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2021-11-02 00:51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0期
关键词:血流量内瘘动静脉

罗 琼

(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血液透析疗法是临床上对肾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该通路具有引发的并发症少、使用寿命长等特点[1-2]。但在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过程中,内瘘血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有研究发现,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具有延长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作用[3]。有文献报道指出,远红外照射疗法具有增加皮肤血流速度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周围动脉堵塞、创伤及糖尿病等引发的皮肤缺氧缺血性坏死[4]。本文主要是探讨用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期间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发生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的8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未合并有明显的并发症。2)无进行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的禁忌证。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4)临床资料齐全。其排除标准为:1)既往有动静脉内瘘狭窄或栓塞的情况。2)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3)合并有严重的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疾病。4)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5)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不全。6)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7)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8)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按照随机数表法将40 例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 例患者中有男22 例,女18例;其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 ~24 kg/m2,平均的BMI(22.43±0.33)kg/m2;其年龄为18 ~73 岁,平均年龄(45.60±7.20)岁;其中,有10 例高血压肾病患者,有2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有1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对照组40 例患者中有男23 例,女17 例;其BMI 为19 ~25 kg/m2,平均的BMI(22.45±0.36)kg/m2;其年龄为18 ~75 岁,平均年龄(45.63±7.24)岁;其中,有8例高血压肾病患者,有20 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有12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规格:40 g/ 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60602,生产企业:Bridging Pharma GmbH)对其进行治疗。该药的用法为:取3 ~5 cm 的膏体,将其涂抹在患处,并轻柔地按摩患处至药膏吸收,每日涂1 ~2 次。在此基础上,用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试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为:采用ANP-329TF 远红外线治疗仪(生产企业:深圳恩鹏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患者进行治疗。使治疗仪的发热源与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手臂保持30 cm 的距离,每次照射40 min,每日治疗2 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10 d 后,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流量、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及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弹性。通过观察在透析血流量为200 mL/min 时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其该处血管内径的差值,了解其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弹性。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流量及透析过程中血流量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流量、进行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相比,P>0.05。治疗10 d 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流量、进行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均较大,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流量及透析过程中血流量的对比(mL/min,±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流量及透析过程中血流量的对比(mL/min,± s)

注:*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动静脉内瘘流量 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治疗前 治疗10 d 后 治疗前 治疗10 d 后试验组(n=40) 812.23±250.47 1028.44±305.21* 225.21±15.24 245.30±17.55*对照组(n=40) 810.87±250.39 901.55±250.09* 224.75±14.68 230.09±15.21*t 值 0.024 2.034 0.137 4.142 P 值 0.981 0.045 0.891 0.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平均内径相比,P>0.05。治疗10 d 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平均内径较大,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的对比(mm,±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的对比(mm,± s)

注:*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0 d 后试验组(n=40) 1.56±0.05 1.88±0.30*对照组(n=40) 1.55±0.03 1.60±0.09*t 值 1.085 5.654 P 值 0.281 <0.001

2.3 治疗前后在透析血流量为200mL/min 时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该处血管内径差值的对比

治疗前,在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为200 mL/min 时,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其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的差值相比,P>0.05。治疗10 d 后,在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为200 mL/min 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其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的差值较大,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在透析血流量为200 mL/min 时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该处血管内径差值的对比(mm,± s)

表3 治疗前后在透析血流量为200 mL/min 时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该处血管内径差值的对比(mm,± s)

注:*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0 d 后试验组(n=40) 0.23±0.03 0.67±0.09*对照组(n=40) 0.22±0.02 0.43±0.05*t 值 1.754 14.743 P 值 0.083 0.001

3 讨论

近年来,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数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常用的血管通路。但在应用一段时间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可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抑制其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5]。

既往的研究发现,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一定的疗效[6]。目前,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已在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疗法可扩张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顺畅性,增加动静脉内瘘的流量。该疗法还可提高能量被机体吸收的速度,从而可增加患者的血流量[7]。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流量、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可明显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流量及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符[8]。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平均内径大于对照组患者,其透析血流量为200 mL/min 时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与未透析时该处血管内径的差值大于对照组患者。这说明,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可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及弹性。有研究指出,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可加速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刺激血管扩张,促进组织生长,从而可改善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及弹性[9-10]。

综上所述,采用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其动静脉内瘘的流量及透析过程中的血流量,并可有效地增大其动静脉内瘘狭窄处血管的内径,增加其动静脉内瘘血管壁的弹性。

猜你喜欢
血流量内瘘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抖腿是健康行为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29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