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创新改革

2021-10-31 13:10夏松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课程思政互联网+

夏松

摘  要:“互联网+”教育发展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创造诸多机遇。高校应紧抓时代机遇,加强面向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改革与创新探索,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解决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问题,提升高校多方面课程思政教育水平,以“互联网+”教育体系为核心,建立新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机制[1],切实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方面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3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提升了高校综合思政教育水平。然而,“互联网+”时代发展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充分运用自身教育优势,围绕“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教育多方面优势,为未来更好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一、“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面临问题及教学痛点

(一)课程思政教育辅助功能缺失

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水平,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发展目标难以充分契合的问题。但由于部分高校长期严守传统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未能有效做好“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使课程思政教育与部分基础学科之间产生教育失衡,难以充分提高课程思政实际教育质量,导致课程思政教育不具备教学引导能力,促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失去实际意义。另外,部分高校一味追求课程思政教育成绩,将应试教育理论强加于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降低课程思政的教育影响力,让课程思政及基础学科之间难以形成良好教育互动,斩断基础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使课程思政教育无法紧跟高校教育改革步伐进行科学教育布局,最终导致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一纸空谈。

(二)课程思政教育时效性不足

课程思政教育发展之所以得到全面普及,与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有着必然联系。因此,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时效性,对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上加以改变,并未从教育思想上进行变革,使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形式化发展趋势,未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主导优势,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基于“互联网+”时代教育要求,做好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特征,在课程思政教育内部融入更丰富的教育元素,不断在教育探索与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育能力,弥补“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不足,以创新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积极条件。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必要性

(一)推动“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开展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发展与时俱进,是“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不同于单一概念上信息时代教育改革,“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为教育工作推进开辟多条不同道路,高校及教师应基于当前教育需求,科学地做好教育选择,既要维持课程思政及基础学科课程教学之间教育平衡,也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结构及方法的优化,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发展优势开展系统化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满足高等人才教育培养需求。此外,“互联网+”教育发展为教师更好进行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培养教师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教学精神,有效为学生树立积极学习榜样,使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实现充分多轨并行,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有效性。

(二)完善“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教育发展体系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应围绕加强思政教育渗透、提高思政教育影响力及推进思政教育多元化融合发展等内容开展教育布局。利用“互联网+”教育平臺,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突出课程思政教育主导性教学优势的科学方式。因此,“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教育发展,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教育需求及教育现状等多方面内容做好合理规划,尽可能解决“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基础问题。确保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能在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方面起到积极推进作用,改变原有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格局,充分打造“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可持续开展。以此,要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提升“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基本质量。

三、基于“互联网+”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路径及策略

(一)建立“互联网+”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教育发展体系

建立双向融合教育发展体系,将以“互联网+”教育发展为载体,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突破传统信息化教育模式限制,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联动。为此,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首先,高校应围绕“互联网+”教育发展建立独立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数据模拟分析,并结合数据建模解析学生思政学习问题,进一步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教学参考,使课程思政教育能基于数据资源的有效运用丰富其教育功能。在此过程中,高校不仅可以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整合,同时,也可以运用大数据搭建教学互动平台,帮助思政教师、辅导员及专业学科教育开展教学互助,从更高维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布局。其次,高校应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基础学科之间教育壁垒,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科及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多方互通。其中,思政教师可以利用与专业学科教师的有效互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实践,并参与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为专业学科教师提供部分教学建议。并通过教学监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在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中分析学生学习问题,基于心理学、行为学及人文科学的充分结合,科学实施双管齐下教学策略,提升专业学科及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使课程思政教育成为连通各个学科的教育桥梁。最后,高校需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了解各个学生学习特点,帮助教师从课程思政视角开展后续阶段教育规划。其中,教师应运用互联网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交流,分析学生面临的学习难题,运用思政教育核心理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运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运用教师教学沟通与学生学习沟通,实现“互联网+”与课程思政全面发展,切实发挥“互联网+”与课程思政多方面教育优势,强化教师各个方面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二)加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网络舆论引导

