳,膀胱失于温煦,使肾固摄无权,膀胱闭合不利,精关开阖失度,精液无法出于精窍,逆入膀胱发为本病。故采用滋阴补阳,引火归元法施治,旨在使浮游之气火归藏于肾,肾之阴阳平调,膀胱闭合有利,精关开阖有度,精液可回归常道。

2 顽固性尿频

患者张某,男,34岁,2020年9月2日初诊,主诉:尿频3年余。患者3年前由于工作压力,家庭问题等原因出现尿频,每天排尿10~12次,尿量正常,尿色淡黄色,无尿急、尿痛、腰痛等症状。在百度查询症状相关的疾病后,认为自己患有前列腺炎,在多家医院就诊后,按前列腺炎治疗,服用坦索罗辛及前列倍喜胶囊治疗后,疗效不佳。自觉尿频症状严重,焦虑情绪加重,随后出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夜间难以入眠等症状。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查体;男性第二性征正常,双侧睾丸大小及质地均正常,附睾未触及异常,输精管存在。阴囊外观正常,尿道口无狭窄,未见分泌物。查尿常规:未见异常。前列腺液常规:正常。泌尿系彩超及CT:未见异常。刻下症见:面红如妆,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腰膝酸软,情绪焦虑,自觉下肢畏冷,尤其膝关节畏凉,饮食一般,夜间难以入眠,舌红苔白,脉细。

西医诊断:顽固性尿频,中医诊断:淋证,证属命门火衰,虚阳上浮。治以补肾壮阳,引火归元。以肾气丸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熟地黄30 g,山药20 g,牡丹皮15 g,山茱萸20 g,茯苓15 g,泽泻10 g,附子6 g,仙茅15 g,鹿角胶15 g,巴戟天15 g,柴胡15 g,川楝子9 g,酸棗仁10 g,茯神10 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温服。并辅以心理疏导。2020年9月16日复诊,患者尿频症状有所缓解,每天排尿8~10次,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及入睡困难症状有所缓解。继续予患者服用1月。患者于2020年10月26日再次复诊时,每天排尿5~6次,尿量正常,下肢畏冷,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及腰膝酸软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可以正常入睡。

按:患者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腰为肾之府,则见腰膝酸软,下肢畏凉。阳不守宅,虚越于上,则见面红如妆,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下焦虚冷,膀胱气化失约,则见小便频数。以肾气丸加减治疗,方中附子、桂枝壮命门之火;仙茅、鹿角胶、巴戟天补肾助阳;加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意在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泽泻、茯苓利水渗湿,补方之中诚不可专一于补,必于一泻,若一味补之涩之,则有闭门留寇之忧。患者情抑郁,难以入睡,加入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酸枣仁、茯神育阴安神。诸药配合有补肾壮阳,引火归元之功效。

顽固性尿频是指泌尿和神经系统无器质性疾病,而出现以尿频,尿急为主的一组功能性排尿障碍的临床症候群。目前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5-6]认为可能由于精神紧张如焦虑、悲观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膀胱副尿肌反射亢进引起的。结合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可以排除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等疾病,考虑为顽固性尿频。王伊光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为中医“淋证”范畴论治,病机为命门火衰,虚阳上浮。认为膀胱为六腑,泻而不藏,排尿属于泻,则依赖于膀胱的气化功能。《诸病源候论》中云:“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本例患者肾阳虚衰,致下焦虚冷,膀胱失以温煦,气化失约,则水道不利,发为本病。阳不守宅,虚越于上,可见虚火浮越之证,上热下寒。故采用补肾壮阳,引火归元治法,引虚火下行,肾阳得充,膀胱得以温煦,气化有利,则小便正常。

3 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

患者吴某,男,37岁,2020年9月24日初诊,主诉:阴茎勃起强度不佳1年。2014年结婚,育有一子,因二胎政策开放,准备再生育,近1年来,性生活频率1~2次/周,勃起硬度减退,可以插入阴道但不能持续维持勃起,导致性生活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在女方排卵日当天明显加重。患者平素手淫时硬度正常,能正常射精,晨勃正常。2019年12月在外院行包皮环切术,但症状无明显好转。曾自行口服一些壮阳药物,疗效不佳。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查体:男性第二性征正常,双侧睾丸大小,质地均正常,附睾未触及异常,输精管存在。阴囊外观正常,尿道口无狭窄,未见分泌物。查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未见异常。性激素6项:正常。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患者自发病以来,头晕耳鸣,烘热汗出,腰酸疲乏,口干咽痛,偶有口腔溃疡,饮食可,睡眠一般,舌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女性排卵期并发的男性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诊断:阳痿,证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治以滋阴补肾,引火归元。以左归丸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熟地黄30 g,山药20 g,山茱萸20 g,牛膝10 g,龟板胶6 g,枸杞子12 g,鹿角胶12 g,菟丝子12 g,肉桂6 g,麦冬10 g,天门冬10 g,煅牡蛎15 g,煅龙骨15 g,柴胡15 g,川楝子9 g,郁金12 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温服。并对患者及性伴侣的期望值教育和心理疏导。2020年10月8日复诊,患者勃起功能较前好转,但排卵日时还是有所加重,烘热汗出,腰酸疲乏,口干咽痛等症状有所缓解。继续予患者服用1月,嘱咐患者多参加室外运动,锻炼身体,在女方排卵日放松心情。患者于2020年11月8日再次复诊时,可以在女方排卵时完成性生活,对平常性生活满意度高,烘热汗出,腰酸疲乏,口干咽痛症状明显好转。

