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

2021-11-01 04:10张婷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

摘要:物化理论贯穿于卢卡奇所著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卢卡奇从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和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中获得理论支撑,糅和二者的思想创造物化理论。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物化”已经从生产关系领域进入到生产过程当中,甚至进入到意识形态领域,所以,卢卡奇深入具体地认识到,只有恢复总体性辩证法才能不断突破物化现象,从生活的现实性出发,构建真正的社会关系和自我意识,组建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的意识,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关键词:卢卡奇;物化;商品拜物教;阶级意识

格奥尔格·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他所有思想的出发点,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探讨了人的物化意识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丧失了主体性等问题。他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来突破物化现象,试图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

一、物化理论的思想来源

卢卡奇从韦伯的合理化批判思想和马克思成熟时期的商品拜物教批判思想中获得理论支撑,他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糅合并形成了创造性的物化理论。

(一)合理化批判思想

卢卡奇写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时受到韦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在这本书中明确的提出了合理化批判精神,可以说韦伯的整体理论的核心就是合理化思想;另一方面是韦伯关于政治学的著作,韦伯对于当代官僚政治的批判,或者说是韦伯对于合理化原则如何占有现代政治领域的一种认识。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描述了新教中加尔文宗的理性化程度和理性化过程。韦伯意识到,资本主义是追求一种理性的欲望,它会依据资本本身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精神和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真正区别在于在前资本主义中,长期运转的企业对于资本的理性使用,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支配力量状态。“前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状态,即长期运转的企业对于资本的理性使用,以及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形式,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支配性力量。”1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劳动组织的理性化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支配性力量。这种不断的理性化在可计算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不断合理化。卢卡奇看到了合理化对人的个性的压迫,他指出,以可计算性为基础的合理化原則逐渐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并随着商品形式成为整个社会的支配形式,合理化原则也日益成为政治领域的运行原则,一切都以可计算性为基础的合理化为目的。由此,卢卡奇开始思考,为什么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人们的普遍命运。

(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思想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思考背景来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露的商品拜物教。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说到,“商品拜物教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有问题。”2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直接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在商品的生产、交换过程中,人们越发的追求金钱利益,人们对物越发的盲目崇拜,所以人的社会关系逐渐被物的运动关系所笼罩,人与物的客体关系被转换,而商品不断地发挥出控制和支配生产者的力量。“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和价值,不是取决于自我的特殊性和能力,而是取决于她最终究竟能占多少财富和金钱,金钱支配着人的活动目的,物成为评价人的尺度,人格的特性不是由人来体现,而是由货币来决定。”3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图是本质相同的,他们都认为人的社会关系被物所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物化。

二、物化理论的表现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清晰地界定了物化的内涵。当人的劳动成果转变为与之对立的事物,这些由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东西开始变成支配和控制人的力量,这就是卢卡奇所指出的物化,“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并由此产生了物化现象,当由人所生产创造的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开始占据支配地位,并逐渐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现象。同时在卢卡奇看来,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人的劳动被客体化,劳动者及其劳动力变成商品市场的一部分。

卢卡奇意识到物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首先在经济领域能够明显认识到物化现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结构导致了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是可计算的,人们在这种可计算的生产结构中丧失了主体性原则,生产的机械化把劳动者变成一种孤立的原子,“他们不再直接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那么在资本家眼中,要想获得最大利益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即极大的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这也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要更加数字化和精确化。卢卡奇指出,这种可计算的合理化生产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前进,但是商品关系已经转变为“非人化”,进行生产的劳动者不能拥有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失去了支配商品的权利,人的本质已经渐渐消失,人的功能已经变成了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卢卡奇认为在经济生产中的可计算性的结果必然会指向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创造了一种同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在结构上适合于它的结构的法律、一种相应的国家等,为了维持资产阶级的固有统治,为了满足资产阶级想要获得更大利益的需求,就会产生各种“合理”的法律法规来满足合理化的生产要求,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更加合理化。政治领域中的物化使社会各个阶级都受到了强有力的控制,法律体系被合理化、计算性所充斥。法律和管理活动成为一架自动运转的机器,而人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变成可以计算和替换的数字,被要求按照固定的程序来运作。最终导致政治领域中的物化现象同经济领域中的现象一样变得合理。

