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入境醉诗歌

2021-11-02 14:12俞珠君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歌

俞珠君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将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摆到突出的位置。甚至可以说诗教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简短字词有限,诗歌含蓄主题朦胧,诗歌回环结构简单。可以说“字词、主题、结构”都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

那么诗歌到底能给孩子们什么?想象、审美能力。这也正是现在应试教育下青少年所缺乏的。语文课程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而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进行诗歌教育就是要弥补他们渐失的这些人文素养。

当前教师对初中教材中的诗歌缺少整体把握,没能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审美心理特点来教学,包办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使古诗词教学低效、无趣。针对这一现状,探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么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歌教育的陶冶功能呢?首先我们要看到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不同,诗歌要求有整齐的句式、平仄的声调、和谐的节奏。《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说明诗歌的产生就是为了吟诵和歌唱的,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就要整体感悟,用心聆听,品味其中的意、情、韵。教者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意蕴、情境当中,学会欣赏诗词,唤起丰富的联想,激发情感共鸣,实现以诗塑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达到健全人格,实现以诗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借助音乐入情

在诗歌里,思想感情是隐匿在最深处的,是读者时时可能感觉到而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借助于文学语言,通过建立朦胧而丰富的审美意象、意境来得以显露的。因此,作品的思想感情层是最不确定,也是有最多空白的。这与大多数音乐类似,特别是一些迷离悠远的现代诗,课前可布置学生精心挑选一段符合诗歌意境的音乐,比一比谁的最到位。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同时,在音乐的催情作用下也有利于诗歌意境的营造。例如在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再别康桥》可以选配轻悠舒缓、淡雅忧伤的乐曲,如《骊歌》;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时,可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音乐与诗和谐相配,以适当的音乐为背景,和谐烘托诗意氛围,提升诗歌感染力,使学生们沉醉其间,逐渐得到触动,自觉地沉入作者构筑的诗意空间,收集整合作者的思想片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二、借助画面入景

我们常常评价一首诗说其“诗中有画”,当外在的自然景物与内在的心灵相契合时,就能产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境。这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和抒发的感情;所谓“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画和艺术形象。这“意”和“境”两方面融合一体,和谐一致,产生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形成所谓意境。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句均为景语,不着一情字,但作者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却显露无遗。人在诗外,却在画中,意境广博,给人以一种幽远深邃之美。这也是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不可能以有限的篇幅对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只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富有特殊特征和代表性的画面,以几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画面来展现生活,营造一种启迪人想象的艺术境界。如果教师将每个意象、每个片段透彻地讲解,只会妨碍学生的自主理解。对这种意境的感悟,教师的点评要恰当,点到为止,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的“意”联系日常生活的“境”,寻找相似点,要求学生描绘画面,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审美想象,从整体把握诗的内涵。或教师能准确诠释作品的画面,展现活生生的图像,从而感染学生。

三、借助吟诵入境

学诗的最原始或者说是最好的方法,即吟诵。“三分诗,七分吟”,只有在吟诵时才能充分展现诗歌独特的韵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众所周知,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而最初,诗歌即是配合音乐而生的。在古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平、上、去、入,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體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不仅古诗词是这样,现代的诗歌也一样。如果仅仅是注释解读,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美就很难显现出来,只有通过朗读,体验节奏的变化、声调的平仄,才能把诗歌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歌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