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满足人民生态需要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调整优化研究

2021-10-31 02:57刘峥延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经济带城镇化绿色

刘峥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财委第七次会议上指出,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生态环境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宜居环境也是人民群眾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某种程度上而言,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影响城镇化布局的“关键变量”,是未来一段时期制定完善城镇化政策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一、从生态安全角度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仍存在挤占生态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等问题。

(一)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造成巨大资源环境消耗

随着新冠疫情逐渐受到控制,我国经济的加快复苏,同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人均生活用能不断提升,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提高,能耗强度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快速提升,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生活用能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我国对居民用能以保障为主,并没有设置限制和约束,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已经从2005年的211千克标准煤上升到2018年的434千克标准煤,涨幅达到106%。

与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能耗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是英国的2.37倍、德国的1.94倍、日本的1.86倍、法国的1.72倍、美国的1.31倍。

尽管在节水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国仍面临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亩均水资源量也仅为世界的1/2。通过计算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发现,按照联合国水资源划分标准,在有数据统计的295个地级城市中,不缺水的城市仅为56个,占18.98%,轻度缺水的有32个,占10.85%,中度缺水的有61个,占20.68%,重度缺水的51个,占17.29%,极度缺水的95个,占32.2%,总体缺水比例达到81.02%。此外,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4%,每年华北地区超采55亿立方米左右,其中京津冀地区超采34.7亿立方米。

(二)城市规模和用地规模扩张速度过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摊大饼”式的发展在很多城市已经成为常态。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幅度达到78.52%,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45.9%的增长幅度;而2010—2019年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幅度达到50.56%,高于城镇人口26.67%的增长幅度,虽然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建成区面积增幅与城镇人口增幅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用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供应情况来看,近年来呈现逐渐趋紧的形势,2000—2010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7644.7平方公里,增幅为79.79%;2010—2019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幅下降为46.66%。

(三)城乡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欠账较大

“三生”空间设置不合理、城市生态空间保护不力、土地性质发生过快以及随意的变动导致原有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等生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多,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变得不完整、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造成水环境污染和水体生态功能退化,城市黑臭水体问题突出,高排放产业和城市交通的集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垃圾围城”、医废、危废等突出问题加剧城市土壤污染的风险。

同时,值得警惕的是,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现象明显,城乡结合部、乡镇、村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造成这些地区污染形势加剧,我国乡(镇)、村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

二、生态安全需要对城镇化战略调整优化的影响趋势分析

(一)我国城镇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分析

从水资源承载来看,武汉(469立方米/人)、乌鲁木齐(463立方米/人)、厦门(417立方米/人)、西安(261立方米/人)、上海(234立方米/人)、北京(218立方米/人)、太原(142立方米/人)、石家庄(137立方米/人)、天津(125立方米/人)、银川(106立方米/人)、兰州(76立方米/人)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为极度缺水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成为未来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极度缺水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河南、宁夏、山东等地区。

从2019年地级以上城市(包括自治州、盟等)PM2.5浓度分析来看,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6μg/m3,达到一级空气质量标准(即PM2.5年均浓度小于15μg/m3)的仅有林芝市、阿里地区、阿勒泰地区、锡林郭勒盟、山南市、玉树州、塔城地区、日喀则市、昌都市、甘孜州、丽江市、拉萨市、迪庆州、海西州等14个城市,达到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即PM2.5年均浓度15—35μg/m3)的有156个,占总数的46.6%,不达标的城市达到165个,占总数的49.3%。从超标城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京津冀、汾渭平原、山东、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苏西部、湖北中部、新疆西部等区域,“雄鸡”版图的“心脏”位置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来看,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优和良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白山地区;一般的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中西部和内蒙古中部;较差和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西部、西藏西部和新疆大部。总体来看,胡焕庸线以东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区域,南方生态环境质量好于北方。

猜你喜欢
经济带城镇化绿色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追踪绿色的秘密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