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大学生健康行为与肥胖风险的关联

2021-10-31 03:27韩长良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情绪性吃水果奶茶

韩长良,王 勇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2.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大学生若是长时间学习或静坐将会导致身体活动时间减少、面对电脑屏幕时间增加,且因焦虑心理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的安慰食品[1],这些问题均会导致肥胖或超重的风险增加。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2]。现有研究已表明,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存在相关关系,肥胖发生的年龄越早,肥胖的程度就越高,发生慢性疾病的危险就越大[3]。2010年的教育部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肥胖率继续增加,力量素质继续缓慢下降[4]。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人类个体和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5]。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合理营养、科学的体育运动等有利于自身健康的“促进健康行为”[6],当然也包括体力活动不足、暴饮暴食、危险性性行为等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危害健康行为”[7]。本研究主要是分析大学生健康行为与肥胖的相关性,为指导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有效地降低肥胖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星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内高校年龄在19~22岁的73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被调查对象均知情且自愿参加。其中:男生308名(42.08%),女生424名(57.92%);大一学生282名(38.52%),大二学生320名(43.72%),大三学生111名(15.16%),大四学生19名(2.60%);城市学生232名(31.69%),城郊学生58名(7.92%),乡镇学生164名(22.40%),农村学生278名(37.98%)。

1.2 研究方法

在采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8]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表明的情绪性饮食习惯和睡眠特征是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故本研究加入了两项自评条目:心情影响饮食程度[9]与晚睡时间[10]。在调查前已明确告知所有被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目的,问卷内容涉及到了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吸烟、睡眠、运动频率等等。问卷效度检验系数为0.927。

1.3 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研究对象按照体质指数(BMI)和体脂百分比(PBF)来定义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标准。以BMI在24.0~27.9 kg/m2,同时PBF在20.0%~24.9%作为超重标准;以BMI≥28.0 kg/m2,且PBF≥25.0%作为肥胖标准[11]。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5.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在超重和肥胖上的差异采用χ2检验,不同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基本情况

在浙江省内高校被调查的732名大学生中,肥胖和超重人群在性别和年级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调查得到的结论是:男生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大学一、二年级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要高于其他学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表1 描述性分析[n(%)]

2.2 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肥胖及超重检出率比较

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调查结论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与每周吃水果频率、心情影响饮食程度、每周运动频率呈极显著相关(P值均<0.01);与喝碳酸饮料、喝奶茶饮料、吸烟、晚睡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

表2 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比较[n(%)]

2.3 大学生体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以体重分类为因变量,喝奶茶饮料、每周吃水果的频率、心情影响饮食程度、过去一周的运动频率为应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过去一周的运动频率、心情影响饮食程度、每周吃水果的频率均与肥胖有极显著相关(P<0.01);过去一周从不运动的大学生肥胖发生率是每周运动6次及以上大学生的2.95倍(P<0.01);每周几乎不吃水果的大学生肥胖发生率是每周吃6次及以上水果的2.78倍(P<0.01);经常喝奶茶饮料的大学生肥胖发生率是从不喝奶茶大学生的1.15倍(P<0.05)。

表3 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内高校大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8.71%,不同性别、不同学段的大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高于女生。许浩等人[12]的研究已表明:女性成年后脂肪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瘦体重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脂肪增长的速度高于瘦体重成分减退的速度,因此成年后女性的BMI指数上升得比男性快,成年女性的BMI多高于同龄男生。但本研究所选样本是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尚未体现出男女脂肪增长速度的差异,此外因女生更易受到“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观的影响,故其有更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意图和行为。大一、大二年级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高于其他学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大四年级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大学后期学生面临实习、就业,要求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有关,由此强化了其对体重的控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喝奶茶、每周吃水果次数过少、每周运动频率过低均使肥胖和超重风险增大。何令[13]等人的研究发现,疫情期间非常想喝奶茶、吃炸鸡、吃火锅的居民数量显著高于疫情前,居民的情绪性进食情况与食用高油、高盐、高糖食物(r=0.19,P<0.01)以及食用零食(r=0.25,P<0.001)的频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居民在发生情绪性进食时更偏向于选择高热量食物。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经常喝奶茶及有情绪性进食习惯的大学生的肥胖检出率较高。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水果和非淀粉类蔬菜摄入量与体质量超标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多吃水果蔬菜有益于阻止长期体质量增加[14]。本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吃水果的频率在3~5次及以上与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呈负相关,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肥胖的身心理论认为,当人的情绪性压力过大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进食行为来缓解压力[15]。本研究结果显示,因情绪导致增加饭量或者减少饭量均会导致肥胖和超重风险增大,因心情会导致饭量增加的大学生肥胖发生率是不会因心情影响饮食大学生的2.42倍(P<0.01)。科学的体育锻炼是降低负性情绪的重要途径[16]。运动锻炼可增加能量消耗,促使能量负平衡来降脂减肥。本研究显示,随着运动频率的增高,大学生的肥胖和超重风险将会降低。

4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论证了浙江省大学生健康行为与肥胖风险的关联性,探讨了不同年级、性别、居住地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类别差异,分述了不同健康行为中各类行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采用回归分析校验大学生体重与健康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研究结论是:浙江省大学生肥胖和超重人群在性别和年级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群体发胖率远高于女生,低年级发胖率高于高年级;肥胖发生与吃水果频次、心情、饮食程度、运动强度呈正相关,与喝碳酸饮料、喝奶茶、吸烟等不健康行为呈负相关;经回归分析校验,过去一周不运动、经常喝奶茶、不吃水果等不健康行为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稳固与长治久安。基于此,高校和家庭应重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健康意识培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养成,不断从合理膳食、科学健身等方式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免疫能力,增进机体活动能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控制和预防肥胖,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情绪性吃水果奶茶
小编与奶茶的日常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爱吃水果的牛》
吃水果,不许吐子儿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地下奶茶店
同样是奶茶
王士禛《题秦淮水榭》的语言性评析
今天,你吃水果了吗
奶茶香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