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整体构建 促学习发生
——以《认识钟表》教学重构为例

2021-11-02 10:13金海跃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钟面时针分针

文|金海跃

一、常态:习惯走的“套路”

一次教研时聆听了某教师执教的随堂课《认识时间》(一年级)。教学现场的三个环节,引发了我的关注。

片断一: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汇报,板书、梳理:有数、有分针、有时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粗又短。

片断二:认识整时

课件出示8 时钟面。

师:你知道钟面上现在的时间吗?

生:8 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

师:你说得真清楚,谁来说说其他三个钟面?

……

师:像这样的8 时、3 时、6时,我们叫做整时。仔细观察这三个整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指向有什么特点?

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片断三:拨拨整时

师:你能用你的学具拨一个9时吗?想想你是怎么拨的?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9,就是9 时。

教师示范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人说整时,另一人拨。

笔者在网上搜索了多个关于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发现三个环节高度吻合。这样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师习惯走的“套路”。

二、思辨:这样教合适吗

通过对这三个经典环节的审慎思辨,我们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1.教材简化钟面合理吗?

人教版一年级教材编写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教材中呈现的钟面不是实物钟,而是一个模拟钟面,并且每个钟面都只有大格,没有小格。教材善意的简化,是否真的是顺应儿童认知?

我设计了一道“画一画你心中的钟表”前测题,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对于钟面的表针,大部分学生知道钟面是由2 根或3 根表针组成,只是对数字的分布位置认识相对模糊;对于钟面的刻度,许多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教师提供的素材,增加了分的刻度。由此可见,学生对于钟面有了较完整、较丰富的认识。如果我们的教学仍然回归教材的预设,一开始就让学生建立的是一个不完整的钟面,是否合适,值得我们深思。

2.整时读法教对了吗?

片断二中的教学思路,其实就是我们教材的编写思路。借助情境图,认识整时后,通过问题“观察一下整时的钟面,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逐步体会并归纳出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教学的优点在于:看时间的方法直观,步骤清楚,学生易于掌握。但是,这种静态的观察方式,割裂了分针与时针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时间是“永远运动”的特性。这将是后续学习时间最大的障碍。

3.时间教学难在哪儿?

时间之所以难学难教,其一,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学中,学生没有具体的实物可操作。其二,时间的度量工具比较特别。钟表“表盘”不像我们熟悉的度量长度的工具“ 直尺”,它多呈圆形构造,没有起点。其三,时间的各单位之间的进率非常复杂。一个能完整表示时间的钟表表盘应该是时针盘、分针盘、秒针盘三套刻度系统的统一体。当我们看时针时,应该看对应的时针盘;看分针时,应该看分针盘。其中,分针的表盘在时针盘之上。钟面是度量时间的工具,亦是认识时间的基础。作为认识的起始课,我们是否应该基于度量角度,帮助学生整体、全面地认识这个工具。

三、重构:不走寻常路

基于前面的分析,对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进行了教学重构。

环节一:作品交流,认知钟面

师:昨天,我们班的同学画了画自己认识的钟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钟面都有什么?

生:钟面有1~12 这些数字。

生:他还画了时针、分针。

师:你知道这两根针的名字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别它们?

生:短短的是时针,长长的是分针。

师:再看这几位同学画的钟面。和第一个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钟面画了3 根针,那根最长的叫秒针。

生:第二个钟面,他在每个格子里画了许多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把大格又继续分成了许多小格。

钟面上“有什么”是学生对钟表的直观显性认知,是认识钟表的开始。教学时拉长学生观察钟面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前去生活中先充分感知完整的钟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观察到的钟面不仅形状多样,而且要素齐全:针、数、格是同时存在的,3 根针是同步转动的。教学中再以这些生活经验做支撑,从表针、数字、位置、刻度等角度开展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活动,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钟面模型,建立钟面的直观表象。

环节二:错例分析,建构刻度

师:还有的同学画了这样的钟面,和你平时看到的一样吗?