随着移动网络体系的逐步构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途径愈发丰富,对网络不良信息抵御能力逐渐下降,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工作日渐式微,教育影响力有所下降,难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实际作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则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课程思政教育的普及为重塑大学生思想健康及思想安全防线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够解决思政教育影响力不足的实际问题,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高校需充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有效组织科学思政教育工作,保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先进性与前瞻性。坚守网络舆论阵地,加强网络舆论战的思想政治宣传,则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稳步开展的又一方式。因此,高校应基于“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特点及社会形态,做好对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科学布局,切实推进良好网络舆论环境的塑造,运用网络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为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多方面教育支持。例如,高校可以在部分大学生使用频次较高的网络媒体平台或社交平台注册账号,定期与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互动,并联合网络媒体平台与社交平台做好学生网络舆论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实际思想动态,了解学生面临政治思想困惑,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及网络媒体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及思政教育互动为后续阶段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通过网络舆论教育引导,高校不仅能充分解决部分课程思政教育难题,同时,亦可运用网络娱乐教育渗透,为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价值观。以此,可以帮助教师开拓“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教育新局面。

(三)强化“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基于教育改革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教育支持,有益于更好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然而,单方面推动教育改革无法全面实现对教师多方面教学水平的强化,必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需求,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保证“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形成良性教育发展循环。因此,高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教育布局。一是高校需要定期针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进行评价,全面做好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分析,了解教师存在的课程思政教育痛点,并在教育实践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教育支持。针对教师的教育评价不应以学生考核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要结合学生思维认识、思想认知及思想觉悟等多个方面转变教育评价标准,使针对教师的教育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教师实际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二是高校应聘请专家团队做好对教师远程网络课程思政教育指导,促使专家团队能基于线上教育参与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帮助教师解决部分课程思政教育问题,提升教师对多种教学技巧及教学方法的掌握能力,使教师具备良好课程思政教育专业素质,为后续阶段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奠定良好根基。

(四)提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

课程思政教育推广的初期阶段,部分高校忽视对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促使课程思政教育仍然采用盲目推进教学实践的教育策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无法更好地参与部分基础学科学习实践,使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未能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反而对部分专业学科及基础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2]。“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对大学生实践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提升,改变以往单方面依赖教师课程教学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将学生与教师教育、学习身份进行转换,强化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方面的主导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思政学习自信心,使其能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学习环境。其中,高校与教师应从构建学生自主化思政学习平台及加强对教学环境的营造两个方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教师要进一步基于构建良好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及建立自主化学习纠错机制推进教育工作,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化学习探索空间,降低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压迫感,充分运用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学习荣誉感与使命感,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课程思政学习魅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课程思政学习兴趣,为后续阶段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稳步开展夯实基础。高校方面,应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线上课程思政教育互动学习模式,充分将各个基础学科教学知识与课程思政知识内容进行一体化整合,使课程思政真正意义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以便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化学习探索积累课程思政学习经验,提升大学生实际思政学习水平。

(五)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思政,需要结合当代思政教育需求做好教育布局,科学选择教育内容,合理调整教学方向,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应从教育内容上进行进一步优化,针对教育发展趋势及社会发展基本形态,改变传统故步自封式的教育模式,将具有教育先进性的内容纳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对此,高校需要从以下两个进行教育改革调整。一是将“互联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运用电子教材替代纸质教材,提升教材运用的实际灵活性,在不影响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以电子教材为载体嵌入部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二是高校应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事实与案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思政知识,提升学生实际思政学习能力。譬如,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将部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运用及安全事件作为教学引导,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技术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网络犯罪及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通过塑造良好个人品质及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实现将思政教育树德育人基本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的目标。一方面,使学生能有效学习计算机安全技术应用,另一方面,亦可运用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及个人品质,促使课程思政教育能切实发挥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此外,“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优化,需要注重运用互联网平台做好教育内容定期更迭,避免长期引用单一案例促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匮乏等问题,要围绕构建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中心思想,逐级递进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使“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教育能充分在教育内容上推陈出新,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开展系统化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弥补“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不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应基于时代发展,加强教育探索与教育实践,切实解决“互联网+”与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教育联动难题,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弥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缺失,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输出能力,使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能充分与时代发展进行接轨,为未来阶段更好推进高质量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5-87.

[2]唐偉元.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1-22.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课程思政互联网+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