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更有味

2021-11-02 14:25徐金金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构架标点符号细节

徐金金

语文教学中,阅读和理解是不可或缺并且环环相扣的两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进而理解文章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地把握文章的意蕴和内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本文就从聚焦课堂中的语言细节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一字构架立全篇

在语文学科中,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试图从语言的细节中进行教学探讨。

首先,可以以寻找一个关键字的方式来构架全文的理解。比如《散步》一文,就可以用“听”字来统摄全篇的教学。本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是设计让学生品读句中的“听”——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母亲听“我”的话,体现了年迈的母亲对“我”的依赖,这也是亲情的体现。儿子还小,也依赖于“我”的庇佑,因此,他也听“我”的,从中可见儿子的乖巧懂事。妻子温柔贤惠,一切也都听“我”的。所以,“听”字娓娓道出了“我”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之重大,“我”的抉择牵动着全家人的情绪。“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表明“我”的决定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处理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家庭的和睦。因此,通过对“听”字的品读,可以串联起学生对于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些含蓄的“听”——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奶奶最后顺从了孙儿的想法,决定走小路,这是出于奶奶对孙儿的疼爱。

所以,类似《散步》这类的散文,我们可以寻找这样一个字串联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再比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出现较多的同义关联的字词:但,却,然而……反复阅读文本,发现文章中存在“但”字这一语言细节以及与之同义的“却”“然而”。在教学中,抓住这些表示转折的字词,使课堂更高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以下为对“但”“却”“然而”的几种用法探究。

1.“但”(“却”“然而”)字转折意味含情感

“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

“也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但所得的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百草园作为鲁迅儿时的乐园,在他心中乐趣俯拾皆是,所以尽管有一些美中不足,但是并不影响他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但”(“却”“然而”)传达暖暖师生情

对这篇文章中师生间的故事及他们之间情感的理解是不难的,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泛泛而谈,贴标签式的阅读,因此,为了加深加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细节的关注和意识,让“但”这类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文字细节成为主角,作为踏板巧学品析人物的方法。

(1)先生对“我”——

如“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寿镜吾先生从起初的严厉到对“我”的关心,可见先生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是作为教师的职责,对“我”关爱显得真诚难得。

又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寿镜吾先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严厉,实际上却是关爱学生的,所以戒尺不常用。

(2)“我”对先生——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第一句虽然含有调侃的意味,但是却也说明寿镜吾先生并没有完全压制儿童的天性,孩子在这里也寻找到了快乐。可见,“我”对这位先生也是喜爱且怀念的。

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小的方面串联起对全文内容的宏观把握,以一字而建立起全文的构架,以小见大,逐层推进对文章的理解。

二、 以词带篇明思路

语文教学中,除了以一字来构架全篇之外,还可以用词语来引发学生思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样一篇文章,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比较丰富。

教学中利用课件屏幕显示本课词语:

废墟 光秃秃 不毛之地

不张扬 平和 自信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琢磨 微薄 酬劳 踏上

水渠 沃土 舒适 幸福

毅力 伟大 无私 敬佩

让学生朗读词语,并且试着用这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思路清晰,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景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在教学中,“读读写写”这一栏的词语可以让学生学会组织并且以此来概括全文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还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整合内容的能力。

再比如,《狼》一文中,通过一些表示道具的词语,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狼》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全文的思路,以及人物的心理、故事情节可以通过对道具词语的品读,去把握。这样,文章的条理清晰了,思路也一目了然了。

三、标点符号见情意

除了字词句之外,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是读懂文本的细节。通过对标点符号的品析,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或者语言的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昆明的雨》中的一段。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这里有重叠标点的现象,而且标点前后呼应。细品标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第一次出现的问号和感叹号重叠,问号表示怀疑而感叹号加深了这种怀疑的语气。而结尾处的两处重叠标点意思与前面的也不同。第一个问号表示惊喜,而感叹号则是赞美干巴菌的美味。从这两处标点就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其貌不扬的干巴菌由怀疑能不能吃到赞美其美味的心理变化,从而表现昆明菌子的美味。

再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当“我”与中年闰土相见时,作者使用了很多意味深长的标点符号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闰土说话时吞吞吐吐,既有与“我”的生分,又有等级观念造成的隔阂,也有生活麻木痛苦而无处诉说的难言之苦。

标点符号虽是一处极小的细节,但是通过对标点符号的仔细品析,从小处入手,也可以感受品味人物心理活动进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文章语言细节来理解文章意蕴,通过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从细微处入手逐渐把握字里行间包含的情感。当然,除了字词,也可以通过句子和段落来进行宏观的把握。本文旨在探索以更细小的方式来构架全篇或者某一个部分的内容,以小见大。

猜你喜欢
构架标点符号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细节取胜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