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新时代西宁城市发展强大合力

2021-10-31 02:56辛雅洁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西宁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在古代,西宁是“丝绸之路”中外通商的必经之地,而今,西宁市是沿接内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是高原第一大城市。中国共产党自1925年在西宁开展工作,于1949年9月成立中共西宁市委,可以说党的事业在西宁经历了从无到有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西宁也在党中央及青海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在各民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开展了革命建设工作,领导各族人民求解放谋发展。西宁顺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加快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的功能和定义也发生了改变,作为高原第一大城市必须要扛起时代重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党的嘱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建立一座幸福、安全、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党的领导;城市;经济发展

一、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也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宣言书”,面向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有了显著变化,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城市发展正在从追求“城美”的初级阶段转向注重“业强”的深度阶段。新时代,城市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壮大,保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行,确保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动指南。西宁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口稀少、环境恶劣、城市发展落后的高原小城发展成为环境优美、高楼林立的高原明珠。迈向新时代,西宁紧跟国家发展大势,坚持党的领导,重构西宁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承载骨架和发展空间,提出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城市发展目标。

二、新时代西宁城市发展的成就

(一)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加快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全市经济稳步向前,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从产业结构来看,西宁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充分发挥在青海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开始转变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状态。新时代,西宁市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能源电芯核心生产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锂电池产能也达到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打造出美食、自驾、乡村旅游等多种特色项目,带动人员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二)城市人口保持发展活力

人口作为劳动力也作为消费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等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变化、增长、分布对人口要素的变化又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说人口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2017年至2019年,西宁市常住人口逐年上升,2019年西宁市常住人口238.71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青海省域范围内西宁市人口数量最多,并且是唯一一个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的地区,可以发现西宁市迁入人口省内人口占比高,说明西宁凭借其资源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人口流入,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生产力和消费力。

(三)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西宁市通过旅游宣传、项目引进等方式极大提高了西宁知名度,并且连续获得“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西宁的美誉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吸引大批企业来西宁投资,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旅游观光,为西宁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同时,西宁市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求得经济高质量发展,致力把西宁打造成开放型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推动其人才、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对外交流,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扩大“朋友圈”。

(四)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扩容

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实施,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让西宁市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和教育工作力量,打造城市精神文化项目,西宁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居民在衣、食、住、行、教、娱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以数字化、精细化的理念提升城市治理现代水平,积极打造“无废城市”“智慧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并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抓手,鼓励人人参与城市共建工作,借助各种宣传途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党的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三、新时代西宁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政治保证

加强党的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思想引领,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开展工作。搞好班子隊伍建设,改进干部工作作风,促进城市发展,将党的理论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管理举措,坚持按照党中央、省委的要求,谋划推进西宁城市发展。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积极投身“五个示范省”建设,为全面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同时,旗帜鲜明地加强党对城市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城市基层党建激发基层活力,引领城市治理建设,推行区域化党建、党建核心区等工作机制,实现“夏都城市党建联盟”形成以党建工作引领和保障城市发展,城区内各类党组织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事业共创、群众共惠的工作局面,不断激发城市活力,提升西宁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西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合理布局城市发展规划,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入脑入心入行,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近年来,西宁推进了一大批重点民生项目落地,如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西宁城市馆、体育馆等项目,满足了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市民中心的建成让人民享受到一站式的公共服务,让人民生活更便捷。15分钟幸福生活圈、“医联体”、爱老食堂、普惠性幼儿园让人民生活更贴心、更具安全感、更加充实,2020年西宁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西宁的生动实践。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西宁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认识“生态似水,发展如舟”,坚持生态优先,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航向,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样本城市。全面实施“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建设行动,筑牢绿色屏障。通过绿色人文建设行动,推出《绿水青山,幸福西宁》等文明文化项目,使生态文明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中。因地制宜积极打造绿色产业,引入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加快西宁经济发展加速换挡升级,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宁生根开花结果。在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如今“西宁蓝”成为城市的标配,“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生态画卷展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青藏高原绿色之城。

(四)坚持规划先行,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

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因地制宜,积极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定好方向标。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如“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针对兰西城市群,谋划制定了详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案,计划构建“大西宁”发展格局,把西宁建设成为青海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发挥西宁在区域内的“极核”作用,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高层次平台。

四、新时代西宁城市发展展望

(一)夯实党对城市工作全面领导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面向新时代,城市发展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始终要把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放在首位。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城市发展为人民,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强化公共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二是以党建引领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是党在城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战略部署,是服务城市群众的“定盘星”,必须以增加人民福祉为目标,通过街道、社区党组织不断推进街道、单位、社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尤其是扩大一些新兴领域党建覆盖面,消除城市基层党建“空白点”。

三是强化城市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可采用分层次、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根据职能分工,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作创造性与开拓性。积极引进人才优化队伍结构,选派优秀干部挂职锻炼,为城市建设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二)抢抓党和国家发展机遇,提升城市内在动力

西宁市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等国家发展规划,抢抓城市建设机遇,提高聚集吸纳能力,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彰显城市特色。

以要素集聚为手段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产业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聚集,作为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经济、科技、人才等要素的聚集作用。对于中心城市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实现从要素数量聚集向质量聚集转变。另一方面要实施有效政策,促进各要素向周围地区扩散,加快各要素的双向流动,引导资源向周围地区集聚,加强资源共享、产业转移、政策协同,实现产业发展功能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以“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壮大产业规模。生态经济方面,西宁市要继续发挥高原生态优势,推动生态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循环经济方面,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继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数字经济方面,要加大对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的升级。飞地经济方面,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方式,盘活区域内地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规划。

(三)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西宁市是“一带一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

建立城市定期的沟通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建立交流机制共同研究区域合作的重大事项,打通各级政府间合作的壁垒,打造多形式、多主体参与的合作平台,为地区间合作交流提供机制保障。

完善城市资源要素联动机制,要努力开放西宁市与周边城市间的行政边界,努力统筹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人才交流、交通等方面的合作方案,促进城市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中心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

构建城市产业协作平台,西宁市可以以平台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举办招商活动吸引各地企业投资合作,形成跨区域合作的各类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李成林.“黨是领导一切的”的历史轨迹与实践逻辑[J].探求,2021,02.

[2]程必定.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1,01.

[3]“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什么必须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原则[J].党建研究,2020,12.

[4]本刊评论员.党的领导与中国城市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J].中国城市经济,2001,07.

[5]童中贤.努力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领导工作水平[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

(作者简介:辛雅洁,中共西宁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城市经济发展
科技看百年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朱景文: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张荣臣:党的领导是最根本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