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以求知:新高考改革的应对策略

2021-11-03 13:50周杰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资管理者学科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开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无不面临着教育教学转型的难题。如何摆脱陈旧的路径依赖,积极适应新的教育生态,在观念更新、素养提升、课程建设、实施模式和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成为影响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新高考改革的基本逻辑为角度,试对上述问题予以思考和回答。

旧的知识观、学科观,旧的管理理念与价值主张,依然禁锢着新时代下的教育脚步。很多教师,包括不少学校管理者,很多时候受之裹挟,在形式上赶“走班”“分层”的时髦,但不一定对新高考有切实的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嗅觉灵敏的一些教育学者、管理者,已经悄悄开始在教育思路上发生转变。从《PISA全球素养框架》出台开始,他们在已有的“三维目标”基础上,逐渐把目光聚焦于“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态度”“价值”这四大发展组成。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终身发展”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正是对教育思路转变的进一步强调和落实。于是,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不少名校长和名教师,已经选择通过个人的“行动”来获取关于新高考改革最真实的感知与理解,即所谓的“行以求知”。

但是在新高考推行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管理者依然受到旧的知识观、学科观,旧的管理理念与价值主张的影响,面对新高考改革无所适从、茫然应对。

何以应对?实际上,学校管理者依然要从学科教师的备课、上课,乃至于从班主任的角色轉型、常规管理和家校联结等角度,予以反思和改良。看起来,诸如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生涯指导和走班实践等新高考改革生态下的问题诸多,叫人无从下手,但将之归纳后,其实只剩两个:教师怎么办,学生怎么办。其他的要素改良只围绕这两者进行即可。

“教师”这一头,最具启发性的,是他们需要有“勇气更新”(帕克·帕尔默语)的自觉,即进行德、知、意、行的二次转变。在新高考改革中,“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边界,开始消弭,两者慢慢走向统一。教师的勇气,在于倾注全部的心力,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体悟中,受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式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观念的濡染与形塑。事实上,即便从纯粹应试的角度说,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德智意能的渗入式考察,均已经成为某种新常态,教师需要有更多勇气和智慧来面对已经到来的挑战。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的根本战斗力,管理者首要考虑的应是把新高考改革转变成一次改良师资结构、提升团队素养与促成教师成长的机遇。反之,如果学校仅仅在战术层面的内容上花力气,采用“消耗战”“疲劳战”,往往会得不偿失。

而学生一头,应对方式则更多,其中的“选科走班”“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在旧有的应试环境中并不太引人注目,甚至鲜有提及,而在当下却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对于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学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如何释放他们的发展潜能,让他们不仅能收获高考的成功,更能实现志趣和求取幸福,管理者可能需要进行一项摸底工作:即以“有图有真相”的“图景”——透过一张张分析表格、问卷调查和座谈记录等,聆听新高考改革之下学生的真实声音。毫无疑问,这些一手的新鲜数据,将是管理者做决策的重要依据。

新高考时代,管理者们在“做中学”,在“行中求”,在“困中悟”,各出奇招,形成多元并立的行动路径,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有一条基本规律却是绕不过的:在“后分数时代”,真正围绕人本身的发展需要,转变理念、设计课程、变革考核与评定方式,才是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这也是新高考改革在现实丛林中运行的底层逻辑。说到底,新高考之“新”,新方案之“新”,都在无限接近教育学的本质。一切有关教育的细节和秘密,都在每一个教师、学生的身上,等着管理者去发现,去研究,去运用。

(周杰,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21)

实习编辑:刘 源

猜你喜欢
师资管理者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窗口和镜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