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漫”地教数学
——“漫”是有生命的课堂

2021-11-02 10:13孙贵合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列式面包苹果

文|孙贵合

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呢?在这方面全国许多优秀教师都作了很好的示范。

案例一:特级教师吴正宪《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要把4 个苹果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个?怎样列式呢?

生:每人分2 个。列式:4÷2=2。

师:同学们,要把2 个苹果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个?怎样列式呢?

生:每人分1 个。列式:2÷2=1。

师:同学们,要把1 个苹果平均分给2 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个?你怎样表示呢?

(学生展示各自的表示方法。其中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半个苹果。吴老师让每一位学生充分讲解自己表示方法的含义。板书:)

师:同学们,老师明白你们的表达,你们能明白老师的这种表达吗?

生:明白。

师:那老师把你们写在黑板上的表达方式先擦去行吗?

(其他学生都同意,画半个苹果的学生不同意)

生:我不同意,我还是喜欢我写的。

师:好,那我就还把你的保留在黑板上,看看一会儿你是否能够喜欢上我们的表达方式。

(在后面的练习中随着数字的变大,那个学生画起来越来越难了)

生:老师,我也喜欢你们的那个分数了。

师:其实你的表达方式也很好,但好像数字变大了就不太好用了,对吧?

生: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吴正宪老师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当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示出后,吴老师期待地看着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解释自己作品的含义。其后又问学生“可以擦掉你的作品吗?”当学生不同意时,吴老师依然尊重学生的选择。整节课的板书,因为那“半个苹果”的存在,虽然“很不美观”,但这“半个苹果”却成就了本节课的“完美”。课后吴老师在与教师交流中,意味深长地说:“老师们,我们是在育人,而不只是在教书。”同样的情境在吴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写字够不到,吴老师会把学生抱起来;“同学们和你们商量个事”……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怦然心动。这也使我们深刻感受到那句最朴素,但却指向教育真谛的话:“所谓好的教育,就是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这里的“每个”不只包含优秀的学生,还有那些“慢一点”的学生。也只有从心底把学生“放在心上”,才会出现这么多细节,正是每一个细节的出现,才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尊重、不断成长。

案例二:综合实践《元、角、分》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元、角、分》之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师把教材上的一道练习题展示在大屏幕上,还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

师:同学们,小明拿着4 元钱去超市了,他可以买什么呢?

(全体学生举手)

生1:老师,他可以买果汁。

师:对,他可以买果汁,还可以买什么呢?

(又有很多学生把手举了起来)

生2:老师,他还可以买矿泉水。

师:对,还可以买矿泉水。还可以买什么呢?

(又有很多学生把手举了起来,但又慢慢地都放下了,这时教师依然很有耐心)

师:还可以买什么呢?

(教师用期待的眼神扫过每一名学生,但依然没有学生举手。这时教师开始施展“套路”了,教师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走到屏幕前,用手指着饼干和面包,接着问)

师:还可以买什么呢?

(但非常遗憾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套路不太熟悉,依然没有学生举手。这时教师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急躁,指着一位学生说)

师:你来说一说,还能买饼干。

生3:(用反问的语气)老师,还能买饼干?

师:(加重了语气)对,还能买饼干,生4 你来说一说还能买面包。

生4:(用反问的语气)老师,还能买面包?

师:对,还能买面包。

……

(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把所有能买的情况都说完了)

课下与这位教师一起交流时,他说:“孙老师,这些能买的情况,为什么学生就不说了呢?”我说:“因为——钱花完了。”在本课的内容设计上,我们不要求学生计算买完一件物品还剩多少元,也不要求计算买东西还差多少元。只要求学生能够用数据来分辨哪些物品的价格比4 元多、哪些物品的价格比4 元少就可以了。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生1 和生2 已经买了一瓶果汁和一瓶矿泉水了,再买什么售货员都不卖了,我想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思考:数学真奇妙,没钱了依然能买。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虽然努力在“专业地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智慧地读懂课堂”,但还是出现了问题。第一,不知道学生为什么不说了,也就是没有能够“用心地读懂学生”;第二,教师虽然用指令性的要求把所有情况说完整了,但就是没有“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同学们已经买了几种,那老师也想买一种,你们看可不可以,老师想买面包。”“不可以,因为前两种已经把钱花完了。”第三,没有“专业地读懂教材”。有些版本的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果是我教学这一部分内容,依然会用刚才的情境,“同学们,小明拿着4 元钱去超市,他可能买什么呢?”由“可以”改成“可能”,是不是所有的情况就都能出现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学生理解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考虑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举手问题。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低年级是会不会的都举手;中高年级是会的才举手;等上了高中、大学,是会都不举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每一个问题,在教师的心目中都已经有了一个答案,而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猜教师心中的答案,猜对了,你就得到表扬;猜错了,那你得到的就可能是批评。慢慢地学生也发现了这个规律,于是便不再表达自己的意见了。不论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是在文章里面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培养出来的吗?我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而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挖掘,让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创造力和展示自己的欲望。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在这样“心心相印”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才能超越知识、超越能力,走向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闪烁人性的光芒,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生命的色彩。

猜你喜欢
列式面包苹果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每筐多装多少
收获苹果
拿苹果
“好吃”的面包灯
会说话的苹果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