生:第一个钟面,12 的位置错了。平时我们看到的钟面最上面是12。

生:第二个钟面,数字1 的方向错了。

生:第三个钟面,钟面的数字不应写在格子中间,而是格子点上。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新的每一天,钟面上的时针都是从这个点开始往右边运动,走到这个点刚好是1 大格,所以钟面上1 通常写在这个位置,走到这里有2 大格,所以这里写2,以此类推……

(用课件,结合运动轨迹认识钟面)

借助运动轨迹,帮助学生认识每一天钟表都是从12 这个位置开始,向顺时针方向运动及钟面数字的意义。通过分解钟面的“数”与“刻度”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环节三:动态操作,认识整时

师:你们想看看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怎么运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活动。

出示明确活动要求,让分针按1→2……这样转起来,边拨边看分针和时针是怎么运动的。学生小组活动后组织汇报交流。

生:发现分针动,时针也在动。

生:分针走了一圈,时针从12走到1。

师:想象一下,分针再从12转到12,时针就从几走到几?

师:分针走到12,时针指向2,就是2 时。电子表上,通常写成2∶00。

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联动的时针学具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分针从12 转到12,转动了1圈,时针从12 走到1,走一格。将抽象的时间特性转化为学生可见、可触摸、可理解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针走动表象,也为后续的认识时间积累了活动经验。

环节四:拓展认知,提升思维

师:有位同学,画了一个钟面,没有数字,这样能辨认时间吗?

生:不能,钟面上没有数字,不知道几点钟。

生:没有关系,钟面最上面是12,然后依次数过来,这个点是7,钟面是7 时。

师:谁听懂他的想法了?

按照学生的复述,教师再出示各种钟面引导学生观察。

师:如果没有分针,你还能辨认时间么?

生:不能。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老师,爸爸的钟面就是这样的。现在应该是10 时左右。因为现在是时针指向10 的位置。

师:同学们,是的。时针运动规律是不变的。虽然没有分针,但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时针知道大概时间。(教师借助课件演示)

教学中,通过提供变式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辨,在正、反方的讨论中体会钟面的本质,感受表针的内在关系。

四、反思:给知识生长的力量

《认识钟表》是认识时间教学的起始课,我们要抓住核心和关键,扣住本质和联系,凸显整体和关联。

1.立足认知规律,建构完整的钟面模型。

教学不能局限教材简化钟面的观察活动,而是要把学生认识钟面的渠道拓宽到生活的大视野。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钟表,画心中的钟面及作品交流展示活动,唤醒和强化学生对钟面上数、大格、小格、表针等整体性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钟面模型。这样就能从全局的视野把握学习内容,为时间的持续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2.立足度量本质,理解钟表的各个元素。

认识钟表是认识时间的基础,只有对钟表认识到位了,认识时间才有根基、才有依据。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钟面,还要去揭示钟面各个元素背后的道理。与“直尺”相比,度量时间的“钟表”比较特别,它没有明显的起点“0”,只有1~12 个时刻度首尾相连,均匀排在圆周上,因而,对钟表上的“数”与“刻度”的认知是一年级学生认识钟表的重点,同时是学生认识时间思维上的难点之一。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分析,并借助运动轨迹,分解钟面的“数”与“刻度”,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理解钟表的各个元素。

3.立足运动视角,感悟动态的整时描述。

教学中,借助二年级联动的时钟学具,开展探究分针与时针之间关系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发现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

4.立足内在联系,提升对时间的认知能力。

史宁中教授认为:“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是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对于钟表的学习,最为重要的是结构和关系。因此,教学中仍需教师创造一些思考类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理,还要运用数学的理。课末,出示“没有数字的钟面”和“没有分钟的钟面”,引导学生辨认时间,迫使学生回归原点,从钟表度量的本质去认识时间。通过学习活动的“立”与“破”,帮助学生完善了认知结构,同时,在拓展体验中获得了智慧的生长。

猜你喜欢
钟面时针分针
接着画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看钟面,写时间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
幸福在葱茏里,在弯腰的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