通过观察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物化现象,卢卡奇认为物化现象已经普遍化,物化已经成为所有人的普遍命运,物化意识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当中,并且被物化意识裹挟的人会丧失对物化现象的批判。物化意识反映到社会意识之中,将会体现在劳动者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劳动者自由自觉地认同物化现象,忽略了商品经济的客观性,沉溺在物的世界里,逐渐丧失了阶级斗争的意识。无产阶级作为劳动者,被资本家操控,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开始为资产阶级服务并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工具。所以,卢卡奇指出,要从人的主体性和生活的现实性出发,构建人的自我意识,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物化理论的突破

卢卡奇从当下的现实出发,认为规定着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是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商品的形式成为主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的决定性形式。而这就是,卢卡奇认为可计算性的合理化的商品形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使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开始物化。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卢卡奇想要诉诸实现的是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来突破社会中的物化结构,以此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最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一)总体性辩证法

总体性辩证法是突破卢卡奇所批判的物化现象的直接方法。卢卡奇意识到,首先要通过主客体统一的辯证法来建立总体性原则,此在个人、社会和历史当中建立联系,由此来突破物化。总体性辩证法是要通过全面的、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要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发展,要有全局、整体的观念来认识社会,把历史当做是包含整体的辩证的过程。

当物化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人的普遍的命运时,卢卡奇提出要重视人的存在的总体性,人不是片面、抽象、孤立存在于社会当中的,人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统一的存在。随着物化意识不断发展时,它就会裹挟着人们失去批判思维,使人自觉地成为客体的附庸,变成数字化、原子化的存在,那么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的丧失。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时,我们才会实现对物化意识的“扬弃”,“只有具备了总体性的辩证方法,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消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即商品拜物教的束缚,进而实现主体与客体、自在与自为的统一”。6

(二)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

物化意识的普遍发展势必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打破物化意识对人们的控制是第一位的。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提出了阶级意识这一概念,他认为阶级意识对无产阶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了解了什么是物化,什么是物化现象,那么人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物化现象,让所有人摆脱物化的裹挟。无产阶级在具备了总体性辩证法并形成了整体、自觉地意识时,无产阶级才能摆脱商品拜物教的束缚,消除物化。那么阶级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呢?它不是某一阶级中个别成员的心理和意识,而是整个阶级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特殊地位的认识,代表着主客体相统一的自觉意识,无产阶级可以说是它的载体,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体现出它的辩证统一。总而言之, 阶级意识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某一方面的意识,而是整体和实践意义上的意识,仅凭借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整体上认识的。

一个阶级的意识只有具备了现实性之后,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意识,而如果想要真正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将意识与革命相联系,将直观的自我意识上升为从整体出发的阶级意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为什么无产阶级才能完成革命的任务?原因在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放眼于短期的利益,只会顾及到少数人的利益,弃其他阶级的利益不顾,欺骗其他阶级,通过极少数的人控制整个社会,但是资产阶级的人们并不会承认他们真实的状态,这就会出现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他将自身利益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不会被限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里,不会因为历史的发展而受其驱使,而是本身就可以成为推动力量的主体,从而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自身认清了社会的真实面目,与资本主义进行顽强的斗争,才能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这是进行革命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

[2]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马奇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J].哲学动态,1999(08):20-24.

[5]刘森林.物化与现实: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5(01):102-112.

[6]姜华.物化的遮蔽:韦伯的合理化原则——青年卢卡奇对韦伯合理化思想的分析与批判[J].学术交流,2017(07):18-24.

作者简介:张婷(1995-),女,汉族,,甘肃武威,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卢卡奇物化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论瓦尔特·本雅明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唯物辩证法本质和核心的两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