按:患者中年男性,急于要子,情绪焦虑,久而化火,内火损耗肾阴,故可见烘热汗出,腰酸疲乏,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肾阴虚之症状,虚火上炎,损耗津液故可见咽干口燥。方药以左归丸加减治疗,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菟丝子、枸杞子、牛膝补肾强腰;鹿角胶偏于补阳,龟板胶偏于滋阴,两胶和力,有阳中求阴之意;加入少量肉桂意在引虚火下行,《汤液本草》云:“肉桂入肾经,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天门冬、麦冬可增强滋阴生津;柴胡、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煅牡蛎、煅龙骨止汗。诸药配合有滋阴补肾,引火归元之效。

勃起功能障碍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的性功能疾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随之升高[7]。勃起功能障碍可分为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和混合性勃起功能障碍。本例患者面临生育需要,情绪紧张,特别是女方排卵日勃起硬度症状明显加重,故考虑还是紧张、焦虑等情绪引起的心理性应激性勃起功能障碍。中医称勃起功能障碍为阳痿,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肝、心、脾四脏密切相关。王伊光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本例患者长时间情绪焦虑紧张,久而化火,损耗肾阴。如《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候》指出:“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萎弱也。”郁火损伤肾阴,阴津亏虚,则阴器肌肉失以濡养发为本病。阴不制阳,虚火上炎,可见阴虚火旺之证。故采用滋阴补肾,引火归元治法,使肾之虚火不升,肾阴得补,阴器得以滋润,则勃起功能正常。

4 继发性早泄

患者李某,男,40岁,已婚,育有1子,2020年11月8日初诊,主诉:射精快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射精快,约1~2 min,勃起功能尚可,性欲降低,性生活每周1~2次。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史。查体;男性第二性征正常,双侧睾丸大小及质地均正常,附睾未触及异常,输精管存在。阴囊外观正常,尿道口无狭窄,未见分泌物。查性激素6项、生化常规:未见异常。刻下症见:手足心热,以夜间较为明显,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偶有头晕目眩,睡眠一般,饮食良好,舌红少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继发性早泄,中医诊断:早泄,证属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治以滋阴补肾,引火归元。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知母10 g,黄柏10 g,熟地黄30 g,山茱萸20 g,山藥20 g,泽泻10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怀牛膝15 g,芡实12 g,桑螵蛸15 g,沙蒺藜10 g,金樱子15 g。共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饭前温服。另处方:盐酸利多卡因凝胶,性交前15 min阴茎头外用。并对患者辅以行为治疗。2020年11月24日复诊,患者射精时间较前延长3~4 min,手足心热,口苦咽干,腰膝酸软,偶有失眠。前方既效,守方再进,宗上方加远志10 g,茯神10 g,酸枣仁15 g,继续服1月。患者于2020年12月24日再次复诊时,射精时间约为8~10 min,夫妻双方满意。

按:患者平素工作忙,劳累过度,损伤肾阴,则临床上可见手足心热,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症状。相火妄动,则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方中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育阴填精;泽泻、牡丹皮、茯苓清降虚火;加用牛膝补肾壮腰,且其性善下行,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芡实、桑螵蛸、沙蒺藜、金樱子益肾固精。

早泄是男性常见的性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影响着生活情趣和伴侣关系,引起家庭夫妻关系不和谐[8]。早泄可分为原发性早泄、继发性早泄、境遇性早泄及早泄样射精功能障碍4种。早泄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表面麻醉剂药物治疗为主[9]。王伊光教授认为本例患者已婚,育有一子,且发病时间不长,考虑为继发性性早泄,辨证属于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患者劳累过度,耗气伤阴,累及肾之真阴,致水亏于下,火失其制,导致相火妄动,扰动精室。《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藏精,密精关开合。”肾藏精,主生殖,司精关开阖,肾之阴阳平衡,则精液藏泄正常,反之则精关开阖失司,精液封藏不固,出现早泄。

5 小结

在男科疾病的诊治过程中,病因病机纷繁复杂。王伊光教授强调中医诊治男科疾病要借助现代临床医学的检查方法,作出明确诊断,根据其病因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功能性病变的男科疾病,可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临床上凡辨证属肾阴阳两虚、元阳浮越;肾阴不足、虚火上泛;肾阳亏虚、上热下寒证者皆可巧妙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邵婧怡,黄雪莲.“引火归原”源流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1):89-91.

[2]张尊祥,石镇东,孙薇娜.引火归原法临床应用集萃[J].河南中医,2013,33(11):1879-1880.

[3]孟祥虎,樊龙昌,王涛,等.不射精症的诊治[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24(12):56-58.

[4]那彦群,叶章群,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4-159.

[5]蒋健.精神神经性尿频的中医治疗方法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8):1920-1922.

[6]陈宇萍.调神健脬汤治疗精神性尿频35例[J].光明中医,2017,32(17):2498-2500.

[7]方海伟,李新德.夜间阴茎勃起测定在勃起功能障碍诊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S1):4-5.

[8]陈国宏,宋竖旗,张亚强.行为-心理疗法治疗早泄的临床试验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10):929-931.

[9]王福,高庆和,韩强,等.《EAU(2015年版)早泄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性科学,2016,25(2):9-11.

(收稿日期: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